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07 15: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四、学情分析
《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血液循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既是对第八章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做进一步说明,又是对后一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中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鉴于本节课的重要性,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对于教学中动静结合,教学方式多变都是兴趣很浓,尤其对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血液循环途径,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探究能力。
五、重难点和关键
(一)重点: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二)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关键: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血液循环途径,小组讨论、学生绘图、教师问题引导突破重难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好课堂导学案、《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2.收集血液循环资料、制作好课件。
学生准备:红色彩笔、棕色彩笔(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1、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2、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
学生1:在血管中血液由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再到静脉
学生2:在心脏中血液的流向由心房到心室再到动脉
教师:那么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系统中,流动方向和路径又会是怎样的呢?
【鉴于前两节课所学知识点与本节新知联系紧密又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采用复习导入,这样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实验观察目的需要如何选择小鱼
2.本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纱布裹住小鱼?
3.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生1:……(选择尾鳍颜色较浅,生命活动旺盛的。)
生2:……(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浸湿的纱布使小鱼能正常呼吸;起到固定的作用)
生3:……(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血流速度快、管壁厚。静脉:流经全身的血液送回心脏,血流速度慢、管壁薄。毛细血管:连接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血管,血流速度极慢,管壁极薄。)
师:不管是小鱼还是人体,都由血管和心脏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此中有规律的循环流动,我们来看一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图片),从图上可以看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遍布人的全身,在心脏的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都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这幅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提问:1.图中你能观察到几种血管 你能辨认出它们吗 辨认的依据是什么
2.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生1:……(根据血流方向和血管特点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生2:……(红色代表颜色鲜艳、含氧较多的动脉血;蓝色代表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通过将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与人体血液循环联系在一起,学生很容易会对人体血液循环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师:人作为最高等的动物,血液循环路径会比鱼要复杂一些,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有两个,路径比较长的叫体循环也叫大循环,路径比较短的叫肺循环也叫小循环。我们先来学习体循环。
课件展示体循环的动态路径图。让学生观察后结合课本42页,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体循环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请说出体循环的路径?
体循环血液成分是如何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场所在哪里?请在血液循环简图中绘出体循环的路径,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的血液。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依次请小组代表回答:
生1:…………(体循环的起点在左心室,终点在右心房)
生2:…………(体循环路径: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动脉、毛细血管、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生3:…………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体循环途径的绘制结果(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在流经全身毛细血管处成分发生变化。)
问题1和问题2通过观察和讨论很容易得出,问题3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学生直观感知到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因此氧气含量变少了,学生更多是从颜色变化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血液成分考虑,除了氧气发生变化外,血液中的哪些成分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在讲到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同时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这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结合课件展示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和二氧化碳交换示意图,引出气体扩散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气体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
教师:播放肺循环动态路径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结合课本42页,回答以下问题:
1.肺循环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
2. 肺循环血液成分是如何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场所在哪里?
3.请同学上来标出肺循环的血流方向,尝试说出肺循环的路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依次请小组代表回答:
生1:…………(肺循环的起点在右心室,终点在左心房)
生2:…………(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过程。)
生3:…………(肺循环血液将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成分发生变化。)
教师继续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会由含氧低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氧含高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呢?这些氧气来自哪里呢?
生:……(来自肺)
由于肺部氧含量比较高,肺泡外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气体扩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通过动态血液循环路径图的观察,将抽象知识变成直观感知,小组讨论、学生亲手绘制路径图、教师问题引导突破重难点。】
师:请小组代表展示完整的血液循环路径,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质疑,体循环和肺循环起点和终点并没有回到原地,又如何成为一个循环呢?
生:……(通过心脏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师: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不是独立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通过心脏联系在一起,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
【小组代表展示绘制的血液循环路径图,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小结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下列表格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对比:
体循环 肺循环
起点 左心室 右心室
终点 右心房 左心房
血液变化 动脉血→静脉血 静脉血→动脉血
意义 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联系 同时进行,通过心脏连通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流动规律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小结将血液循环通过表格对比以及循环路径的流程图,总结归纳重难点,在巩固中提高】
(四)学以致用
李明同学在运动时,不小心划破了小腿,伤口红肿发炎,为了消炎防止感染,医生建议李明按处方口服消炎药,请简述消炎药经过口腔到达伤口的途径?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九、板书设计
第九章第2节 血液循环(第3课时)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
血液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