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仙逝。“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的诗作《乡愁》里提到的是我国尚未回归的哪一个地区: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西藏
2.(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又达成“三通协议”,中央政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目的是
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C.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D.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3.(2021·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于右任《望大陆》”诗中的“国殇”指
A.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 B.《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C.日本对台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D.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
4.(2021·安徽铜官·八年级期末)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这说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B.两岸交流深得民心
C.“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 D.两岸已经“三通”
5.(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关系达成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6.(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八年级期末)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蔡英文及赖清德25日在所谓“海内外台湾国是会议”发表挑衅言论,声称要让“台湾成为正常化国家”。蔡英文等人的言行违背了
A.一个中国原则 B.“三通”协议 C.高度自治 D.和平统一方式
7.(2021·安徽叶集·八年级期末)下图中的一位“母亲”怀抱中有两个“孩子”,她正在等待另一个“孩子”回来。据所学知识,你判断这个“孩子”很可能是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8.(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加强思想文化合作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2021·安徽马鞍山·八年级期末)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C.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D.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10.(2021·安徽琅琊·八年级期末)观察下图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讽刺“台独”势力不自量力 D.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1.(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2021年5月12日,国台办在北京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朱风莲先后19次提及“九二共识”。据此可知,朱风莲意在强调:
A.和平统一但是不放弃使用武力 B.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基本方针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两岸三通是两岸关系重大进展
12.(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开始于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
B.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C.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D.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13.(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握手是人际关系里最常见的一种礼节。下列图片中的握手反映的是
A.外交事业的发展 B.海峡两岸的交往
C.民族团结的加强 D.香港澳门的回归
二、辨析题
14.(2021·安徽庐江·八年级期末)祖国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 】(1)1951年,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改正:
【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改正:
【 】(3)1992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
改正:
【 】(4)1997年7月1日,澳门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改正:
【 】(5)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连战,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改正:
三、综合题
15.(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尽管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变化。人们的记忆渐行渐远,但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决策却始终是人们的美好记忆。
——《香港澳门回归的前前后后》
材料二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
——邓小平
材料三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
材料四 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
——百度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6.(2021·安徽霍邱·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湾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湾人次
1978 0.46 — —
2001 323.4 3440306 122198
2004 783.3 3685250 144526
材料二2005年4-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这说明了包括台湾地区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能相继来祖国大陆与中共领导人会谈的原因。
(2)1980年中国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哪一个距离台湾最近?这个经济特区设立的主 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 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从而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上述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当前阻碍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内外因素分别是什么?
17.(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务。
——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国在西藏实施了什么制度,确保了西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材料二 蔡英文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首度清楚拒绝“九二共识”,称“要求台湾政府违反民意,去接受对方设限,可能性不大”。但事实上,台湾竞争力论坛发布最新民意调查显示,47%的台湾民众认为,蔡英文应该接受“九二共识”,持反对意见的仅有32%。
——摘编自《联合早报》
(2)材料二中“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当前,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8.(2021·安徽瑶海·八年级期末)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实现统一。( )
改正:
(2)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改正:
(3)1992 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互补互利”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
改正:
(4)1999 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西班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
改正:
(5)香港、澳门的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
改正:
19.(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萄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板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关)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是什么?
20.(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枚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材料三: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转》。1995至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美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次。
(1)小明在北京奥运会看到材料一中两幅美丽的旗帜,它们各自代表来自哪个地方的运动员?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这一科学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通分别是指什么?
(4)结合目前海峡两岸的形势,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1.(2021·安徽埇桥·八年级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后来党和政府在西藏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材料二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这一构想的提出者是谁?
