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七下2.4光和颜色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七下2.4光和颜色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4 10:41:04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下2.4光和颜色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甲),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乙)。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图乙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C.图乙是小孔成像 D.小孔成像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2.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狭窄之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坐井观天”含义的是(  )
A. B.
C. D.
3.百米竞赛时,关于终点计时员计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低
B.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高
C.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低
D.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高
4.如图所示,在一个空铁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在塑料膜上呈现的像。关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大小孔能使像大一些
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虛像
C.将烛焰远离小孔,像会变小
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像也会旋转
5.“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焰火晚会灿烂绚丽,关于焰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火在水中的倒影属于人造光源
B.听到的爆竹声是在耳蜗中形成的
C.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声速比光速快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6.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7.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科学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警示语或成语中,涉及光学知识的是(  )
A.图书馆挂的警示语“请勿喧哗”
B.高速路挂的警示语“保持车距”
C.成语“一叶障目”
D.成语“ 刻舟求剑”
9.下列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打靶时要“三点一线”
B.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C.小孔成像
D.水中的“倒影”
10.晚上,人从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时,路灯照射出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11.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12.为了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将一束单色光从玻璃槽的外侧由左侧倾斜向上射入盐水中,但光在盐水中并不是沿着直线传播,而是发生了弯曲,如图所示。这是由于(  )
A.光从空气到玻璃发生了折射 B.盐水不均匀使光发生了弯曲
C.光发生了色散 D.光从玻璃到盐水发生了折射
13.一般书本都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字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晴
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14.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科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15.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二、填空题
16.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园艺家为何失败?
一个爱园艺的人,发现植物叶子多数呈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光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可是园艺家失败了。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欢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慢,甚至枯萎。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   决定。
(2)红花会反射   颜色的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为什么看到叶子是绿色的?
17.光线的表示方法:用一条   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    和   。
18.下列现象或物体中 ,属于光源的是   (填序号)。
①闪电②闪亮的萤火虫 ③月亮④钻石⑤火炬的火焰⑥镜子⑦电影银幕⑧雪白的墙壁
19.用你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   (填“日食”或“月食”)现象,此现象可以用光的   原理来解释。
(2)诗人林逋在描写梅花时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树在地上的影子是光的   现象。
20.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虛”)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   ,像的大小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1.光年是   单位,指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   千米。
22.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填“改变”或“不变”)。
23.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2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   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   ;   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   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25.
(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   (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   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   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
   。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和蓝色透明胶片的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将呈   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   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   色,区域2应是   色。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七下·诸暨期中)照相机为什么不采用小孔成像而采用凸透镜成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该装置由两个不透光的筒组成,内筒能在外筒内左右移动。内筒开口处用半透明纸作光屏,在外筒的孔上放置凸透镜(实验序号1),调节内筒位置,直至出现清晰的像,并记录现象。然后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仅对孔上放置的透镜及孔的大小按照序号2、3、4、5、6进行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外筒孔中放置物体 未遮盖的 凸透镜 小部分遮盖的凸透镜 大部分遮盖凸透镜 较大孔径的 小孔 中等孔径的 小孔 较小孔径的 小孔
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笔画 模糊,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像的亮暗 亮 中 暗 亮 中 暗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分别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
A.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D.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   。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
27.(2021七下·诸暨期中)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
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 点光源 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 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 A 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 L 的变化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 S 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 L 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S 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
28.【提出问题】人们把冰箱、洗衣机等这一类家电叫“白色家电”,这是因为这类家电表面一般都是浅颜色的。小明发现家里的冰箱外表面是白色的,但冰箱后面却有一大片黑色的细管,为什么冰箱后面的细管是黑色的呢?爸爸告诉他:冰箱白色的外表面是为了减少外界热辐射的吸收,后面黑色的细管(冷凝器)是有利于将内部的热量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
【猜想与假设】小明猜想,物体吸热、放热的本领可能与物体颜色的深浅有关。
