浙教版科学七下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下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4 10:25:1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下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3.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4.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
乙: 蝙蝠发出频率为1×10° Hz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 Hz的音叉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5.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7.你是耳机一族(如图所示)吗?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  )
A.能形成听觉 B.能够收集声波
C.位于耳蜗内 D.构成传入神经
8.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9.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10.“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1.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清楚听到广播里的声音,常用扩音设备的目的是(  )
A.加大声音的速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音的响度
12.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2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13.唢呐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之一(如图),它发音高亢、嘹亮。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的发音高亢主要指唢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唢呐吹奏时发出的一定是乐音
14.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15.(2020七下·乐清期末)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组织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    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17.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18.(1)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频率越   ,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   。
(2)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   、与声源的   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   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4)声音的三个特性:   .
19.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0.根据声音的特性,回答下列问题。
(1)人常说“响鼓还得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源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   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
(3)“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
21.(2021七下·西湖期中)“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22.(2021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 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   有关。
(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
23.(2021七下·滨江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⑤]   和[⑦]   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   。在形成听觉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信息是在   产生的。
(3)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   赫之间。
24.(2021七下·拱墅期中)成语中有不少是与声音有关的,请将序号填在合适的横线上。
①震耳欲聋②掩耳盗铃③抑扬顿挫④面红耳赤
(1)与声音现象无关的是   。
(2)描述声音响度大的是   。
(3)想要切断声音传播途径的是   。
(4)表示音调变换的是   。
25.(2021七下·诸暨月考)小明家附近广场音乐声过大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这里的声音是由音箱中纸盆的   产生的,声音大是指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大,经过居委会的协调,该音乐的播放者将音量调小了些,这是在   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七下·柯桥月考)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27.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见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2.50 1.50 2 131
2 31.00 2.00 1 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
判断方法:   。
28.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____。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9.(2020七下·长兴期末)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绷紧程度等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1)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绷紧程度相同。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2)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请你据图2判断,在绷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
30.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最强 最弱 较弱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    (写出一个即可)。
四、解答题
31.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   之后,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   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   张开,使   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32.李华的家在马路边,人来车往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他在家学习,请你想办法来帮助李华减弱干扰他的噪声(至少2个具体办法)。
33.假如你是社区的志愿者,为了向社区的居民宣传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请你准备一份社区环境噪声情况报告.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列出社区噪声来源清单(至少三种);
(2)请你说说噪声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与危害(至少两种);
(3)请给出一些解决社区噪声的措施(至少两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判断。
【解答】B点时只能听到低音,不能听到高音,即低音传播距离较远。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大小决定,因此频率低的传播距离更远,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4)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2)根据对皮肤的认识判断;
(3)根据人眼睛的调节判断。
【解答】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半规管→耳蜗,故A错误;
B.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的器官,而不是组织,故B错误;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放大,从而增大近光亮,故C错误;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将物体的发声频率与人的听觉范围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甲、乙、丙三个物体都在振动,都能发声,因此都是声源。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
,甲的频率为2Hz,乙的频率为105Hz,都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只有丙的频率在听觉范围内,即人类只能听到丙的声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
(3)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判断;
(4)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判断。
【解答】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它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则锣的振幅越大,那么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里面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则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故C错误;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将噪声阻挡和反射,从而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要小些,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听觉的形成和耳朵的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位于耳蜗内,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声音传播、声音特性以及影响因素和声音的利用等知识判断。
【解答】A.甲实验中,随着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听到的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乙实验中,钢尺伸长的部分越短,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实验中,乒乓球跳起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幅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丁实验中,用手弹击塑料瓶的底部,蜡烛的火焰会迅速熄灭,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频率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不同,故A、C错误;
“呼麦”中的声音由振动产生,故B正确;
无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清楚听到广播里的声音,常用扩音设备的目的是增大声音的振幅,即增大响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频率和音调的关系即可。
【解答】根据音乐知识可知,音符从1到7,音调越来越高。根据表格可知,从1到7,频率越来越大,因此得到结论: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音色的影响因素判断;
