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上).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上).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1 13:1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
2、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学习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心境,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作家作家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弟弟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苏轼开始很不在意,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不潇洒,直到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对苏轼的被捕,他的弟弟苏辙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解释“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ɡ)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入户。户:门。(门→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盖竹柏影也
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重点词语:户,念,欣然,遂,亦,寝,相与,但,闲人,耳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愉快地,高兴地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于是,就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共同,一起徒步徐行庭院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原来是,连词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连词,只是,不过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而已,罢了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像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