【设计·进行实验】小明找来一些器材,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
(1)请你利用下面给出的器材设计这个实验。
实验器材:可密封的相同烧瓶两个,瓶内插有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其外表面已被涂成黑、白两种颜色(如图所示),家用取暖器一台。
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
(2)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你可以增加一种器材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   。
29.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3)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30.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白光
纸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2)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
四、解答题
31.(2021七下·拱墅期中)你知道如图这种高效的复习整理方法吗?白色的试卷上用黑色的油墨印着试题,你可以用红笔在横线处填写答案,然后找一块同样是红色的透明塑料片遮盖,之后你就只能看到题目,答案好像瞬间“消失”一样。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奥秘。
32.(2020七下·吴兴期中)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明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
(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1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   (填“靠近”或“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   
(2)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该兴趣小组成员关于开孔的形状有了不同看法,小明设计了图2的装置,小华设计了图3的装置,小红设计了图4的装置。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改变孔的大小,同时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谁的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33.(2020七下·拱墅开学考)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花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乙、丙   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分析比较   两图甲、丙,可以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你猜测太阳通过树叶间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应是   形。
(5)如丁图所示,眼睛从右向左沿易拉罐的中心线看过去,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若蜡烛作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作顺时针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用黑色硬纸板遮挡起一半,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填像的大小亮暗的变化情况)。
(6)如图戊所示可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若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圆筒的   A(选填“A”或“B”)端应该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用它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变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甲: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找到纸屏上的光线被鸢挡住,则在纸屏上看到它的影子;
乙: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鸢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时,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到达上面,于是看到倒立的实像。
故D错误符合题意,而A、B、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外面天空射到青蛙眼中的光线会被井壁遮挡,于是青蛙只看到一小部分天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百米赛跑场上,因为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多。以听到枪声才计时,即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少的时间为,这样就提高了他的成绩。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3)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大小变化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2)(4)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适当增大小孔,对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没有影响,因此不会改变像的大小,故A错误;
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将烛焰远离小孔,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会变小,故C正确;
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只会使塑料膜随着旋转。由于火焰没有改变,因此像不会跟着旋转,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光源;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1)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根据听觉的形成判断;
(3)将声速和光速比较;
(4)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烟火在水中的倒影,是由烟火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反射形成的,不是倒影自己发光,故A错误;
B.听到的爆竹声是在听觉中枢形成的,故B错误;
C.在空气中,声速340m/s,光速3×108m/s,即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故C错误;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因此激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水的密度上下不均匀,因此光沿曲线传播。用筷子搅动后,水的密度变得均匀了,因此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了,据此可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的光被灯笼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灯笼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吸顶灯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灯笼影子的边缘是光线较暗的半影区,中间是没有光线的全影区,半影区与全影区没有明显界限,故C正确,额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现象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图书馆挂的警示语“请勿喧哗”,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与光无关,故A错误;
B.高速路挂的警示语“保持车距”,即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与光无关,故B错误;
C.成语“一叶障目”,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
D.成语“ 刻舟求剑”,原理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光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打靶时要“三点一线”,激光准直挖掘隧道和小孔成像,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B、C不合题意;
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人从马路边向一盏路灯下靠近时,光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短;当人到达路灯的下方时,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变成一个圆点;当人再次远离路灯时,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长,所以人在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只能改变孔的大小,不能改变孔的形状。根据图片可知,B、C、D中的小孔形状会发生改变,只有A中的小孔形状保持不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既然光在盐水中沿曲线传播,那么说明盐水的密度并不均匀,故B正确,额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物体颜色的知识分析。
【解答】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而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光照到白纸上被反射,看起来非常明亮;而黑字会吸收白光,没有光反射,看起来非常暗。由于亮暗对比强烈,所以白纸上印黑字,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不透明体的颜色的知识判断。
【解答】绿色植物为不透明体,因此它只能反射绿光,而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利用,因此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绿光,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定义和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白光通过棱镜,即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会发生两次折射,即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依然会发生两次折射,即传播方向仍然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只能得到一种颜色的光,即不会发生色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1)它反射的色光
