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絮说(xù) 粗拙(zhuó) 震悚(sǒng) 霹雳(pī)
B.涎水(xián) 蹒跚(mán) 荒僻(pì) 愧怍(zuò)
C.尴尬(gà) 晌午(shǎng) 哀悼(dào) 头颅(lú)
D.滞笨(zhì) 惶恐(huáng) 憎恶(zèng) 门槛(kǎn)
【解析】A.粗拙(zhuō);B.蹒跚(pán);D.憎恶(zē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2分)
A.侮辱 和蔼 烦燥 噩耗
B.孤孀 取缔 镶嵌 诃斥
C.书斋 茉莉 伛偻 焦灼
D.守寡 疮疤 醒晤 竹竿
【解析】A.烦躁;B.呵斥;D.醒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坚守社区的志愿者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不必大张旗鼓地宣传。
B.无人机飞行表演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去观看,广场上大庭广众,人山人海。
C.读了好友的来信,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袭上他的心头。
D.知识像深埋在土里的宝藏一样,越是努力挖掘就越觉得深不可测。
【解析】“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不能用于形容人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网购让那么多人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B.我校全体师生参与植树活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C.纪录片《大国工匠》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广泛地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
D.“云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谆谆教诲让即将踏上人生新征途的我们明确了方向。
【解析】A.句式杂糅,将“的重要原因”删去;B.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理念”;C.语序不当,“广泛”应修饰“讨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描绘了善良、朴实、迷信的保姆阿长的形象,表达对她的感激与怀念。
B.杨绛的散文《老王》表达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突出了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C.《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双手。”句中的“嗯”是叹词。
【解析】句中的“嗯”是拟声词。
6.名著阅读。(4分)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以上文段节选自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选文中的“这辆车”是他的第__一__辆车。他的一生经历“三起三落”,性格发生巨变,在__小福子__去世后,他由最初的积极向上、勤劳能干、善良淳朴变得__自私懒惰、自暴自弃、麻不不仁(答出一项即可)__。
7.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8分)
(1)__深林人不知__,明月来相照。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双袖龙钟泪不干__。
(3)__草树知春不久归__,百般红紫斗芳菲。
(4)__谁家玉笛暗飞声__,散入春风满洛城。
(5)《木兰诗》中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诗有相似之处的诗句是:__将军百战死__,__壮士十年归__。
(6)《逢入京使》中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__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__。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自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交管部门加强交通安全整治工作,对骑、乘摩托车出行是否戴头盔,对汽车驾驶员和乘客是否系安全带,进行了全市设卡执勤大检查。
材料二:城市管理局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加强城区环境治理,确保市容干净整洁,市场规范有序。
材料三:某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美化环境”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齐心协力为村党群服务中心生态园增植添绿,并铺设了3条健身步道。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全市各单位都在参与“创城”活动。
(2)学校也在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2分)
主动打扫卫生、美化校园、团结同学等等。
(3)5月底,我市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在城区各路口开展劝导行动。如果你是一名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正好看到一个闯红灯的行人,请你用得体的语言劝阻他(她)。(4分)
示例:您好!闯红灯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危险的,请您稍等片刻,绿灯亮了再走,好吗?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9—13题。(13分)
老王(节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9.依据示例,围绕“我”和老王的关系概括选文内容。(2分)
收老王礼物,“我”付钱——__送老王下楼,“我”担心__
——__知老王死去,“我”愧怍__
10.“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句中“镶嵌”是否能换成“站立”?为什么?(3分)
不能。“镶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王身体僵直的情态,表现了他病得非常严重。而“站立”无法说明老王的这种状态。
11.文中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他的形象。(2分)
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必报(讲仁义、讲感情)的社会最底层普通劳动者。
12.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3分)
生活贫困、身体虚弱的老王不可能送多得数不完的鸡蛋。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情意是无法计量的。
13.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写一段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内心独白。(3分)
示例:老王,你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你一直本着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淳朴的好人。我很愧怍,我在和你平等上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会反思,让自己做得更好。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17题。(14分)
(眉山中考)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头举过头顶,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一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棵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嘠巴嘠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B项表述错误。文章主要回忆了父亲改造自留地,辛苦劳作的事情,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辛苦和坚强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15.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①点题;②自然引出下文;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1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
17.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4分)
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8—21题。(13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金陵人有卖药者,车载大士像。问病,将药从大士手中过,有留于手不下者,则许人服之,日获千钱。有少年从旁观,欲得其术,俟①人散后,邀饮酒家。不付酒钱,饮毕竟出,酒家如不见也,如是三。卖药人叩②其法,曰:“此小术耳,君许相易,幸甚。”卖药曰:“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少年曰:“我更无他。不过先以钱付酒家,约客到绝不相问耳。”彼此大笑而罢。
(选自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①俟:等待。②叩:询问、打听。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释担而立 释:__放下__