(2)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振动的幅度,即改变响度,而不能改变音色,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的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的发音高亢主要指唢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C正确;
D.如果在晚上休息时进行唢呐吹奏,肯定会影响人们睡觉,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振动频率越大,即音调越高;波形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都有3个波峰,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小,而丙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大,则甲的振幅小于乙的振幅,即甲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C错误;
D.甲和丁的波形完全不同,则音色肯定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色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这里“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调,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答案】(1)⑤;听小骨;⑧;耳蜗;⑦;听神经
(2)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
(2)根据科学用耳的知识解答。
【解答】(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⑤ ]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⑧]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⑦] 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17.【答案】(1)介质;温度
(2)发声体A;乙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在示波器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就是声音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多少就是频率的大小,决定声音的音调。波形的特点决定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18.【答案】(1)频率;大;低
(2)振动幅度;距离
(3)材料、结构
(4)音调、响度和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音调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解答;
(2)根据响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解答;
(3)根据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解答。
(4)根据声音的特性的定义解答。
【解答】(1)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幅度、与声源的距离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9.【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分析敲击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2)分析吹气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3)根据前面的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敲击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因此发出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它的振动频率越小,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气,则振动的物体是里面的空气柱,即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水撞击水面引起空气柱的振动发声。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则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而空气柱的振幅逐渐减小,则响度越来越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0.【答案】(1)振幅;响度
(2)传递信息;响度
(3)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2)声音的利用包括: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3)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人常说“响鼓还得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
(3)“无声手枪”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1.【答案】音调;空气;声源处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物体的长短、宽窄、厚薄、粗细、松紧等都会影响振动频率,从而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2)一般情况下,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3)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解答】(1)“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答案】(1)空气柱长短
(2)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从左到右,三个笔帽的长度逐渐增大,则里面空气中的长度逐渐增大,而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据此描述二者的关系。
(2)根据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空气柱长短有关。
(2)根据图片可知,竹笛发声时,是从②到⑤之间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竹笛发声音调最高时,肯定空气柱的长度最短,故选a。
23.【答案】(1)前庭;半规管
(2)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耳蜗
(3)20—20000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
【解答】(1)⑤半规管和⑦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以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以免振破鼓膜。响声通过外耳道传到③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⑥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故答案为:(1)前庭;半规管(2)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耳蜗(3)20-20000
24.【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1)面红耳赤,含义是脸和耳朵都红了,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无关;
(2)震耳欲聋,即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3)掩耳盗铃,即堵住自己的耳朵,听不懂铃铛的声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即切断声音传播途径;
(4)抑扬顿挫,即声音高低起伏,富有节奏,表示音调变换。
25.【答案】振动;响度;声源处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朵处。
【解答】(1)小明家附近广场音乐声过大,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这里的声音是由音箱中纸盆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3)经过居委会的协调,该音乐的播放者将音量调小了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6.【答案】(1)材料;b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B;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比较c、d两根弦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琴弦;
③根据①②中的现象得出结论即可。
(2)根据音调与弦的粗细和长度的关系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c、d两弦材料不同,因此研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的材料的关系;
②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改变长度,故选bd;
③小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A、C两点弦的粗细,材料相同,A点的长度小,因此A点的音调比C点的音调高;
B、C两点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C点的弦更细,那么C点的音调比B点的音调高。
因此音调最高的是A点,最低的在B点。
27.【答案】(1)3
(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
(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根据表格确定哪个频率最小即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管子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直径相同而改变长度;同理,探究管子的频率与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改变直径。但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找不到控制变量相同的数据,因此无法得到结论。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否与它们的摆动有关,就要控制其它因素,而使其摆动,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据此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编号3的管子频率最小,因此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
(2)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理由是:没有控制变量;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
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判断方法: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28.【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高;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体越小、窄、短、薄、轻等,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3)确定发声的物体,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小,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水流冲击瓶底,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灌入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由于水下落的高度不断减小,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幅度不断减小,即响度逐渐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9.【答案】(1)a和b
(2)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确定保持不变的因素和变化的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将三点进行比较,琴弦最粗、振动部分最长的音调最低,琴弦最细,振动部分最短的音调最高,据此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就必须控制琴弦的材料、长度和绷紧程度相同而改变粗细,则应选择a和b两弦线做实验。
(2)当按住A、B、C三点时,A点时琴弦最细且振动部分最短,因此它发出音调最高;B点时琴弦最组且振动部分最长,因此它发出音调最低。
30.【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吸音性能
(3)聚酯棉
