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19:0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叶集·八年级期末)“斗地主”现在已经成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游戏,使“地主”退出历史舞台的变革是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改革开放
D.文化大革命
2.(2021·安徽无为·八年级期末)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D.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3.(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份土地文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加快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D.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4.(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下列哪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
A.地主阶级 B.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无产阶级
5.(2021·安徽黟县·八年级期末)彻底摧毁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的是( )
A.建立中华民国 B.开国大典 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6.(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材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工业水平落后 B.新生政权需要巩固 C.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D.土地改革刻不容缓
7.(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1950年6月,刘少奇指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据此可以看出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C.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进行
8.(2021·安徽潜山·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以上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特 D.土地改革的影响
9.(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革开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0.(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与表中土地所有制变化有关的历史是
类名别称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土地归私人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地志阶级与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 地主阶级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 劳动成果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是对那个时代“英雄”的定义该作品( )
A.旨在调动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C.意在倡导建设国民经济的新风 D.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自豪
12.(2021·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镇压反革命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13.(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漫画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艺术呈现。下图反映的是:
A.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 D.改革开放
14.(2021·安徽和县·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明确规定土地所有制是( )
A.土地归集体所有 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15.(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彻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6.(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二、判断题
17.(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1950-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三、辨析题
18.(2021·安徽·淮北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末)(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改正:
19.(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0.(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195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土地改革的依据。
【 】改为
四、综合题
21.(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国民党统治下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通货膨胀,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这在当时是比向尚未解放的地区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材料二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中国共产党简史》
(2)材料二中“经此一战”是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此战胜利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中指出农民群众“自觉地行动起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产生的变化。
(4)综合材料二、三,这两个事件在当时有什么共同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获得了土地,故选项B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都发生在土地改革之后,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故D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A排除;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中国大陆基本完成统一,故B排除;香港澳门回归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故C排除。
3.A
【详解】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选项A正确;1949年10月1日,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只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选项B不符合,排除;抗日战争已经在1945年胜利结束,时间不符合,选项C排除;两份土地文件都规定土地归农民所有,并非实行土地公有制,选项D排除。
4.A
【分析】
【详解】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A正确,BCD排除。故选A。
5.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C。
6.D
【详解】
材料中认为因为中国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如果不改革土地制度,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也不能实现工业化,由此可知强调了土地改革的迫切性,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农村土地改革的迫切性,而非我国工业水平落后,新生政权需要巩固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ABC。
7.B
【详解】
根据“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可知刘少奇的观点针对的是农村中的变革。结合“1950年”可知应该是土地改革。由此可知土地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排除A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排除D。
8.A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进行的背景,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9.A
【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和数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0年到1952年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A符合题意;B项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1953年到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50-1952年还没有实行集体经济制度,C排除;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D排除。故选择A。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A项正确;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B项排除;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均属于左倾错误的产物,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灾难,CD项排除。故选A。
11.C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劳动英雄在宣传画中的形象是提倡在新政权下建设国民经济,故选C项;农民互助合作在宣传画中未体现,且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是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2.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到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它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制定宪法均是政治措施,没有促进经济发展,排除ACD三项。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材料“俺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家乡喜讯、1952年”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情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与抗美援朝无关,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变革,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土地改革,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不是集体的,排除A项;1956年完成对农业的改造,变成生产力资料公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改革,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不是土地归乡镇所有,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C符合题意;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仍然是一种土地的私有制,排除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故选C。
1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本质上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属于政治方面,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土改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工业化建设,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说明土改对于新政权的巩固,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本质问题,土改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粮食产量的变化显然是生产力的效果。
17.错误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8.判断:X
改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原题错误,应把题干中的“交租交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
19.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开始。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0.【错误】“国务院”改为“中央人民政府”;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由此可知题干中的主语表述错误。应该把“国务院”改为“中央人民政府”。
21.(1)国内:生产萎缩,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国际: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影响: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政治上: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经济上: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共同作用:巩固了人民政权。
【分析】
(1)
依据材料一“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国民党统治下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可得出,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形势是生产萎缩,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据材料“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可得出,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是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可知,材料二中“经此一战”是指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因此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第二小问,据材料“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
依据材料三“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可得出,农民群众“自觉地行动起来”在政治上的变化是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据材料“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可得出,经济上: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
材料二体现的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材料三体现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这两个事件在当时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