(2)但微颔之 颔:__点头__
(3)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__慢慢地__
(4)君许相易 易:__交换__
19.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B.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C.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D.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
(2)不付酒钱,饮毕竟出,酒家如不见也。
不给酒钱,(少年)饮完竟然走出去,酒家店主就像没看见一样。
21.两文中“卖油翁”“卖药者”“少年”都有令人惊叹的行为,他们获得这些行为的途径和方法有何不同?从他们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卖药者和少年做事却是投机取巧。道理:我们做事要靠熟能生巧,不能靠投机取巧,最后才能真正成功。
三、写作(50分)
22.“仰望”的意思有二:一是“抬着头向上看”,一是“敬仰而有所期望”。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仰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500字;⑤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絮说(xù) 粗拙(zhuó) 震悚(sǒng) 霹雳(pī)
B.涎水(xián) 蹒跚(mán) 荒僻(pì) 愧怍(zuò)
C.尴尬(gà) 晌午(shǎng) 哀悼(dào) 头颅(lú)
D.滞笨(zhì) 惶恐(huáng) 憎恶(zèng) 门槛(k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侮辱 和蔼 烦燥 噩耗
B.孤孀 取缔 镶嵌 诃斥
C.书斋 茉莉 伛偻 焦灼
D.守寡 疮疤 醒晤 竹竿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坚守社区的志愿者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不必大张旗鼓地宣传。
B.无人机飞行表演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去观看,广场上大庭广众,人山人海。
C.读了好友的来信,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袭上他的心头。
D.知识像深埋在土里的宝藏一样,越是努力挖掘就越觉得深不可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网购让那么多人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B.我校全体师生参与植树活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C.纪录片《大国工匠》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广泛地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
D.“云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谆谆教诲让即将踏上人生新征途的我们明确了方向。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描绘了善良、朴实、迷信的保姆阿长的形象,表达对她的感激与怀念。
B.杨绛的散文《老王》表达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突出了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C.《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双手。”句中的“嗯”是叹词。
6.名著阅读。(4分)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以上文段节选自长篇小说《 》。选文中的“这辆车”是他的第 辆车。他的一生经历“三起三落”,性格发生巨变,在 去世后,他由最初的积极向上、勤劳能干、善良淳朴变得 。
7.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8分)
(1) ,明月来相照。
(2)故园东望路漫漫, 。
(3) ,百般红紫斗芳菲。
(4) ,散入春风满洛城。
(5)《木兰诗》中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诗有相似之处的诗句是: , 。
(6)《逢入京使》中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自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交管部门加强交通安全整治工作,对骑、乘摩托车出行是否戴头盔,对汽车驾驶员和乘客是否系安全带,进行了全市设卡执勤大检查。
材料二:城市管理局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加强城区环境治理,确保市容干净整洁,市场规范有序。
材料三:某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美化环境”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齐心协力为村党群服务中心生态园增植添绿,并铺设了3条健身步道。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2)学校也在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2分)
(3)5月底,我市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在城区各路口开展劝导行动。如果你是一名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正好看到一个闯红灯的行人,请你用得体的语言劝阻他(她)。(4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9—13题。(13分)
老王(节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9.依据示例,围绕“我”和老王的关系概括选文内容。(2分)
收老王礼物,“我”付钱—— —— .
10.“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句中“镶嵌”是否能换成“站立”?为什么?(3分)
11.文中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他的形象。(2分)
12.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3分)
13.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写一段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内心独白。(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17题。(14分)
(眉山中考)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头举过头顶,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一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棵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嘠巴嘠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15.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1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7.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8—21题。(13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金陵人有卖药者,车载大士像。问病,将药从大士手中过,有留于手不下者,则许人服之,日获千钱。有少年从旁观,欲得其术,俟①人散后,邀饮酒家。不付酒钱,饮毕竟出,酒家如不见也,如是三。卖药人叩②其法,曰:“此小术耳,君许相易,幸甚。”卖药曰:“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少年曰:“我更无他。不过先以钱付酒家,约客到绝不相问耳。”彼此大笑而罢。
(选自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①俟:等待。②叩:询问、打听。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释担而立 释: .
(2)但微颔之 颔: .
(3)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
(4)君许相易 易: .
19.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B.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C.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D.我无/他大士手是磁石药/有铁屑则粘矣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不付酒钱,饮毕竟出,酒家如不见也。
21.两文中“卖油翁”“卖药者”“少年”都有令人惊叹的行为,他们获得这些行为的途径和方法有何不同?从他们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三、写作(50分)
22.“仰望”的意思有二:一是“抬着头向上看”,一是“敬仰而有所期望”。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仰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500字;⑤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