(2)红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阳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分析解答;
(2)根据(1)中的结论解答;
(3)根据白光为复色光和不透明体的颜色的知识解答。
【解答】(1)根据“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可知,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根据“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可知,红花会反射红颜色的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叶子是绿色的原因: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阳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
17.【答案】带箭头;路线;方向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表示方法解答。
【解答】光线的表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18.【答案】①②⑤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闪电、萤火虫和火炬的火焰,都是自己发光的,都是光源;而月亮、镜子、电影屏幕和雪白的墙壁,都是反射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线,因此都不是光源,故选①②⑤。
19.【答案】(1)月食;直线传播
(2)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到月球上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要么看不到整个月亮,要么看到一部分月亮,这就是月食。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等。
【解答】(1)“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月食现象,此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
(2)诗人林逋在描写梅花时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树在地上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0.【答案】(1)倒立;实
(2)直线传播;无关
(3)不变;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实像。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因此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为像距。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变小。
21.【答案】长度;9.46×1012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年的定义解答。根据s=vt计算出一光年的距离。
【解答】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相当于:s=vt=3×108m/s×3600s×24×365=9.46×1015m=9.46×1012km。
22.【答案】倒立;变大;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2)在小孔成像的现象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3)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则物距减小而像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像变大;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23.【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24.【答案】透过;反射;吸收;白色;黑色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物体颜色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吸收;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25.【答案】(1)白色;色散;红外线;电视遥控器
(2)黑
(3)红、绿、蓝;绿;白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的色彩都是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解答。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作用显著,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红光和绿光混合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得到品红色,绿光和蓝光混合得到青色。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视遥控器。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暂时呈现红色;当绿光照到白纸上的红色区域时,由于被吸收而呈现黑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绿色,区域2应是白色。
26.【答案】(1)B
(2)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
(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分析判断;
(2)可从成像的清晰程度或发光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发光字的优点;
(3)根据表格可知,凸透镜无论大小,成像都是清晰的,只是口径越大,成像的亮度越大。而小孔成像正好相反,即小孔的口径越小,成像越清晰,但是亮度却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凸透镜成像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射入空气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故选B。
(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
27.【答案】(1)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可能有关
(2)减小
(3)保持点光源的高度、短木条的长度不变,让短木条逐渐远离点光源,观察影子的长度如何变化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
(2)将相邻的数据相减,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3)探究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对影子长度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光源的高度和木条的高度相同,而不断改变木条到光源的距离,据此设计实验步骤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点光源的高度增大,影子的长度不断减小,那么要验证的假设为: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可能有关。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点光源的高度增加10cm时,影子长度变化量为:15cm、5cm、2.5cm和1.5cm,则: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 L 的变化量减小。
(3)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 L 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S 的关系,可以这样操作:保持点光源的高度、短木条的长度不变,让短木条逐渐远离点光源,观察影子的长度如何变化。
28.【答案】(1)①将甲、乙两烧瓶置于离取暖器相同距离处,加热5min;②比较甲、乙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示数变化快的表示该烧瓶吸热本领强
(2)在这两个烧瓶内倒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样环境中让它们自然冷却相同时间后,观察两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示数下降快的放热本领强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将取暖器当做热源,烧瓶到取暖器的距离和物体表面的颜色都会影响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快慢。只有保证它们到取暖器的距离相等,才能用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反应吸放热本领的大小。
(2)探究物体的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时,要改变烧瓶表面的颜色,而控制烧瓶内的热源相同,即倒入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开水,然后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判断放热本领的大小。
【解答】(1)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①将甲、乙两烧瓶置于离取暖器相同距离处,加热5min;②比较甲、乙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示数变化快的表示该烧瓶吸热本领强。
(2)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在这两个烧瓶内倒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样环境中让它们自然冷却相同时间后,观察两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示数下降快的放热本领强。
29.【答案】(1)倒立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在甲、乙两个实验中,虽然小孔的形状不同,但是塑料膜上成的像的形状相同,据此分析结论;
(3)分析甲和丙两个实验,当小孔前放蜡烛时,塑料膜上成的像与蜡烛火焰的形状相同;当小孔前放灯泡时,塑料膜上成的像与灯泡的形状相同,据此分析像与物体的关系。
【解答】(1)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到结论: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0.【答案】(1)透过的色光
(2)反射的色光
