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INCLUDEPICTURE"课内阅读.TIF" INCLUDEPICTURE "课内阅读.TIF" \* MERGEFORMAT
一、(2021·吉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名称,名字) B.有龙则灵(神异)
C.斯是陋室(这) D.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1)(2)处填写相应内容。
INCLUDEPICTURE"22QGYWL-16.TIF" INCLUDEPICTURE "22QGYWL-16.TIF" \* MERGEFORMAT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1·河南)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日侍坐备顾问 奋不顾身
B.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
C.庶竭驽钝 再而衰,三而竭 竭尽全力
D.至于斟酌损益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INCLUDEPICTURE"饘K.TIF" INCLUDEPICTURE "饘K.TIF" \* MERGEFORMAT 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路:行政区划名。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INCLUDEPICTURE"饘F.TIF" INCLUDEPICTURE "饘F.TIF" \* MERGEFORMAT (zhān):稠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青海)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从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__________________
(3)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 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
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1·新疆节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委而去之(委托)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 D.亲戚畔之(背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五、(2021·天津)阅读《狼》一文,回答问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矣。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人
C.屠暴起 暴:突然
D.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狼不敢前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断其股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作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六、(2021·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21·十堰)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右备容臭 臭:香气
B.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留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B.选文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C.选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
D.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4.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这种现象,请你结合文中观点加以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21·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妙在“蕴藉”,试分析其劝谏艺术之高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1·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C.甚矣,汝之不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INCLUDEPICTURE"比较阅读.TIF" INCLUDEPICTURE "比较阅读.TIF" \* MERGEFORMAT
一、(202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①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②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③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晋宣帝:指司马懿。②垂:将。③敕:下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由是感激 感激:感谢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亮屯于阳平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主要作用是表达君主对臣子的忠诚和希望。
B.甲文第一段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鲜明地阐述了“亲贤远佞”的必要性,正反对比发人深省,谆谆告诫意味深长。
C.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
D.甲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融以议论,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而 猥 见 势 弱 疑 其 有 伏 兵 于是 引 军 北 趣 山。
二、(202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从玉泉院至青柯坪,东西皆石壁,涧水萦洄①出。逾张超谷②,壁乃峭。至青柯坪,西峰斗绝出,诸山忽若屏息,若童子之见严师,不知其气之微也。西峰之奇在水帘洞,远视见窦,下有丹石,瀑布幂③之。至苍龙岭,四匝峰峦映带,秀不可状。游者至此,如以片板浮颠④浪中,不复谋目矣。然其奇可直一死也。逾岭路绝,折身反度,其崄⑤更甚。过五将军树,度桥至通天门,崄乃尽。诸星曜平视,得人间之半。云台直北,诸峰之在云台下者,犹矗矗也。南上即落雁峰,千山环之。山皆奇峭,锋锷⑥林林。东峰即玉女峰也。西峰最幽奥,石态生动,有石叶如莲瓣,覆崖巅;其下有龟却立昂首如欲行盖叶上物也。是即所谓莲花峰矣。
(选自袁宏道《华山后记》,有删改)
【注】①萦洄:环绕曲折。②张超谷:中国古代地名,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毛女峰之东北。③幂:覆盖。④颠:颠簸的。⑤崄:同“险”。⑥锷:崖岸,边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 翠蔓:翠绿的藤蔓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C.日光下澈 澈:穿透
D.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诸峰之在云台下者
A.似与游者相乐 B.或异二者之为
C.称善者久之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中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渲染了欢快淋漓、悠然自得的氛围。
B.甲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自己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C.甲文采用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鱼,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属于动态的画面,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
D.甲乙两文描写了小石潭和华山的景色,甲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乙文主要围绕沿途两岸山峰的陡峭、险峻来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下 有 龟 却 立 昂 首 如 欲 行 盖 叶 上 物 也。
三、(202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得无:莫非。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弗敢加也 加:增加 D.小大之狱 狱:指诉讼事件
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欲辱之,何以也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必以分人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左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为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
B.甲文紧扣“论战”二字,详写战争过程,略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C.乙文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D.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手法,甲文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 民 生 长 于 齐 不 盗 入 楚 则 盗 得 无 楚 之 水 土 使 民 善 盗 耶?
