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球之外进行宇宙的探索

文档属性

名称 站在地球之外进行宇宙的探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21 11: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宇宙的探索》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站在地球之外进行宇宙的探索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综合实践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6 课时(每周 2 课时,共 6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而人地关系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地球地理环境形成的外部条件,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外部到内部的认知顺序,我们首先研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状态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将本主题单元内容整合成三个专题。专题一:地球之外看宇宙,主要认识宇宙的物质组成和存在状态,也就是天体和天体系统,了解地球所处太阳系的结构和以太阳为例分析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专题二:地球之外看地球,主要是了解地球的结构特点和在宇宙中的存在状态,尤其是地球的运动对地球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专题是本主题单元学习的重点;专题三:人类对外太空的向往,本专题是对地球宇宙环境学习的拓展延伸,联系当今的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外太空生命的存在、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外太空的探索等。其中专题一和专题三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对宇宙环境的好奇心和社会热点的关心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获取资料探究专题问题。专题二主要是在教室空间内,通过授导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了解太阳系概况,说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能量来源和分布规律、太阳活动的标志、分布和周期。能够理解并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能够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和意义;学会分析太阳光照图;理解地方时、区时、国际标准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含义;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掌握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大小,理解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了解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概念;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掌握其变化规律;理解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7.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感知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
2.通过运用教材图表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通过分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运用教材图表和实验模拟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5.通过分析地方时和区时产生的原因总结其计算方法。
6.利用实验法理解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并掌握发生偏转的规律。
7.能够根据太阳光照图分析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8.通过分析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来理解季节更替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的结构等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培养科学的宇宙观。
2、通过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对应课标
内容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专题划分
专题一:地球外看宇宙——城市中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1课时)
专题二:地球外看地球——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4 课时)
专题三:人类对外太空的向往(1 课时)
专题一
地球外看宇宙——探究宇宙中的天体和天体系统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宇宙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本专题让学生从宇宙物质组成和存在状态了解宇宙,结合太阳系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以太阳为例分析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本专题计划安排1个课时,包括3个活动,活动1可结合搜集到的宇宙内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并了解天体的基本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区别天体和天体系统,快速绘制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图;活动2是解析太阳系的结构图,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特别是八大行星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特点,并以太阳为例分析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外活动是了解地月系和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对地球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个活动是对活动1和2的拓展和补充,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安排。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了解太阳系概况。
2.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能量来源和分布规律、太阳活动的标志、分布和周期。
3.能够理解并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通过分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怎样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2、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其中八大行星有何特点
3、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不同天体和天体系统图片、太阳系的结构图、太阳活动图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其 他
彩笔,用作绘图的纸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
读教材“图1-1-2”和“图1-1-3”分析:
1.图1-1-3中有几级天体系统?
2.图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什么?其中心天体是什么?包含该天体系统的上一级天体系统是什么?
3.图1-1-3中的小行星带是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活动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读教材“图1-2-3”分析
⑴年太阳辐射有何纬度分布规律?
⑵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纬度带在哪里?为什么?
⑶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为什么?
⑷太阳辐射对地球生物有哪些影响?
2.读教材“图1-2-1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图”分析
⑴太阳黑子活动(以黑子相对数表示)呈现周期性变化,大约多少年一个周期?如何判读的?
⑵不同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什么关系?
⑶该图反映了太阳活动对 的影响,除此之外,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哪些影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结合所给予的实例,说出天体的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并能对于天体和天体进行区别。
评价方法:范例展示;尤其是注意观察、评价学生能否根据图示进行正确的判读,是否正确地结合相关示意图解释太阳辐射分布的原因。
评价说明: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情况,书面作业中对案例的分析、解决情况。
专题二
地球外看地球——研究地球的结构和运动状态
所需课时
4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状态影响着地球地理环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等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是本主题单元的核心内容,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时间、季节更替等,而且也是后面研究地理环境形成的基础。
本专题包括四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经纬网分布和圈层结构等地球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对地球本身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其中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都已学过,本节课主要是起到衔接初高中内容的作用;第二课时主要研究地球自转的特点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与人们生活密切;第三课时主要研究地球公转的特点和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为后面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作知识铺垫;第三课时主要研究在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存在的影响下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一部分对于后面地理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运动是本专题的学习重点,从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具体化、深入浅出的方式学习“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再将学习的范围扩大到某个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我们生活中的现象。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晨昏线、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含义和特点。
2.能够理解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学会分析太阳光照图。
4、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昼夜更替、时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学会运用所学地球运动规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为我们生活服务,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地球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从形状、大小、海陆分布、经纬网分布、圈层结构等方面了解)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是什么(从定义、方向、周期、速度方面比较)
3、什么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有何地理意义?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并探究其规律。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教材中的图、其他地图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其 他
彩笔,用作绘图的纸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认识地球的经纬网
1.出示不同经纬网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提出问题:这两幅地图反映的经纬线的特点有何不同?
2.简要介绍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如何在上图中判读不同经纬线的度数?如果不能判读,你有何疑惑?
4.利用经纬网可以做什么?
活动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圈层?这些圈层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2.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我们是如何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
3.我们所说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主要分布在哪里?
4.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天宫上天”和“蛟龙入海”技术?
第二课时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运动特点
[互动探究]
千百年来,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发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都在东升西落,古代的人们以为这是由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结合教材图1-3-2分析下图