(4)厚度(或密度)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吸音性能;(3)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应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4)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密度、厚度等。
【分析】本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探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考查了实验探究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1.【答案】(1)耳廓
(2)半规管;前庭
(3)[②]外耳道;⑨→⑧→⑤
(4)[⑥]咽鼓管
(5)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耳的结构及听觉形成的过程知识解题,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据图可知,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半规管、④是前庭、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鼓室、⑧是听小骨、⑨是鼓膜。
【解答】解:(1)耳廓的功能主要是接收声波;
(2)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晕船、晕车、晕飞机主要与半规管和前庭有关;
(3)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口腔相通;故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故答案为:(1)耳廓;(2)半规管、前庭;(3)[②]外耳道、⑨→⑧→⑤;(4)[⑥]咽鼓管;(5)咽鼓管、鼓膜。
32.【答案】关闭门窗;带上耳塞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加强隔音,是阻断了噪声的传播;还有最简单的就是带上耳塞,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33.【答案】(1)居民上下楼梯的声音、居民空调运行时的声音、小贩叫卖的声音等
(2)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更严重时会造成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失去听力等
(3)把噪声较大的工厂搬迁至郊区,在公路两旁种植树林或安装隔音玻璃板等。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居民上下楼梯的声音、居民空调运行时的声音、小贩叫卖的声音等;(2)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更严重时会造成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失去听力等;(3)把噪声较大的工厂搬迁至郊区,在公路两旁种植树林或安装隔音玻璃板等。
【分析】掌握噪声的定义及来源、声音的等级及噪声的危害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下2.3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判断。
【解答】B点时只能听到低音,不能听到高音,即低音传播距离较远。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大小决定,因此频率低的传播距离更远,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4)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判断;
(2)根据对皮肤的认识判断;
(3)根据人眼睛的调节判断。
【解答】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半规管→耳蜗,故A错误;
B.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的器官,而不是组织,故B错误;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放大,从而增大近光亮,故C错误;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故D正确。
故选D。
4.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
乙: 蝙蝠发出频率为1×10° Hz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 Hz的音叉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将物体的发声频率与人的听觉范围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甲、乙、丙三个物体都在振动,都能发声,因此都是声源。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
,甲的频率为2Hz,乙的频率为105Hz,都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只有丙的频率在听觉范围内,即人类只能听到丙的声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
(3)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判断;
(4)根据噪声的减弱方法判断。
【解答】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它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错误;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则锣的振幅越大,那么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里面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则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故C错误;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将噪声阻挡和反射,从而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要小些,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7.你是耳机一族(如图所示)吗?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  )
A.能形成听觉 B.能够收集声波
C.位于耳蜗内 D.构成传入神经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听觉的形成和耳朵的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位于耳蜗内,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声音传播、声音特性以及影响因素和声音的利用等知识判断。
【解答】A.甲实验中,随着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听到的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乙实验中,钢尺伸长的部分越短,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实验中,乒乓球跳起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幅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丁实验中,用手弹击塑料瓶的底部,蜡烛的火焰会迅速熄灭,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9.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10.“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频率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不同,故A、C错误;
“呼麦”中的声音由振动产生,故B正确;
无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1.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清楚听到广播里的声音,常用扩音设备的目的是(  )
A.加大声音的速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音的响度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清楚听到广播里的声音,常用扩音设备的目的是增大声音的振幅,即增大响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2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频率和音调的关系即可。
【解答】根据音乐知识可知,音符从1到7,音调越来越高。根据表格可知,从1到7,频率越来越大,因此得到结论: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唢呐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之一(如图),它发音高亢、嘹亮。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的发音高亢主要指唢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唢呐吹奏时发出的一定是乐音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音色的影响因素判断;
(2)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振动的幅度,即改变响度,而不能改变音色,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的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的发音高亢主要指唢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C正确;
D.如果在晚上休息时进行唢呐吹奏,肯定会影响人们睡觉,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4.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在波形图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越多,说明振动频率越大,即音调越高;波形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都有3个波峰,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小,而丙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大,则甲的振幅小于乙的振幅,即甲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C错误;
D.甲和丁的波形完全不同,则音色肯定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5.(2020七下·乐清期末)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组织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色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这里“高音”和“低音”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调,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    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答案】(1)⑤;听小骨;⑧;耳蜗;⑦;听神经
(2)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
(2)根据科学用耳的知识解答。
【解答】(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⑤ ]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⑧]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⑦] 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17.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答案】(1)介质;温度
(2)发声体A;乙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在示波器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就是声音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多少就是频率的大小,决定声音的音调。波形的特点决定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18.(1)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频率越   ,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   。
(2)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   、与声源的   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   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4)声音的三个特性:   .