(3)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一数据分析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2)根据表格二确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3)根据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表格一可知,绿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绿光,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那么得到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2)根据表二的数据可知,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那么得到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3)水果店卖西瓜时,总喜欢撑起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目的是: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31.【答案】试卷底板为白色,可反射所有色光;题目为黑色,不反射任何色光;答案为红色,可反射红光。当在白光下用红色的透明塑料片遮挡后,只能透过红光。故黑色的题目不反射 任何光,透过塑料片后仍旧为黑色;白色的底板反射的红光透过塑料片后变成红色;答案反射的红光透过塑料片后也保持红色,故红色的答案被红色的试卷底板“隐藏”。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①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②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体可以透过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32.【答案】(1)远离;光的直线传播
(2)小华,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为了使光屏上所成的是物体的实像,而不是光斑,要求光屏和小孔的距离不能太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在纸板推动过程中,图2和图4中小孔的形状会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图3中的三角形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答】(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我认为小华的设计更合理,理由是: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33.【答案】(1)乙、丙
(2)甲、丙
(3)倒立;光的直线传播
(4)圆
(5)左;顺时针;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6)A;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和小孔距离的大小,物体距离小孔越近成的像越大。
【解答】(1)乙、丙两图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是小孔的形状不同,但并不改变小孔成像的形状,因此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甲图和丙图其他条件相同,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比较两图甲、丙所成的像并不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通过树叶间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应是圆形。
(5)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所以将蜡烛向右移动,塑料薄膜上的像向左移动, 因为光线沿直线传播,蜡烛顺时针旋转时,蜡烛各点成的像也顺时针旋转,所以成的像顺时针旋转。
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用黑色硬纸板遮挡起一半,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6)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塑料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放在圆筒的A端,当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减小。
故答案为:(1)乙、丙(2)甲、丙(3)倒立;光的直线传播(4)圆(5)左;顺时针;大小不变、亮度变暗(6)A;变小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下2.4光和颜色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甲),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乙)。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图乙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C.图乙是小孔成像 D.小孔成像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甲: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找到纸屏上的光线被鸢挡住,则在纸屏上看到它的影子;
乙: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鸢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时,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到达上面,于是看到倒立的实像。
故D错误符合题意,而A、B、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2.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狭窄之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坐井观天”含义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外面天空射到青蛙眼中的光线会被井壁遮挡,于是青蛙只看到一小部分天空,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百米竞赛时,关于终点计时员计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低
B.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高
C.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低
D.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高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百米赛跑场上,因为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多。以听到枪声才计时,即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少的时间为,这样就提高了他的成绩。
故选D。
4.如图所示,在一个空铁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在塑料膜上呈现的像。关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大小孔能使像大一些
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虛像
C.将烛焰远离小孔,像会变小
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像也会旋转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3)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大小变化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2)(4)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适当增大小孔,对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没有影响,因此不会改变像的大小,故A错误;
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将烛焰远离小孔,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会变小,故C正确;
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只会使塑料膜随着旋转。由于火焰没有改变,因此像不会跟着旋转,故D错误。
故选C。
5.“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焰火晚会灿烂绚丽,关于焰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火在水中的倒影属于人造光源
B.听到的爆竹声是在耳蜗中形成的
C.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声速比光速快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光源;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1)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根据听觉的形成判断;
(3)将声速和光速比较;
(4)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烟火在水中的倒影,是由烟火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反射形成的,不是倒影自己发光,故A错误;
B.听到的爆竹声是在听觉中枢形成的,故B错误;
C.在空气中,声速340m/s,光速3×108m/s,即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故C错误;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6.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因此激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水的密度上下不均匀,因此光沿曲线传播。用筷子搅动后,水的密度变得均匀了,因此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了,据此可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阴影部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的光被灯笼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灯笼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吸顶灯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灯笼影子的边缘是光线较暗的半影区,中间是没有光线的全影区,半影区与全影区没有明显界限,故C正确,额A、B、D错误。
故选C。
8.科学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警示语或成语中,涉及光学知识的是(  )
A.图书馆挂的警示语“请勿喧哗”
B.高速路挂的警示语“保持车距”
C.成语“一叶障目”
D.成语“ 刻舟求剑”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现象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图书馆挂的警示语“请勿喧哗”,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与光无关,故A错误;