材料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国殇》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其核心内容是什么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据“大陆”“海峡”“尚未回归”等关键词可以推断这一地区是台湾,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解决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2.B
【详解】
材料“九二共识”“三通协议”,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是属于祖国统一问题,故B项正确;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目的是完成国家统一,不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A项错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关系不属于对外关系,故C项错误;台湾地区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台湾问题不是民族问题,故D项错误。
3.D
【详解】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于1964年。依据题干的“望我故乡”等诗句可知,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故诗中的“国殇”指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故D符合题意;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与于右任《望大陆》诗中的“国殇”不符,排除A;《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是1895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与于右任《望大陆》诗中的“国殇”不符,排除B;1895——1945年,日本对台湾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与与于右任《望大陆》诗中的“国殇”不符,排除C。故选D。
4.B
【详解】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说明两岸交流深得民心,故B符合题意;港澳台属于“一国两制”,排除A项;“一国两制”并没有被台湾当局认可,排除C项;两岸实现“三通”是2008年,排除D项。故选B。
5.B
【详解】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B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A排除;加强两岸合作交流并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C排除;2005年,我国通过《反国家分裂法》,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D排除。故选B。
6.A
【详解】
根据材料“海内外台湾国是会议”“台湾成为正常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由此可见,蔡英文等人的言行违背了“九二共识”,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故选项A符合题意;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实现“三通”。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蔡英文等人的言行与高度自治无关,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7.C
【详解】
图中“母亲”指的是中国大陆,两个孩子一个是“香港”,已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一个是“澳门”,也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他们等着这另一个孩子是“台湾”。故选C。
8.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9.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A项正确;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和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均是海峡两岸加强交往的内容,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仍然由一些“台独”分子想要分裂祖国,他们这种行为是不自量力,台湾肯定会回归祖国,中国肯定会统一,题干图片描述的就是“台独”势力不自量力,C符合题意;A与题干无关,排除;BD从题干图片中不能体现出来,排除。
11.C
【详解】
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故C项正确;ABD和“九二共识”无关,排除,故选C。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项正确;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排除A项;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排除C项;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根据图片“汪辜会谈”结合所学知识,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图片“胡锦涛会见连战”结合所学知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新发展。图片“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结合所学知识,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故三幅图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B正确;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内政,不属于外交事业,排除A;图片信息与“民族团结的加强”、“香港澳门回归”不符,排除CD。故选B。
14.(1)【错误】;改正:“北平”改成“西藏”;
(2)【正确】;
(3)【错误】;改正:“1992”改成“1987”;
(4)【错误】;改正:“澳门”改成“香港”
(5)【错误】;改正:“连战”改成“马英九”;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材料错误,应将“北平”改成“西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符合史实,故材料正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故材料错误,应将“1992”改成“1987”;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故材料错误,应将“澳门”改成“香港”;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马英九,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故材料错误,应将“连战”改成“马英九”;
15.(1)社会繁荣,经济持续发展
(2)一国两制;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由相互隔绝到加强交流沟通
(4)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大陆与台湾交流逐渐增多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可知,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
(2)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据材料三“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和材料四“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可知,海峡两岸交往由隔绝到加强交流沟通。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有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大陆与台湾交流逐渐增多等。
16.(1)两岸经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具备了一定的民意基础。连战和宋楚瑜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共、国亲领导人会谈有了政治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2)厦门。目的:引进台胞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发展经济。
(3)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台独势力;支持或变相支持台独的外国势力。
【详解】
(1)根据“包括台湾地区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两岸经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具备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同时连战和宋楚瑜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共、国亲领导人会谈有了政治基础。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80年中国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厦门距离台湾最近。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进台胞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发展经济。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习近平和马英九的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所以说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当前阻碍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内因主要是台独势力;外因则是支持或变相支持台独的外国势力。
17.(1)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素:“台独”势力;海外反华势力等。
(3)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详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表与中央政府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对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九二共识就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包括台湾内部“台独”势力,海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等。
18.(1)错误,改正:把“祖国”改为“祖国大陆”
(2)错误,改正: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改为“一国两制”
(3)错误,改正:把“互补互利”改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错误,改正:把“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5)正确。
【分析】
【详解】
(1)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实现统一。
错误,改正:把“祖国”改为“祖国大陆”,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2)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错误,改正: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改为“一国两制”,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
(3)1992 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互补互利”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错误,改正:把“互补互利”改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9 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西班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错误,改正:把“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5)香港、澳门的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正确。
【点睛】
19.(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的实施。
(2)海峡两岸经贸的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3)国家实力,国家政策。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能够促成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首先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其次是“一国两制”的实施。
(2)根据“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得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海峡两岸经贸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实力,国家政策等。
20.(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台湾问题。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变化:由交往隔绝到广泛交流。三通是通商、通邮、通航。
(4)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国际社会的支持、全国人民的支持等。
【分析】
【详解】
(1)据图A可知,这是紫荆花图案。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据图B并结合所学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中五星是代表统一的中国,三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象征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三个岛组成,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绿色代表祖国大地,故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2)构想:据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枚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并结合所学可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据所学可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一国两制”。
问题:据所学可知,科学构想是“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含义: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变化: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由交往隔绝到广泛交流。
三通: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即通商、通邮、通航。
(4)结合所学可从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国际社会的支持;全国人民的支持等方面回答。
21.(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等(必须答到“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邓小平。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中国。
(4)①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②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④制定法律,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⑤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等。(言之有理,任答一点即可)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等;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国。
(4)可从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等任一角度分析回答即可。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