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北方地区 第一节 区域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及划分界线,并了解划分依据。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及南北方主要差异。
3.运用地图梳理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知识结构。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梳理知识归纳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梳理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梳理知识,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和归纳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梳理归纳、巩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学案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教师:同学们,八年级下册和七年下册一样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哪里,二是那里怎么样。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三部分内容:一、位置、范围,二、自然环境 ,三、人文经济(板书)。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按照这个内容,通过画图填图梳理知识的方法,来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第六章 北方地区》的第一节。
教师:展示本节复习内容和目标
一、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依据
教师:展示不同区域风光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提问:把我国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即哪四大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生活动:1、展示在中国政区空白图,教师用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2、看图回答并在学案图上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
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与其他区域的分界为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复习一下。
(二、)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图5-1,回忆并回答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
(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
师问生答(课件展示):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还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现在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差异。
二、北方地区
(一、)区域特征
1、读图填图:⑴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⑵主要地形区、山脉、河流、矿产
2、看图归纳本区:气候、农业、工业特点
3、列表比较华北和东北地区差异
三、课堂总结:本课考点
四、课堂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五、课后作业:按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自主复习归纳《第二节 东北地区》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依据
2、四大区域的界限
二、秦岭-淮河一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地理位置、范围
地形地势
二、自然环境 河流湖泊
气候(类型、特征
人口(民族)、城市
三、人文经济 农业: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熟制)(受自然条件影响)
工业:主要工业部门和分布
其它:自然资源、旅游业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