B.高速路挂的警示语“保持车距”,即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与光无关,故B错误;
C.成语“一叶障目”,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
D.成语“ 刻舟求剑”,原理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光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打靶时要“三点一线”
B.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C.小孔成像
D.水中的“倒影”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打靶时要“三点一线”,激光准直挖掘隧道和小孔成像,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B、C不合题意;
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晚上,人从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时,路灯照射出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人从马路边向一盏路灯下靠近时,光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短;当人到达路灯的下方时,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变成一个圆点;当人再次远离路灯时,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长,所以人在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只能改变孔的大小,不能改变孔的形状。根据图片可知,B、C、D中的小孔形状会发生改变,只有A中的小孔形状保持不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为了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将一束单色光从玻璃槽的外侧由左侧倾斜向上射入盐水中,但光在盐水中并不是沿着直线传播,而是发生了弯曲,如图所示。这是由于(  )
A.光从空气到玻璃发生了折射 B.盐水不均匀使光发生了弯曲
C.光发生了色散 D.光从玻璃到盐水发生了折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既然光在盐水中沿曲线传播,那么说明盐水的密度并不均匀,故B正确,额A、C、D错误。
故选B。
13.一般书本都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字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晴
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物体颜色的知识分析。
【解答】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而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光照到白纸上被反射,看起来非常明亮;而黑字会吸收白光,没有光反射,看起来非常暗。由于亮暗对比强烈,所以白纸上印黑字,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4.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科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不透明体的颜色的知识判断。
【解答】绿色植物为不透明体,因此它只能反射绿光,而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利用,因此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绿光,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定义和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白光通过棱镜,即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会发生两次折射,即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依然会发生两次折射,即传播方向仍然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只能得到一种颜色的光,即不会发生色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6.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园艺家为何失败?
一个爱园艺的人,发现植物叶子多数呈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光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可是园艺家失败了。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欢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慢,甚至枯萎。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   决定。
(2)红花会反射   颜色的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为什么看到叶子是绿色的?
【答案】(1)它反射的色光
(2)红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阳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分析解答;
(2)根据(1)中的结论解答;
(3)根据白光为复色光和不透明体的颜色的知识解答。
【解答】(1)根据“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可知,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根据“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可知,红花会反射红颜色的光。
(3)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叶子是绿色的原因:太阳光照在树叶上,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阳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
17.光线的表示方法:用一条   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    和   。
【答案】带箭头;路线;方向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线的表示方法解答。
【解答】光线的表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18.下列现象或物体中 ,属于光源的是   (填序号)。
①闪电②闪亮的萤火虫 ③月亮④钻石⑤火炬的火焰⑥镜子⑦电影银幕⑧雪白的墙壁
【答案】①②⑤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解答】闪电、萤火虫和火炬的火焰,都是自己发光的,都是光源;而月亮、镜子、电影屏幕和雪白的墙壁,都是反射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线,因此都不是光源,故选①②⑤。
19.用你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   (填“日食”或“月食”)现象,此现象可以用光的   原理来解释。
(2)诗人林逋在描写梅花时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树在地上的影子是光的   现象。
【答案】(1)月食;直线传播
(2)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到月球上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要么看不到整个月亮,要么看到一部分月亮,这就是月食。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等。
【解答】(1)“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月食现象,此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
(2)诗人林逋在描写梅花时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树在地上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0.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虛”)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   ,像的大小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倒立;实
(2)直线传播;无关
(3)不变;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实像。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因此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为像距。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变小。
21.光年是   单位,指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   千米。
【答案】长度;9.46×1012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年的定义解答。根据s=vt计算出一光年的距离。
【解答】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相当于:s=vt=3×108m/s×3600s×24×365=9.46×1015m=9.46×1012km。
22.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倒立;变大;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2)在小孔成像的现象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3)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则物距减小而像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像变大;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23.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2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   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   ;   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   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答案】透过;反射;吸收;白色;黑色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物体颜色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吸收;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25.
