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巢湖·八年级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2.(2021·安徽铜官·八年级期末)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3.(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八年级期末)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出现于改革开放时期
4.(2021·安徽包河·八年级期末)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由此可以推知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收入)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
C.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D.对外开放政策已经初显成效
5.(2021·安徽埇桥·八年级期末)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交通运输业
6.(2021·安徽叶集·八年级期末)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列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0年土地改革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1·安徽黟县·八年级期末)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校历史兴趣小组要去参观当年农村改革的起源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深圳经济特区 C.安徽省涡阳县 D.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8.(2021·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值得品味的是,小岗村农民的“秘密协议”正好签订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不是巧合,而是说明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同时也说明了小岗村“包产到户”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包产到户”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坚持土地的集体公有
C.邓小平的锐意改革
D.小岗村农民的创新精神
9.(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末)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应为(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社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0.(2021·安徽琅琊·八年级期末)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曾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习主席论述了改革开放的( )
A.背景 B.时间 C.进程 D.作用
11.(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同一时间,1978年;两个地点,一个北京,一个凤阳,虽然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这里北京和凤阳的交集在于:
A.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 B.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都吹响了对内改革的号角 D.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12.(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末)对联折射着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反映改革开放后史实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千夫所指四人帮,万众拥护党中央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3.(2021·安徽庐阳·八年级期末)下图反映了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14.(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广东宝安县也在筹划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这表明
A.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全面推行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基本国策 D.改革开放是同时进行的
15.(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对外开放 B.实行三大改造 C.实行承包责任制 D.增强企业活力
16.(2021·安徽和县·八年级期末)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政企分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C.已经确立了经济体制目标 D.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18.(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下图为我国1998年与197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
A.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B.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9.(2021·安徽无为·八年级期末)小华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请你判断他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该是( )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0.(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1984年,国务院进一步下放了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设置等十个方面的权力,有效地解决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这一做法是为了
A.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1.(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热播剧《大江大河》里雷东宝兴奋地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大家的收入就多了,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这说明当时我国开始:
A.国有企业改革 B.资本主义改造 C.进行对外开放 D.农村经济改革
22.(2021·安徽瑶海·八年级期末)关于如下图所示的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改革试点 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二分配制度 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
23.(2021·安徽琅琊·八年级期末)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要决定增加产量,并可组织原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进行商业销售。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 D.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
24.(2021·安徽阜南·八年级期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常熟市波司登集团实行企业改制,确定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的主导地位。”上述材料可以直接佐证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述
25.(2021·安徽桐城·八年级期末)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推行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C.实现按劳分配 D.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6.(2021·安徽琅琊·八年级期末)2021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从1953年到2006年,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十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6年至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10月),我国先后研究制定了四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我国从计划到规划的变化( )
A.表明计划经济以消极作用为主 B.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C.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D.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27.(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A.实行改革开放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设小康社会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8.(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美国学者库珀·雷默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把计划和市场融合
B.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同步推进
C.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国情相结合
D.中国弘扬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相补充
29.(2021·安徽琅琊·八年级期末)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他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极大解放了人们僵化的思想 B.完成了国家建设的拨乱反正
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深化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
30.(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不久,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D.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体制
31.(2021·安徽铜官·八年级期末)如下图为我国1978年与199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B.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C.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32.(2021·安徽东至·八年级期末)“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承认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辨析题
33.(2021·安徽和县·八年级期末)(1)彻底消灭地主阶级的改革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改正:
(2)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正: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带动了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改正:
(4)1997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正:
三、综合题
34.(2021·安徽蚌埠·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政党。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工商业创新】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政纲,新民主主义社会只不过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到1952年,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商业上,国营经济已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只能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考虑走“和平转变的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在“和平转变”中的一项创举,并分析“转变”的实质。
【农业创新】
材料二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两种“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并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不同。
【体制创新】
材料三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创新成果。
【理念创新】
材料四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35.(2021·安徽瑶海·八年级期末)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六年聚焦“三农”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后农村政策调整示意图
(1)据所学知识指出A 阶段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法律文件。说明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
(2)据所学知识指出B 阶段农村政策调整的出发点。这一阶段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有何变化?
