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
三、赏读课文,突破重点
香菱根据林黛玉出的题目,三易其稿,终于获得成功。你认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下列问题: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思考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3、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
明确
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明确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 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自信地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 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5、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6、作者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
明确: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五、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 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