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18: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和县·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时限是
A.2019年
B.2021年
C.2049年
D.2078年
2.(2021·安徽叶集·八年级期末)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 )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2021·安徽无为·八年级期末)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中国很快就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迅速向国际社会援助抗疫物资、派出医疗人员,同时积极恢复国内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中国能迅速战胜这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全球性大流行病的雄厚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是
A.中国科技世界第一 B.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C.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一 D.中国人均收入世界第一
4.(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最适合图中第三单元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2021·安徽潜山·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______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下面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
A.复兴中华民族 B.改善社会环境
C.增进人民福祉 D.建成小康社会
7.(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中共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的决议,把( )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A.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我国社会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 包产到户 一国两制 B.经济特区 拨乱反正 三个代表
C.乡镇企业 政企分开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9.(2021·安徽马鞍山·八年级期末)根据学习主题梳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为下列内容确立一个主题,恰当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C.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D.繁荣发展与开放多元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10.(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科学发展观 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1.(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个人经验的总结 B.集体智慧的结晶
C.不同问题的探索 D.一脉相承的发展
12.(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之际,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这个新征程是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3.(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下列内容属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的目标是
①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2021·安徽和县·八年级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说明党中央( )
A.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B.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C.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5.(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它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材料中的“它”是
A.“三步走”战略部署 B.“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C.新发展理念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6.(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共享
17.(2021·安徽潜山·八年级期末)加大对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重视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防止出现贫困“死角“。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具体内容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8.(2021·安徽瑶海·八年级期末)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21年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21年的是
A.“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人类命运共同体 B.经济特区“三步走”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拨乱反正“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 D.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19.(2021·安徽巢湖·八年级期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科技强军
20.(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末)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
A.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
D.小康社会、文明城市、美丽乡村
21.(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下面的历史年代尺展示了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与1978年、2020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写
A.打开国门、依法治国 B.深化改革、高举旗帜
C.从严治党、科学发展 D.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22.(2021·安徽霍邱·八年级期末)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C.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D.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23.(2021·安徽无为·八年级期末)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迈出新的一步。该项措施体现了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创新 B.绿色 C.开放 D.共享
24.(2021·安徽东至·八年级期末)“天地之大,黎元(古意:百姓,今意:人民)为先。”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经济增长 B.维护世界和平 C.共建精神家园 D.增进民生幸福
25.(2021·安徽桐城·八年级期末)下图反映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经济新体制的举措。这一系列举措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绿色 B.创新 C.协调 D.开放
二、判断题
26.(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辨析题
27.(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探索。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对的填“正确”,错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改正: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计划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改正: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改正:
(4)“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
改正:
(5)在中共十八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改正:
28.(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末)2017年,中共十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改正:
29.(2021·安徽叶集·八年级期末)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
【 】改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 】改正:
(3)200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 】改正:
(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环保的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 】改正:
四、综合题
30.(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三牛”精神寄语全党全国人民,言之殷殷,催人奋进。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
材料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魂。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敢于“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整”,敢于战天斗地,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张绍中《邓小平经济思想专题研究》
(1)在材料一中的精神鼓舞下,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试举两例。
【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
材料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江泽民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建设道路”、“思想理论”等角度举例说明。
【为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
材料三: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沈浩(小岗村第一书记)的颁奖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那一年”村民是如何“改变乡村命运”的
(4)“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如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31.(2021·安徽瑶海·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政纲,新民主主义社会只不过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到1952 年,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商业上,国营经济已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只能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考虑走“和平转变的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在“和平转变”中的一项创举,并分析“转变”的实质。
材料二: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
32.(2021·安徽巢湖·八年级期末)“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某校八年级(1)班的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 【理论创新——开辟特色道路】
(1)下表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请将表格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①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 ②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 ③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任务二 【人物评价——感悟丰功伟绩】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2)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什么?
任务三 【形成成果——完善理论体系】
(3)在下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分别确立了哪些党的指导思想?