材料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二中两种“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并结合做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农村改革的认识。
36.(2021·安徽宣城·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重工业 钢(万吨) 135 535 296
轻工业 棉布(亿米) 38.3 50.5 32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材料二: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年份 农业生产项目
粮食 棉花 油料
1978年 3亿 217万 522万
1984年 4亿 626万 1191万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一农村经济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各地农村很快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业企业,也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和经营专业户。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简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
37.(2021·安徽马鞍山·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促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3)材料三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认识。
38.(2021·安徽金寨·八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材料二: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秋,全村80多户贫农和中农全部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1)建国初期,使材料一中“这个梦想实现”的农业变革是什么?这次变革得以推行的法律保障是什么?通过这次变革,我国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什么土地制度?
(2)依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什么?除农业外,我国还对哪两大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出现在哪里?这种责任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39.(2021·安徽庐江·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工商业创新】
材料一 到1952年,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商业上,国营经济已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只能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考虑走“和平转变的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在“和平转变”中的一项创举,并分析“转变”的实质。
【农业创新】
材料二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两种“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并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不同。
【体制创新】
材料三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党和政府对此有何创新成果?
【理念创新】
材料四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方案?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40.(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利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年底,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
材料二 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材料三 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什么法令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了实现土地公有制,我国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材料二中的这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党和政府的这些措施是在哪一路线的指引下实行的?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3)你能从材料三的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农民收人情况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哪些?
41.(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第二种梦想?该梦想实现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一失误?出现此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你的启示。
42.(2021·安徽砀山·八年级期末)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为政首,农为邦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粮油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粮油
1978 304.7 5.21
1980 320.6 7.69
1984 407 11.9
(2)根据材料二回答,1978-1984年我国的粮油产量呈现何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 他说他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的追求是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3)材料三中的这位“讲两个梦”的科学家是谁?他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当时我国的土地政策的理解?
43.(2021·安徽桐城·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
(1)材料一中使全国农民“翻身”的“革命”运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翻身……意味着站起来”的理解。
材料二 1978~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时间(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1117.5 133.6
1990 4954.1 686.3
2000 13873.6 2253.4
2017 58059.7 13432.4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17年中国农民收入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的认识。
44.(2021·安徽·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
——据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确这是哪次会议 会后为改变这一现状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有哪些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有成功也有失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5.(2021·安徽庐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体制”是什么?并分析“新的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史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认识。
46.(2021·安徽金寨·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独立梦]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材料一中“28年艰苦卓绝英勇斗争”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我们最终取得这场“英勇斗争的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统一梦]
材料二: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习近平强调,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材料二中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富民强国梦]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三十余年来,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阶段,到“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条创富之路拾级而上……于当前的中国人而言,富足之梦是由温饱向富裕的转变,更是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向全民共富的质跃,称之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现实的中国梦,实为客观之论。
(3)结合所学指出,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什么政策不动摇?