(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   (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   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   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
   。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和蓝色透明胶片的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将呈   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   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   色,区域2应是   色。
【答案】(1)白色;色散;红外线;电视遥控器
(2)黑
(3)红、绿、蓝;绿;白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的色彩都是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解答。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作用显著,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而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红光和绿光混合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得到品红色,绿光和蓝光混合得到青色。当三种色光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时,我们能够得到白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视遥控器。
(2)在研究单色光的实验中,让依次透过红色光射在暗室中的白纸上,白纸暂时呈现红色;当绿光照到白纸上的红色区域时,由于被吸收而呈现黑色。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所示的三原色图中,区域1应是绿色,区域2应是白色。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七下·诸暨期中)照相机为什么不采用小孔成像而采用凸透镜成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该装置由两个不透光的筒组成,内筒能在外筒内左右移动。内筒开口处用半透明纸作光屏,在外筒的孔上放置凸透镜(实验序号1),调节内筒位置,直至出现清晰的像,并记录现象。然后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仅对孔上放置的透镜及孔的大小按照序号2、3、4、5、6进行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外筒孔中放置物体 未遮盖的 凸透镜 小部分遮盖的凸透镜 大部分遮盖凸透镜 较大孔径的 小孔 中等孔径的 小孔 较小孔径的 小孔
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笔画 模糊,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像的亮暗 亮 中 暗 亮 中 暗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分别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
A.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D.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   。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
【答案】(1)B
(2)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
(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分析判断;
(2)可从成像的清晰程度或发光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发光字的优点;
(3)根据表格可知,凸透镜无论大小,成像都是清晰的,只是口径越大,成像的亮度越大。而小孔成像正好相反,即小孔的口径越小,成像越清晰,但是亮度却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凸透镜成像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射入空气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故选B。
(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
27.(2021七下·诸暨期中)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
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 点光源 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 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 A 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 L 的变化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 S 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 L 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S 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
【答案】(1)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可能有关
(2)减小
(3)保持点光源的高度、短木条的长度不变,让短木条逐渐远离点光源,观察影子的长度如何变化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
(2)将相邻的数据相减,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3)探究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对影子长度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光源的高度和木条的高度相同,而不断改变木条到光源的距离,据此设计实验步骤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点光源的高度增大,影子的长度不断减小,那么要验证的假设为: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可能有关。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点光源的高度增加10cm时,影子长度变化量为:15cm、5cm、2.5cm和1.5cm,则: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 L 的变化量减小。
(3)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 L 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S 的关系,可以这样操作:保持点光源的高度、短木条的长度不变,让短木条逐渐远离点光源,观察影子的长度如何变化。
28.【提出问题】人们把冰箱、洗衣机等这一类家电叫“白色家电”,这是因为这类家电表面一般都是浅颜色的。小明发现家里的冰箱外表面是白色的,但冰箱后面却有一大片黑色的细管,为什么冰箱后面的细管是黑色的呢?爸爸告诉他:冰箱白色的外表面是为了减少外界热辐射的吸收,后面黑色的细管(冷凝器)是有利于将内部的热量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
【猜想与假设】小明猜想,物体吸热、放热的本领可能与物体颜色的深浅有关。
【设计·进行实验】小明找来一些器材,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
(1)请你利用下面给出的器材设计这个实验。
实验器材:可密封的相同烧瓶两个,瓶内插有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其外表面已被涂成黑、白两种颜色(如图所示),家用取暖器一台。
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
(2)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你可以增加一种器材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   。
【答案】(1)①将甲、乙两烧瓶置于离取暖器相同距离处,加热5min;②比较甲、乙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示数变化快的表示该烧瓶吸热本领强
(2)在这两个烧瓶内倒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样环境中让它们自然冷却相同时间后,观察两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示数下降快的放热本领强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将取暖器当做热源,烧瓶到取暖器的距离和物体表面的颜色都会影响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快慢。只有保证它们到取暖器的距离相等,才能用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反应吸放热本领的大小。
(2)探究物体的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时,要改变烧瓶表面的颜色,而控制烧瓶内的热源相同,即倒入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开水,然后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判断放热本领的大小。