四、(202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有删改)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yàn):饱,满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C.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淫慢则不能励精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第一段选取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B.甲文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C.甲文“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和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情感。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甲文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化抽象为形象,乙文论述追求“利”的危害,阐明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万 取 千 焉 千 取 百 焉 不 为 不 多 矣。
五、(202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便宜: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②莫府:即“幕府”。古代将帅出征,并无固定办公场所,以幕帘为府署。故称“幕府”。③飨:这里指犒劳、犒赏。④盗:抢掠。⑤保:即“收堡”,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这里指勇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劳:慰问
B.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C.天子且至 且:将要
D.改容式车 式:车前横木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A.乃悟前狼假寐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B.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C.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D.甲文中的周亚夫和乙文中的李牧在治军方面都严谨、坚持原则、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匈 奴 即 入 盗 急 入 收 保 有 敢 捕 虏 者 斩。
六、(2022·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贤:指品德高尚
B.讲信修睦 修:培养
C.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险恶
2.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将徙之,其父曰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其间千二百里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其此之谓乎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礼记》。《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礼记》《论语》《大学》《孟子》称为“四书”。
B.甲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C.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D.乙文中的司城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了民心,做到了甲文构想的“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夫 修 之 于 庙 堂 之 上 而 折 冲 于 千 里 之 外 者 司 城 子 罕 之 谓 也。
七、(2021·枣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5.《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21·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孰若孤?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即更刮目相待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①在军中常苦多务 ②必先苦其心志
D.①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益慕圣贤之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岳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从文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两个语段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__;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21·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时命杜充①守建康,金人与成②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③。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
【注】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改容式车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泣谏请视师 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恃以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和“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军队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1·邵阳)古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万乘之国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 乘 之 国 弑 其 君 者 必 千 乘 之 家 千 乘 之 国 弑 其 君 者 必 百 乘 之 家
5.结合【甲】 【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21·本溪)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 然 一 饱 随 作 雪 景 一 幅 以 寄 僧 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
十三、(2021·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补不足也 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能说之也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2021·滨州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④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陛:殿堂的台阶。④涂:同“途”。⑤兼月:两个月。⑥详:好的做法。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被狐白之裘/同舍生皆被绮绣
C.无问其乡/乡为身死而不受 D.君不胜欲/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不以民之哀为乐
B.夫大国,难测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所睹于涂者/战于长勺
D.登轼而望之/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夫 敛 民 而 以 为 乐 不 详 非 治 国 之 道 也。
5.【甲】文中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学过的古文中的话来回答)【甲】文中的鲁庄公和【乙】文中的齐景公有何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一、
1.刘禹锡
2.A 【解析】 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
3.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4.C 【解析】 A.借代。用车马喧形容人来人往的应酬。B.拟人。云像人一样有了脚。C .“关关雎鸠。窈窕淑女。”以关雎鸟相向合鸣,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D.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写法。故选C。
5.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颜回在陋巷却不改其乐,表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情操。
二、
1.C 【解析】 A.顾:探望,拜访/询问,咨询/顾虑,考虑。B.许:答应/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预先答应给予。C.竭:尽/尽/尽。D.益:增加/更加/更加。故选C。
2.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3.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
4.示例1: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救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示例2: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
三、
1.(1)明确、坚定 (2)修养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增长
2.C 【解析】 A.与:和,一起/给。B.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凭借。C.夫:发语词,无意义/发语词。D.则:就/如果。故选C。
3.B 【解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4.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学习和做人。
四、
1.B 【解析】 委:放弃。
2.(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3.B 【解析】 B.“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分析错误。应该是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故选B。
五、
1.B 【解析】 B.敌:攻击。故选B。
2.C 【解析】 “其一犬坐于前”句中的“犬”是名词作状语。A.前,名词用作动词。B.洞,名词用作动词。C.隧,名词作状语。D.寐,睡觉。故选C。
3.D 【解析】 D.有误。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六、
1.D 【解析】 A.名贵/出名。B.吃/同“饲”。C.方法/道路。D.临,面对。故选D。
2.(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3.A 【解析】 B.有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有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但并不能看出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D.有误。本文并没有记叙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故选A。
4.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七、