(4)通过探究和交流,你感悟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具备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47.(2021·安徽铜官·八年级期末)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新征程,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②上海浦东的开放
③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海南设为经济特区
A.②①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指的是土地改革,“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属于公有制,A理解错误,符合同意;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B理解正确,排除;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理解正确,排除;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D理解正确,排除。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上的区别。
2.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是为了改变中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2006年宣布要将土地合并,是因为当时的阶段分田到户的做法不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调整,说明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C项正确;“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表述只符合2006年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合并政策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该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国有制,D项错误。
3.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合作社,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三者共同的特点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正确;A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内容,A片面;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与题意无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于改革开放时期,D片面。
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农村改革开始起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题干表格“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的数据表明农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A符合题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在题干表格中不能体现,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对外开放政策已经初显成效在题干表格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A。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我国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微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包干到户等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所以答案选A。
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国初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是①③④,故C正确;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②与题意不符,故含有②的选项ABD错误。综上答案C。
7.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首先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AB项指的是对外开放;C项不是农村改革的起源地。D项符合题意,故选D。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9.A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按时间顺序依次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农业合作社、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1978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选A。
10.C
【详解】
根据材料“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描述了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样一个完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故C正确;改革开放的主要背景是文革结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排除A;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排除B;改革开放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C。
11.C
【详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开创包产到户,都吹响了对内改革的号角。C符合题意,A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排除;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D排除。故选择C。
12.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排除A项;千夫所指四人帮,万众拥护党中央,这反映了人民拥护粉碎四人帮,排除B项;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这反映了人民食堂,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C项;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这反映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的体现,D项正确。选D项。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故选A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是1984年,农村改完之后再进行城市改革,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四个全面”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并逐渐形成的战略布局,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广东宝安县也在筹划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及所学知识可知,村民签字画押搞联产承包,筹划引进外资等,都体现出迫切改革开放的要求,B项正确;到1983年,中国农村改革基本全面推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基本国策,排除C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80年, 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属于我国对内改革的组成部分,而不属于对外开放,排除A项;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题干“经济体制改革”不符,排除B项;实行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对内改革的主要形式,与题干“中心环节”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B
【详解】
据题意可知,该思潮认为要加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市场在取代指令性计划,由此可知我国是在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故选B;材料仅反映了一种思潮,不能说明经济改革思想已经高度统一,排除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1992年才确立,排除C;该思潮只是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不能说明城市经济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排除D。
18.D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98年我国的工业经济形势构成更加多元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选D;我国的社会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根据经济形势构成对比不能说明我国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更不代表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排除BC。
19.A
【详解】
“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可知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国企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A符合题意;BCD项与材料内 容“政企分开”等无关,排除。故选择A。
20.D
【详解】
依据题干“有效地解决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可知反映的是国有企业相关。结合课本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自主权。国家下放了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设置等十个方面的权力,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排除;题干中的措施,不能体现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B排除;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排除;故选D。
21.A
【详解】
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分配制度方面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看到题文中“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结合所学就知道是企业改革,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
22.A
【分析】
【详解】
漫画反映的是我国国营企业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国营企业改革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选A;国营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错误;国营企业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多种分配制度,C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23.D
【详解】
根据材料“1979年初……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要决定增加产量,并可组织原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进行商业销售”可知,四川省的这些政策减少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束缚,实际上是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的自主权,D项正确。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了,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允许企业有条件地进行商业销售,但无法体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只是提到增加产量,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常熟市波司登集团实行企业改制,确定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的主导地位。”上述材料可直接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的实证材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获得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B符合题意;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A排除; “一国两制”的提出在材料没有涉及,C排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述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D排除。故选择B。
2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其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A项正确;扩大开放,融入世界是对外开放的目的,排除B项;实现按劳分配和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是目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26.B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计划”具有一定的法定效力,“规划”则是宏观指导和调控。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消极作用及其所占地位,排除A;材料强调我国从计划到规划的变化,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D。所以本题应选B。
【点睛】
2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2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单一的计划经济束缚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引进市场经济,将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的激发了经济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择A;中国的改革先于开放进行,故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国情相结合,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的结合,故排除D。
2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促进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1992年初,他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两次谈话都坚持实事求是的要求,都打破了思想束缚,极大解放了人们僵化的思想,A项正确;拨乱反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完成,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期促进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开始,而不是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0.A
【详解】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我国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排除B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与中共十四大无关,排除C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3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城乡个体经济及其他经济种类工业比重发展较快,A项正确;我国仍然是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B项排除;材料与对外开放格局无关,C项排除;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改变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A。
32.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更加自由、更有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故B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国有企业改革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使其以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排除C;经济特区的建立属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排除D。故选B。
33.(1)错误,把农业合作化运动改为土地改革
(2)错误,把林彪改为江青或四人帮。
(3)正确
(4)错误,把1997年改为1992年。
【详解】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农业合作化运动改为土地改革。
(2)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林彪改为江青或四人帮。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省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故题干表述正确。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1)创举:赎买(或公私合营)