【解答】(1)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①将甲、乙两烧瓶置于离取暖器相同距离处,加热5min;②比较甲、乙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快慢,示数变化快的表示该烧瓶吸热本领强。
(2)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在这两个烧瓶内倒入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热水,置于同样环境中让它们自然冷却相同时间后,观察两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示数下降快的放热本领强。
29.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3)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答案】(1)倒立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在甲、乙两个实验中,虽然小孔的形状不同,但是塑料膜上成的像的形状相同,据此分析结论;
(3)分析甲和丙两个实验,当小孔前放蜡烛时,塑料膜上成的像与蜡烛火焰的形状相同;当小孔前放灯泡时,塑料膜上成的像与灯泡的形状相同,据此分析像与物体的关系。
【解答】(1)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到结论: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0.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白光
纸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2)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
【答案】(1)透过的色光
(2)反射的色光
(3)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一数据分析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2)根据表格二确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3)根据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表格一可知,绿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绿光,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那么得到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2)根据表二的数据可知,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那么得到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3)水果店卖西瓜时,总喜欢撑起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目的是: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四、解答题
31.(2021七下·拱墅期中)你知道如图这种高效的复习整理方法吗?白色的试卷上用黑色的油墨印着试题,你可以用红笔在横线处填写答案,然后找一块同样是红色的透明塑料片遮盖,之后你就只能看到题目,答案好像瞬间“消失”一样。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奥秘。
【答案】试卷底板为白色,可反射所有色光;题目为黑色,不反射任何色光;答案为红色,可反射红光。当在白光下用红色的透明塑料片遮挡后,只能透过红光。故黑色的题目不反射 任何光,透过塑料片后仍旧为黑色;白色的底板反射的红光透过塑料片后变成红色;答案反射的红光透过塑料片后也保持红色,故红色的答案被红色的试卷底板“隐藏”。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①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②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体可以透过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32.(2020七下·吴兴期中)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明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
(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1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   (填“靠近”或“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   
(2)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该兴趣小组成员关于开孔的形状有了不同看法,小明设计了图2的装置,小华设计了图3的装置,小红设计了图4的装置。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改变孔的大小,同时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谁的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远离;光的直线传播
(2)小华,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为了使光屏上所成的是物体的实像,而不是光斑,要求光屏和小孔的距离不能太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在纸板推动过程中,图2和图4中小孔的形状会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图3中的三角形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答】(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我认为小华的设计更合理,理由是: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33.(2020七下·拱墅开学考)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花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乙、丙   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分析比较   两图甲、丙,可以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你猜测太阳通过树叶间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应是   形。
(5)如丁图所示,眼睛从右向左沿易拉罐的中心线看过去,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若蜡烛作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作顺时针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用黑色硬纸板遮挡起一半,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填像的大小亮暗的变化情况)。
(6)如图戊所示可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若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圆筒的   A(选填“A”或“B”)端应该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用它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变小。
【答案】(1)乙、丙
(2)甲、丙
(3)倒立;光的直线传播
(4)圆
(5)左;顺时针;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6)A;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和小孔距离的大小,物体距离小孔越近成的像越大。
【解答】(1)乙、丙两图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是小孔的形状不同,但并不改变小孔成像的形状,因此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甲图和丙图其他条件相同,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比较两图甲、丙所成的像并不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通过树叶间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应是圆形。
(5)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所以将蜡烛向右移动,塑料薄膜上的像向左移动, 因为光线沿直线传播,蜡烛顺时针旋转时,蜡烛各点成的像也顺时针旋转,所以成的像顺时针旋转。
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用黑色硬纸板遮挡起一半,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6)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塑料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放在圆筒的A端,当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减小。
故答案为:(1)乙、丙(2)甲、丙(3)倒立;光的直线传播(4)圆(5)左;顺时针;大小不变、亮度变暗(6)A;变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