【答案】(1)频率;大;低
(2)振动幅度;距离
(3)材料、结构
(4)音调、响度和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音调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解答;
(2)根据响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解答;
(3)根据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解答。
(4)根据声音的特性的定义解答。
【解答】(1)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幅度、与声源的距离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9.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分析敲击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2)分析吹气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3)根据前面的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敲击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因此发出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它的振动频率越小,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气,则振动的物体是里面的空气柱,即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水撞击水面引起空气柱的振动发声。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则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而空气柱的振幅逐渐减小,则响度越来越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0.根据声音的特性,回答下列问题。
(1)人常说“响鼓还得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源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   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
(3)“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
【答案】(1)振幅;响度
(2)传递信息;响度
(3)声源;人耳;传播过程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2)声音的利用包括: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3)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人常说“响鼓还得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如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
(3)“无声手枪”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1.(2021七下·西湖期中)“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答案】音调;空气;声源处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物体的长短、宽窄、厚薄、粗细、松紧等都会影响振动频率,从而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2)一般情况下,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3)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解答】(1)“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2021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管,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龙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 越低。小龙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   有关。
(2)事后小龙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   。
【答案】(1)空气柱长短
(2)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从左到右,三个笔帽的长度逐渐增大,则里面空气中的长度逐渐增大,而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据此描述二者的关系。
(2)根据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吹笔套管产生声音的音调跟空气柱长短有关。
(2)根据图片可知,竹笛发声时,是从②到⑤之间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竹笛发声音调最高时,肯定空气柱的长度最短,故选a。
23.(2021七下·滨江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⑤]   和[⑦]   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   。在形成听觉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信息是在   产生的。
(3)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   赫之间。
【答案】(1)前庭;半规管
(2)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耳蜗
(3)20—20000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
【解答】(1)⑤半规管和⑦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以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以免振破鼓膜。响声通过外耳道传到③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⑥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故答案为:(1)前庭;半规管(2)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耳蜗(3)20-20000
24.(2021七下·拱墅期中)成语中有不少是与声音有关的,请将序号填在合适的横线上。
①震耳欲聋②掩耳盗铃③抑扬顿挫④面红耳赤
(1)与声音现象无关的是   。
(2)描述声音响度大的是   。
(3)想要切断声音传播途径的是   。
(4)表示音调变换的是   。
【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1)面红耳赤,含义是脸和耳朵都红了,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无关;
(2)震耳欲聋,即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3)掩耳盗铃,即堵住自己的耳朵,听不懂铃铛的声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即切断声音传播途径;
(4)抑扬顿挫,即声音高低起伏,富有节奏,表示音调变换。
25.(2021七下·诸暨月考)小明家附近广场音乐声过大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这里的声音是由音箱中纸盆的   产生的,声音大是指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大,经过居委会的协调,该音乐的播放者将音量调小了些,这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响度;声源处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朵处。
【解答】(1)小明家附近广场音乐声过大,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这里的声音是由音箱中纸盆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3)经过居委会的协调,该音乐的播放者将音量调小了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七下·柯桥月考)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答案】(1)材料;b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B;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比较c、d两根弦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琴弦;
③根据①②中的现象得出结论即可。
(2)根据音调与弦的粗细和长度的关系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c、d两弦材料不同,因此研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的材料的关系;
②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改变长度,故选bd;
③小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A、C两点弦的粗细,材料相同,A点的长度小,因此A点的音调比C点的音调高;
B、C两点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C点的弦更细,那么C点的音调比B点的音调高。