任务四 【总结提升——归纳共性特征】
(4)试归纳上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33.(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三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此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材料四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庄严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
34.(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华民族站起来】
材料一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其中杰出者有如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政府的压迫,领导广大的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斗争,百折不挠,再接再厉,到现在,终于达到了目的。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材料一中“终于达到了目的”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华民族富起来】
材料二 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GDP从156美元增加到8827美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摘编自《光明党建》
(2)依据材料二,概括40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
【华民族强起来】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科学、效率、全球治理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共同价值”理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各种议论声不绝于耳,既有肯定“中国模式”的赞扬声,也有驱之不去的“中国威胁论”。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列举史实加以驳斥“中国威胁论”。
35.(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末)新中国已经走过了 70多个春秋,回首70多年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了我们的深 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中国新生】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 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三次大革命”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意义?
【中国成就】
(2)请你根据下面要求进行分类,将材料二的图片序号,填写到相应的主题里。
主题一国防建设: 主题二 科技成就:
材料二
【中国智慧】
(3)中国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智慧的指导。请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1997 年 2002 年 2012 年 2017 年
会议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确立 思想 ①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 科学发展观 ②
指导思想 的共同点 ③
(4)结合新中国的复兴之路,谈谈你的认识。
36.(2021·安徽庐江·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为改变材料一所述的这种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它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早期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2)请写出图中字母A、B所代表的经济特区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经济特区的设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材料三中“伟大梦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
37.(2021·安徽桐城·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体包括哪些内容。分析概括该理论体系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的新局面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摘编自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体制”是什么,并说明该体制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原因。
38.(2021·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中共十九大吹响了全党全国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军的集结号。下面是筑梦中学八年级(1)班学生围绕“‘中国梦’新时期新长征”开展的一次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任务一(梦想蓝图——什么是中国梦)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主席习近平
(1)依据材料,说说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任务二(构建梦想——行动指南)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同学们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作了如下图的梳理。请将梳理过程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2)A______;B______;C ______。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
(3)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你对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理解。
任务三(筑梦前行——建设成就)
材料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要实现什么目标?
(5)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谈谈你对实现“中国梦”的认识。
39.(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
【独立之路】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第三次大革命”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说此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富裕之路】
材料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2)依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富起来”主要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并概括这一伟大决策的作用。
【强国之路】
材料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于中共成立于1921年,所以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时限是1921+100=2021年,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②符合题意;中共十六大确立的为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符合题意;中共十八大确立为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④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大确立为指导思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⑤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确立为指导思想的,①排除。所以C符合题意,ABD项排除。故选择C。
3.B
【详解】
根据题干“……中国很快就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迅速向国际社会援助抗疫物资、派出医疗人员,同时积极恢复国内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可知,一个国家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是战胜疫情的重要保障。中国抗疫斗争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紧急行动,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在最短时间集中最大力量阻断疫情传播,书写了人类抗疫历史的奇迹。故中国能迅速战胜这场疫情的雄厚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是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B正确;ACD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4.D
【详解】
根据目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录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都是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时期,D符合题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B排除;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排除。故选择D。
5.D
【详解】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ABC排除。故选D。
6.D
【详解】
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因此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建成小康社会,D项符合题意;A项与中国梦有关,排除;BC项与新发展理念有关,排除。故选D。
7.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的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8.D
【详解】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D正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时间不符合题意,A排除;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全面拨乱反正,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排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时间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9.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后三个理论属于发展,因此,图片中确立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表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系,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此可知,③④⑤⑥符合题意,D项正确;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因此,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个人经验的总结”,A解读不正确,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B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不同问题的探索,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一脉相承的,D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之际,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A项正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BC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③符合,选项B正确;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A
【详解】
依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可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力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党中央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没有体现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或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四个全面”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D。
1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上传到网络,让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孩子也能通过网络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共享思想,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7.A
【详解】
题干中的“重视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防止出现贫困”,有利于解放贫困人口问题,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所以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强调的是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全面从严治党是指对共产党的治理,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8.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之后在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15年,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高频率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21年的是A,A项符合题意;B项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排除;C项拨乱反正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八荣八耻”出现在2006年,排除;D项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一国两制”提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排除。故选A。
19.D
【分析】