1.画出地轴和赤道,说出地轴的特点
答案:

地轴的特点:经过地心和两极,与赤道面垂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请在北极上空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答案:

3.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多少?为什么它比太阳日(24小时)短?
答案: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恒星日是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某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太阳日则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太阳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时间比恒星日略长
4.地球自转一周为多少度?用时多少?你能否计算出每小时地球转过的角度?
(提示:地球自转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称为自转角速度)
答案:地球自转一周为3600,用时约24小时,所以自转的角速度为150/小时(两极除外,为0)。
5.赤道的周长约为多少?在赤道上地球自转每小时转过的距离约为多少?两极地区呢?
(提示:地球自转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称为自转线速度)
答案: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地区为0。
活动二: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3-7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示意图”分析
1.图中地球的哪一部分为昼半球,哪一部分为夜半球,为什么?
答案:右半部分为昼半球,左半部分为夜半球
原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面对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对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什么?其有何特点?
答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分为晨线和昏线,经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
3.图中昼夜半球的界线为 (晨/昏)线,为什么?
答案:晨线 原因: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该线由夜半球进入了昼半球,所以为晨线。
4.如何判读一个地方的昼长和夜长?
答案:根据该地所在纬线圈位于昼半球的昼弧除以地球自转角速度(150/小时)为昼长,
根据该地所在纬线圈位于夜半球的夜弧除以地球自转角速度(150/小时)为夜长。
5.图中哪个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
答案: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第三课时
活动一: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互动探究]
读教材“地方时”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每天我们都会感知到时光的流逝、时刻的变化,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答案: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们才能根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来感知到时刻的变化。
2. 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感知到不同的时刻呢?
答案:因为地球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人们感知到时刻不同是由于两地的经度不同导致的。
3.图1-3-8中,1200E的地方时为几点,1350E呢?你能否推算出此时1400E的地方时呢?
答案:1200E的地方时为20点,1350E的地方时为21点
由此可知:东边的地方时比西边的早,每向东150(10),地方时多一小时(4分钟),相反,向西150(10),地方时就少一小时(4分钟)。所以可推断1400E的地方时为21时20分。
4.图1-3-8中,1200E位于哪个时区?区时为多少?说明理由。
答案:1200E位于东八区,区时为20点,因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1200E)的地方时。
5.你能否推算出1400E所处的时区和此时的区时呢?
答案:时区:该经线度数(1400E)除以15度,余数小于7.5,商数9为所在时区数,所以1400E位于东九区。
区时:东九区中央经线(1350E)的地方时,即21点
6.你知道一天中正午的地方时为几点吗?我们使用钟表上的时间为地方时还是区时?
答案:12点 区时(北京时间)
7. 你能确定下图中四条经线(NA、NB、NC、ND)上的地方时吗

答案:NA为12点、NB为0点、NC为18点、ND为6点。
活动二: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两位同学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①甲同学打开伞.保持静止,乙同学向伞面顶部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流动过程;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流动过程;③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逆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流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②③中,乙同学观察到的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与实验①相比会发生的变化是 。
答案:红墨水的运动轨迹由直线变成了曲线
2.实验②③分别模拟了哪一半球的偏转现象?红墨水在伞面上的流动轨迹是如何偏转的?
答案:实验②:北半球,向右偏转;实验③:南半球,向左偏转。
3.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有哪些?
答案:①未模拟出赤道地区地转偏向情况;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情况;③未能模拟出低纬向高纬运动的地转偏向情况;④伞面运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第四课时
活动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互动探究]
读教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分析下面的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夏至时的太阳光线。
答案:

2.此时哪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多少度?
答案:北回归线 900。
3.此时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答案: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原因: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距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4.试分析在一年中,A地哪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哪天最小,地球上哪个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A地一致?
答案:A地夏至时最大,冬至时最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5.B、C、D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B地:直射该地所在纬线时最大,冬至时最小
C地:直射该地所在纬线时最大,夏至时最小
D地:冬至时最大,夏至时最小。
活动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3-11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图”分析
1.分别判断北半球的春秋分、夏至、冬至时,全球哪些地区昼长夜短,哪些地区昼短夜长,哪些地区昼夜平分?
答案: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平分;
冬至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平分。
2.北半球冬至和夏至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随纬度分布有何变化?
答案:冬至时,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变长,夜变短。
夏至时,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变短,夜变长。
3.自6月22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想哪移动?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随时间如何变化, 12月22日→6月22日呢?
答案:6月22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12月22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二分二至示意图、太阳光照图、经度轴图和纬度轴图;初步具备信息解读能力、分析突破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图形的转换能力
评价方法:使用评价量表;表格的比较项目是否齐全、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等。
评价说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书面作业中对案例的分析、解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