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3课时(每周 2 课时,共 3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册是在第一册讲述自然地理和第二册讲述人文地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册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对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以及区域研究都是最重要的现代化工具。
现代地理学早已经突破了描述性发展阶段,不仅可以回答“在哪里”、“那里怎么样”等描述性问题,而且可以回答“为什么”等对地理环境进行理性思维的问题,甚至可以预测“未来怎么样”。这样,地理学就能够为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了。这便是地理学向应用性阶段发展的具体表现。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讲,学科进入应用性阶段,标志着此学科已经发展到一个更深刻、更成熟的阶段。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越来越被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区域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理环境。这就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就本章而言,教师不仅要清楚本章内容对地理科学的价值,同时也应该清楚这些内容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区域特征的探究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本章课题“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探究来实现。本课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身边地理区域的研究过程,学会认识任何地区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节首先引入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从两个角度概括研究区域特征的意义。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是双重的,即是相互作用的。在本章的学习中明确了这种双重关系之后,就为下一章理解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
主要的学习方式:读图观察、对比分析、自主探究、实地调查等。
预期的学习成果:
1、发给学生调查表,并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和填表“区域地理环境调查表”。 2、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可通过网上查询、查阅各种书籍和专业杂志及地图、走访专业人士等途径收集资料,填写调查表。 3、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善调查方法。 4、全班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形成全班共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2、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特征,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区域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区域差异更好地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插图及相关地图说明区域间的差异,提高运用读图观察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图表的阅读分析,学会从中提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并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分析、说明问题的技能。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区域整体性知识的学习,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观念,提供科学素养。
对应课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摘录自《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什么是区域及区域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 课时)
专题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课时)
专题三: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课时)
专题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章内容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这个重要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设置在本节。教材首先提出了“区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基本地理概念。其中“区域差异”既是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本身就是地理环境的本质属性之一。本节实际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的三个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在分析这些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过程中,并行着对于认识区域差异基本方法的学习。
区域差异的界定是建立在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根据研究的需要,又可以划分为自然区域或经济区域等。本节分别介绍了认识自然区域和经济区域差异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①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②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③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之后,要弄清自然区域的差异和自然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这正是人类研究自然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应当根据区域差异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该明确任何经济区域的差异性都是以自然区域的差异为基础的。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在学习完本节之后,应该使学生能够真正对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更深刻的领悟。
依据教材中“检查进度”的要求,本节课题研究的任务是,完成对自己将要进行区域研究的区域范围的确定。并且,可以说出自己界定所研究区域的类型和区域划分的依据。如从类型上,是自然还是人文区域。如果是自然区域的话,又是哪些自然要素指标为区域划分的依据。如果是人文区域的话,划分的人文要素依据又是什么。鉴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两个区域进行研究可以在能力上更从容些。
本节的重点是: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是: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认识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3?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2、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个温度带都包括哪些范围? 3、根据干湿状况,将我国分为几个干湿地区?各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什么? 4、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是怎样划分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及人类活动比较? 5、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比较?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6、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的比较?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教材、地图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相关教学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前引导,开展区域对比课题研究。
以教材两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区域差异的现象,目的是引出本章研究的问题——区域差异的产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章的目录,以便了解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章前,首先分好课题研究小组。一般可以6人左右,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全程设计,并将其详细地告诉学生。这样不仅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明确了每个研究阶段的具体任务。教材这部分内容系统地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应做的准备,以及具体的研究进度。本课题实际可以分四步依次完成:①选择和划分研究区域;②总结所研究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③总结所研究区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班级课题报告交流
“探索”活动的目的是拉近本节学习内容中两个核心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与学生的距离。实际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并不深奥。
情境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会增强学习兴趣。
以学生所在地区的区域划分为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掌握两个概念涉及的具体对象。特别是关于“区域差异”的概念,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位于学生身边的两个区域,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区域之间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同时提出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①区域差异形成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②区域差异划分的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其中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区域差异的标志是土壤和生物;③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关系: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活动一:引导学生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
思考这些区域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如青藏高原、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中引出“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原因”这一重要结论。土壤和植被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景观差异,所以“土壤和植被是区域差异的标志”。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各自然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依“思考”活动实际是引导学生概括研究区域的自然区域特征,特别是自然指标的选择。分析三个自然区域各自的区域特征,对各区域特征形成原因的分析。从气候中的季风、海拔较低的地形、内部的纬度差异三个角度,概括了东部季风区的基本区域特征和成因。从地处内陆、较高的海拔、距海较远三个角度概括了西北干旱区的自然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活动二:读图比较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的区域差异
让学生通过图1—1—2和图1—1—3,比较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的区域差异,进一步理解区域的概念和成因。每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特征的共性包括气候、地形的相似性。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指标还可以将区域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区域。比如,东部季风区可因纬度造成的温度差异,分为北方和南方的季风区。而这种差异的主导成因是纬度差异。
活动三:自主探究青藏高寒区
提出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主,学习青藏高寒区。让学生自己分析此区域自然区域的特征和成因。
活动四:表格形式总结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特征
让学生填表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特征,表格形式及内容见后面的“复习题参考答案”。这部分内容充分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是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自然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性。自然区域的差异性,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合理开发,人就能与环境协调发展,不合理开发就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
“阅读”内容是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关系,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起到扩充知识内容、增加趣味性的作用。
活动五:读图分析我国的南北差异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图1-1-9,可以发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纬度引起的温度变化所致,这其中也包括水分的影响,但居于次要地位。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多是由一些山脉构成界线。季风区亚区的划分与山脉的分布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辽西走廊、秦岭、南岭等。列表进行对比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熟制、水旱作、品种三个方面。
活动六:家乡建筑与教材中照片上建筑对比分析
阅读图1-1-11,观察家乡建筑与教材中照片上建筑的差异,思考南北差异对居民住房建筑的影响问题。
南方降水多,河流也多,所以内河运输比北方要普遍。
让学生举例说明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对自然区域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造成南北自然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候中的热量。此外,南北差异还受地质规律的制约,南北矿产资源的差异造成了工业布局的空间差异。
活动七:据图分析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引导学生读图1-1-14,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会如此划分?让学生思考其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这样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自然就会使学习的深度和趣味性有所加强,特别是可以使学生对区域差异成因的理解会更深刻。经济发展的差异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找到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二是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区域对比表格填写的规范与完整性。
评价方法:对照范例
评价说明:给出正确、规范的答案,要求学生对比自己所填内容进行评价和修改。要求语言规范,描述精练、全面,不出现错别字。
2. 区域对比调查研究完成过程及结果的表述情况。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及分析调查报告。
评价指标:
1)小组互评:是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是否主动进行分析研究。
2)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结论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表述的准确程度。
3.小组读图及提取地图信息能力。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小组互评:是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信息查取正确次数。
2)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提取信息的速度及问题表述的准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