【详解】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项不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符合题意,故选D;ABC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0.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B项正确;“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小康社会、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均不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终将成真,综上所述1978年方框内影响伟大转折,2020年的方框内应写决胜小康,D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开国门应该是1980年经济特区的设置,依法治国与“2020年”党的奋斗历程不符,排除A;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而不是深化改革,高举旗帜与“2020年”党的奋斗历程不符,排除B;科学发展观在2012年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严治党与“1978年”党的奋斗历程不符,排除C。故选D。
22.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中国梦,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所以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C项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年后,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提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迈出新的一步”可知,国家注重环境问题,体现了绿色发展环保理念,故B正确;A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B。
24.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其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因此据材料“天地之大,黎元(古意:百姓,今意:人民)为先。”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幸福,故D符合题意;促进经济增长、维护世界和平、共建精神家园都不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排除ABC。故选D。
25.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开放,D项正确;依据以上分析,ABC三项不正确,排除。故选D项。
26.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以题干说法正确。
27.(1)正确
(2)错误,将“计划”改为“市场”
(3)错误,将“毛泽东思想”改为“邓小平理论”
(4)错误,将“三个代表”改为“科学发展观”。
(5)错误,将“中共十八大”改为“中共十九大”。
【详解】
(1)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题干表述正确。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计划”改为“市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作了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毛泽东思想”改为“邓小平理论”。
(4)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三个代表”改为“科学发展观”。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中共十八大”改为“中共十九大”。
28.错误。十八大改为十九大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错误。改正:十八大改为十九大。
29.【错误】(1)“农业”改为“重工业”。
【正确】(2)
【错误】(3)“亚太经合组织”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错误】(4)“环保”改为“共享”。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本题描述错误,应把“农业”改为“重工业”。
(2)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故本题描述正确。
(3)根据所学知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加入亚太经合作组织是在1991年。题干描述错误,应把“把亚太经合组织”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4)根据所学知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故本题描述错误,应把“环保”改为“共享”。
30.(1)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任写两例)
(2)建设道路: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出1点)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认真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命运相结合。(从中学生的角度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等。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所学知识,从“建设道路”的角度看,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提出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如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
(3)依据材料三“……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小岗村第一书记”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由此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开放式问题,但要从中学生的角度联系实际,如作为中学生,要认真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争取成为祖国所需要的栋梁人才。
31.(1)创举:赎买政策;实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摘抄材料中的观点也可酌情给分。)
(4)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答出: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
(1)由材料一“到1952年,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商业上,国营经济已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只能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考虑走‘和平转变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党在“和平转变”中的创举是赎买政策。转变指的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据材料“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由材料四“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可知,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
32.(1)①经济建设;②中共十四大;③中共十五大。
(2)邓小平理论。
(3)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邓小平理论。
(3)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可从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等分析回答。
【点睛】
33.(1)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重后轻)
(2)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支持;苏联的援助;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
(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
(4)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重后轻)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等方面进行概括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支持;苏联的援助;人民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3)会议:根据材料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根据材料四“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从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
34.(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变化: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成就: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实现总体小康。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
(3)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努力。
经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愿望。
综上所述,“中国威胁论”是某些国家出于对中国快速崛起的疑虑和恐惧散布的言论,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是不利于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言论。
【详解】
(1)根据材料“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终于达到了目的”与新中国的成立相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根据“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可归纳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根据“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可归纳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我国人均GDP从156美元增加到8827美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可归纳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实现总体小康。我国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吸纳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科学、效率、全球治理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努力。经济上,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愿望。综上所述,“中国威胁论”是某些国家出于对中国快速崛起的疑虑和恐惧散布的言论,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是不利于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言论。
3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任答两点即可)
(2)国防建设:①③科技成就:②④
(3)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③: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等。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航母和核潜艇是武器装备,是国防建设,①③;青篙素和天问一号是科技成就,②④。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根据所学可知,两者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等。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
36.(1)一五计划;意义: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2)A:厦门经济特区;B:珠海经济特区。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 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全国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A是福建厦门;B是广东珠海。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 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原因: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全国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角度作答。
37.(1)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勇于自我革命,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体包括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根据材料二“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新体制”;该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综上所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勇于自我革命,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所以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
38.(1)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仿效苏联模式,搞计划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遭受到一些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4)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必须关注民生;全体中华儿女要共同努力等(言之有理、回答两点即可)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知,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邓小平理论回答了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3)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点明改革前中国也是苏联模式,然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仿效苏联模式,搞计划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遭受到一些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4)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必须关注民生;全体中华儿女要共同努力等。
39.(1)新中国的成立。理解:中国结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决策:改革开放。
作用: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3)内涵: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三次大革命”是指新中国的成立。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决策: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富起来”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作用:根据材料二“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3)内涵: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4)综合三则材料“独立之路”、“富裕之路”和“强国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