1.C 【解析】 遗:给予、赠送。故选C。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A 【解析】 A.“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错。阐述了“学习需要专心和勤奋”的道理。故选A。
4.点拨:劝说理由围绕“不要羡慕物质享受”“学习自有乐趣”“专注于学习(或:勤奋学习)自然就会心无旁骛”等要点作答即可。
八、
1.D 【解析】 例句是判断句。A.省略句;B.状语后置句;C.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2.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九、
1.C 【解析】 用箕畚。
2.D 【解析】 A.凭借/用来,用以 B.并且、而且的意思,表修饰/连词,无意,表转折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D.即使/即使。故选D。
3.C 【解析】 C.有误,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故选C。
比较阅读
一、
1.C 【解析】 C.“感激”的意思为“感奋激发”。
2.C 【解析】 例句“于”是介词,在;A.介词,对;B.介词,比;D.介词,到,至。
3.B 【解析】 A.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C.“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有误。根据“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的意思“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太远,如果让魏延反过头来追击司马懿军队,势必赶不上”可知,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突然显出弱势,一定有埋伏的士兵。D.甲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4.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西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5.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解析】 这里可以结合句子的结构并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突然显出弱势,怀疑他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向北急走上山。
二、
1.D 【解析】 D.“清”应为“凄清”的意思。
2.C 【解析】 例句和D项中的“者”均是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A项中的“者”是……的人;B项中的“者”是代词,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种、样”;C项中的“者”是助词,用在句中或时间词后,表停顿,无实义。
3.D 【解析】 A项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氛围;B项甲文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C项甲文描写鱼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写鱼儿“佁然不动”,影子清晰地印在石头上,这是静止的画面;又以“俶尔远逝”写一些鱼飞快地游向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似乎在跟游人逗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
4.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其下有龟却立/昂首如欲行/盖叶上物也。
【解析】 这里可以结合句子的结构并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下面有一只乌龟耸立,仰起头想要前行,原来是石头上的东西。
三、
1.C 【解析】 C.“虚夸,夸大”。
2.D 【解析】 例句和D项“以”均为介词,用;A项“以”为动词,认为,以为;B项“以”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C项“以”为介词,可译为“把”。
3.C 【解析】 A项“战国时期”应为“春秋时期”;B项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D项乙文没有运用对比手法,应为“类比”手法。
4.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5.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解析】 这里可以结合句子的结构并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百姓出生成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四、
1.D 【解析】 D项“得”同“德”,感恩、感激。
2.A 【解析】 例句和A项“则”均为连词,表转折,却,但(可)是;B项“则”为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乃,就是;C项“则”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项“则”为连词,表顺承,就,便,那么。
3.D 【解析】 D项乙文运用了排比的方法,不是类比。
4.(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解析】 这里可以结合句子的结构并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五、
1.D 【解析】 D项“式”这里用作动词,指扶着车前横木。
2.B 【解析】 例句和B项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A项副词,表示两事相承,且间隔时间长,才,这才,终于;C项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竟然,却,反而;D项副词,表示时间紧相衔接,于是,就。
3.C 【解析】 A项甲文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项文帝“改容式车”不是为了显示“君威”,而是皇上因周亚夫治军严谨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横木;D项甲文中并没有周亚夫如何对待士兵的描述,也不见周亚夫如何抵御外敌的战略战术的内容,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4.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着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5.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解析】 这里可以结合句子的结构并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
六、
1.D 【解析】 D项“恶”的意思为“厌恶”。
2.C 【解析】 例句和C项“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A项“其”为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的;B项“其”为指示代词,这、这里;D项“其”为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3.A 【解析】 “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为“五经”之一。
4.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5.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解析】这里可以结合句子的结构并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七、
1.A 【解析】 壁:营垒。
2.D 【解析】 A.之:到,往,动词/的,结构助词。B.以:凭借,介词/因为,连词。 C.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D.其:都是“他的,代词”。故选D。
3.(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2)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4.C 【解析】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是略写,一笔带过;战前、战后却写得极为详尽,突出“论”这个重点,故选C。
5.曹刿有深谋远虑;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时机,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八、
1.A 【解析】 A.比得上;B.重新/还有;C.苦于/折磨;D.好处/更加。
2.D 【解析】 D项①句译为:没人比得上。“盖”,助词,用于句首,后面发表议论。②句译为: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盖”,连词,原来,表示原因。
3.(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4.示例1:我选择孙权。因为他喜欢读书并涉猎广泛;善于激励表扬他人读书;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和读书方法。
示例2:我选择吕蒙。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读书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识渊博,能够学以致用。
示例3:我选择蒋钦。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
九、
1.(1)顺流而下 (2)迅速,快 (3)出发 (4)好像……的样子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
十、
1.(1)同“轼”,扶着车前横木 (2)(被)俘虏,(被)俘获
(3)劝谏 (4)安定,安稳
2.B 【解析】 例句“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的“与”,连词,和。A.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B.连词,和。C.通“欤”,语气词,吗。D.介词,和,跟,同。故选B。
3.(1)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陛下)。
(2)皇帝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帜赏赐给岳飞。
4.【甲】:戒备森严(或:严阵以待)。【乙】:秋毫无犯(或:保境安民)。
十一、
1.(1)同“德”,感恩、感激 (2)踩踏 (3)好处 (4)如果
2.B 【解析】 例句中“之”是结构助词,意思是“的”。A.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之:的。C.之:往,到……去。D.之:的。故选B。
3.(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2)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
4.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孟子在【甲】文中阐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乙】文中阐明了对百姓施行仁政的观点。
十二、
1.B 【解析】 A.一:全,都/数量词,一。B.之:助词,的/助词,的。C.是:这/判断词,是。D.折:折断/曲折。故选B。
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5.家国之思 自然之乐
十三、
1.(1)最好的道理 (2)同“敩”,教导 (3)弥补 (4)只
2.B 【解析】 A.吃/同“饲”,喂养。B.所以/所以。C.的/宾语前置的标志。D.主张,学说/道路。故选B。
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4.(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世。
十四、
1.B 【解析】 A.参与/一会儿。 B.同“披”/同“披”。C.家乡/以前。D.欲望/美好。故选B。
2.C 【解析】 A.用/因为。B.发语词,无实际意义/男人。C.介词,在/介词,在。D.表修饰,没有实际意义/表转折,然而、但是。
3.(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4.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非治国之道也。
5.政治上取信于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