因此音调最高的是A点,最低的在B点。
27.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见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2.50 1.50 2 131
2 31.00 2.00 1 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
判断方法:   。
【答案】(1)3
(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
(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根据表格确定哪个频率最小即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管子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直径相同而改变长度;同理,探究管子的频率与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改变直径。但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找不到控制变量相同的数据,因此无法得到结论。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否与它们的摆动有关,就要控制其它因素,而使其摆动,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据此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编号3的管子频率最小,因此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
(2)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理由是:没有控制变量;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
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判断方法: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28.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____。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高;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体越小、窄、短、薄、轻等,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3)确定发声的物体,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小,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水流冲击瓶底,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灌入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由于水下落的高度不断减小,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幅度不断减小,即响度逐渐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9.(2020七下·长兴期末)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绷紧程度等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1)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绷紧程度相同。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2)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请你据图2判断,在绷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
【答案】(1)a和b
(2)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确定保持不变的因素和变化的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将三点进行比较,琴弦最粗、振动部分最长的音调最低,琴弦最细,振动部分最短的音调最高,据此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就必须控制琴弦的材料、长度和绷紧程度相同而改变粗细,则应选择a和b两弦线做实验。
(2)当按住A、B、C三点时,A点时琴弦最细且振动部分最短,因此它发出音调最高;B点时琴弦最组且振动部分最长,因此它发出音调最低。
30.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最强 最弱 较弱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    (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吸音性能
(3)聚酯棉
(4)厚度(或密度)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吸音性能;(3)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应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4)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密度、厚度等。
【分析】本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探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考查了实验探究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四、解答题
31.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
(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   有关。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   之后,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   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   张开,使   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答案】(1)耳廓
(2)半规管;前庭
(3)[②]外耳道;⑨→⑧→⑤
(4)[⑥]咽鼓管
(5)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耳的结构及听觉形成的过程知识解题,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据图可知,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半规管、④是前庭、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鼓室、⑧是听小骨、⑨是鼓膜。
【解答】解:(1)耳廓的功能主要是接收声波;
(2)前庭和半规管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晕船、晕车、晕飞机主要与半规管和前庭有关;
(3)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经听小骨进行放大,然后传到内耳的耳蜗,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听到的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口腔相通;故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故答案为:(1)耳廓;(2)半规管、前庭;(3)[②]外耳道、⑨→⑧→⑤;(4)[⑥]咽鼓管;(5)咽鼓管、鼓膜。
32.李华的家在马路边,人来车往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他在家学习,请你想办法来帮助李华减弱干扰他的噪声(至少2个具体办法)。
【答案】关闭门窗;带上耳塞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加强隔音,是阻断了噪声的传播;还有最简单的就是带上耳塞,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33.假如你是社区的志愿者,为了向社区的居民宣传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请你准备一份社区环境噪声情况报告.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列出社区噪声来源清单(至少三种);
(2)请你说说噪声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与危害(至少两种);
(3)请给出一些解决社区噪声的措施(至少两种)。
【答案】(1)居民上下楼梯的声音、居民空调运行时的声音、小贩叫卖的声音等
(2)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更严重时会造成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失去听力等
(3)把噪声较大的工厂搬迁至郊区,在公路两旁种植树林或安装隔音玻璃板等。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居民上下楼梯的声音、居民空调运行时的声音、小贩叫卖的声音等;(2)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更严重时会造成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失去听力等;(3)把噪声较大的工厂搬迁至郊区,在公路两旁种植树林或安装隔音玻璃板等。
【分析】掌握噪声的定义及来源、声音的等级及噪声的危害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