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18: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八公山·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A.互不侵犯
B.求同存异
C.独立自主
D.维护主权
2.(2021·安徽潜山·八年级期末)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回顾历史,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边倒” D.全方位外交
3.(2021·安徽马鞍山·八年级期末)下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标题恰当的是
A.和平共处 B.分道扬镳 C.扬眉吐气 D.乒乓外交
4.(2021·安徽霍邱·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根据材料得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与邻为善周边外交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外交
5.(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下面卡片中的“成就”取得的国内背景不包括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
C.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
6.(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我国历来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时,三国总理曾共同倡导了(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2021·安徽金寨·八年级期末)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的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三个代表”思想 D.互不干涉内政
8.(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同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次会议是
A.1950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B.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
9.(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美国在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部分
D.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0.(2021·安徽潜山·八年级期末)1955年,某次会议一开始周总理就表示“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会议
A.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D.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2021·安徽马鞍山·八年级期末)“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其叙述的是万隆会议的
A.背景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12.(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普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的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心怀善意、通情达理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没有反美、反西方的言论
13.(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睦邻友好 B.平等互惠 C.求同存异 D.合作共赢
14.(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周恩来达到“此行的重要目的”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2021·安徽瑶海·八年级期末)“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下图中该会议的举办国是( )
A.A B.B C.C D.D
二、辨析题
16.(2021·安徽桐城·八年级期末)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机遇日益受到全球关注。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洽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
改正:
(2)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改正:
(3)20世纪80年代,江泽民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改正:
(4)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
改正:
三、综合题
17.(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明信片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6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万隆精神”不但没有失去其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却更昭显其超越时代的光辉。
(1)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
(2)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你怎样理解万隆精神?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物。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A
【详解】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A符合题意;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C;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故选A。
3.A
【详解】
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宣布实行的外交政策,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因此,第二处标题应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项正确;分道扬镳不符合此时期外交的特点,排除B项;扬眉吐气是指1971年,联合国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乒乓外交是1971年,打开中美友好大门的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正确;与邻为善周边外交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由此可见,卡片中的“成就”都处于20世纪50年代,因此,D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卡片中的“成就”取得的国内背景无关,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卡片中的“成就”取得的国内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选D项;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故排除A项;1995年江泽民针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新情况,提出了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外交政策,故排除C项。
7.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正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之一,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C
【详解】
根据“求同存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选C;ABD项均和“求同存异”方针无关,排除。
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成为国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而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结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在1971年;美国在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部分是在1979年;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在十八大以来。所以BC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活动,分析选项事件时间是否相符。
10.A
【详解】
据材料关键信息“1955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联系所学知识,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时,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A选项正确;中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C选项错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中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选项错误。
11.C
【详解】
根据“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万隆会议的内容,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倡导“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C符合题意;AB项不是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ABD项排除。故选择C。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圆满解决,因此C项正确;睦邻友好、平等互惠及合作共赢的说法均与万隆会议无关,ABD项排除。故选C。
14.B
【详解】
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符合题意;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不是周恩来达到“此行的重要目的”的主要原因,A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万隆会议无关,C排除;1953年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排除。故选择B。
15.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面对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D是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故选D;A是埃及,B是印度,C是缅甸,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6.(1)错误,改正: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正确。
(3)错误,改正:将“江泽民”改为“邓小平”。
(4)错误,改正:将“印度尼西亚”改为“印度”。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应该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应该把江泽民改成邓小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印度尼西亚”改为“印度”。
17.(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求同存异。
(3)各国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大力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促进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实现;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以及与会国家之间的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精神体现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各国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大力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促进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实现;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各国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好的发展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