实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组织方式: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同:人民公社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到1952年,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商业上,国营经济已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只能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党在“和平转变”中的一项创举是赎买政策;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从而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和平转变”的实质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依据材料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两种“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党和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责任形式。具体形式有: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两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二者”的主要不同是人民公社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依据材料三“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是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5.(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农业分散经营诸多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任意一点,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
(3)组织方式: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人民公社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意思相近即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思相近即可)
(4)改革要符合国情、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满足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2)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出发点是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变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
(3)组织方式: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8年在农业上推行组织方式是人民公社;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可从经营方式、分配方法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4)综合材料,可从改革要符合国情、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36.(1)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增长快;轻工业发展缓慢。
(2)趋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提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有效利用农村的闲散资金;开辟农村新的就业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等。
【分析】
(1)
依据材料一“1952年~195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简表”分析可知,1952年,钢(万吨)是135,1957年是535,增幅(%)是296;1952年,棉布(亿米)是38.3,1957年是50.5,增幅(%)是32。”由此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增长快;轻工业发展缓慢。
(2)
依据材料二“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分析可知,1978年,粮食3亿,棉花217万,油料522万;1984年,粮食4亿,棉花626万,油料1191万。由此可知,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
依据材料三“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可得出,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有效利用农村的闲散资金;开辟农村新的就业途径;据材料“也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和经营专业户。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可得出,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等。
37.(1)事件:土地改革。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事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任意一点即可)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来及时改变政策。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材料一中图1 农民丈量土地和图2农民分到土地可知,与土地改革有关;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促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2)1953-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其中,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依据材料二图3可知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可知,“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据材料三“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依据材料中建国以来土地改革的措施和所学可得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来及时改变政策以及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等。
38.(1)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农业合作化。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3)安徽凤阳小岗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等内容可知,材料中农民的梦想为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为了实现农民的这个梦想,党和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所以题目中的农业变革为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土地改革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2)根据材料中“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力较低,为了提高生产力,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除了农业外,我国还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根据材料中“联产承包好”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9.(1)在三大改造中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组织方式: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人民公社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启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党在“和平转变”中的一项创举是指在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而“转变”的实质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据“(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是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据“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可知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实行公社集体生产,搞绝对平均分配主义,吃“大锅饭”,结果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建国以来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可知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我们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等。
40.(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3)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等等。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这是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实现土地公有制,我国采取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
(2)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的这些措施是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实行的;第三小问:由于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与挫折。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示意图分析可知,我们得到信息是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第二小问:农民收入情况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 要,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等等(此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41.(1)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人民公社化运动;缺乏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主要是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改革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详解】
(1)根据“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可知第二种梦想是提高农民地位,采用的方式是土地改革,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根据“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可知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失误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缺乏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从F到G是1978—1997年间,这一时期我国来那个是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改革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2.(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趋势:不断提高(或不断上升)。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
(3)袁隆平。主要贡献: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4)我国的土地政策真正使得人民获得了利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详解】
(1)基本内容:根据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趋势: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1978-1984年我国的粮油产量呈现不断提高(或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根据时间1978-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
(3)根据材料三“杂交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主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4)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积极效果、材料二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粮油产量不断提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我国的土地政策真正使得人民获得了利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43.(1)土地改革。理解:封建土地制度被摧毁,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3)注意维护农民的利益;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出任意一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使全国农民“翻身”的“革命”运动是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翻身……意味着站起来”的理解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1978-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概括可知,1978-2017年中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的制定要注意维护农民的利益;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关注民生;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等。
44.(1)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2)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发展经济必须要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借鉴外来优秀经验。
【详解】
(1)根据“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八大;中共八大后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局面,进行的探索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
(2)根据“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是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借鉴外来优秀经验。
45.(1)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在迅速下降,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认识:经济政策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改革;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演变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从1952年到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在迅速下降,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信息“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对不同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认识有经济政策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改革;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演变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等。
46.(1)新中国成立。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2)一个中国(九二共识)。
(3)改革开放。
(4)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勇于创新、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等。
【详解】
(1)根据“终于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标志是新中国成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们最终取得这场斗争胜利的原因主要在于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2)根据“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基础是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3)综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可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
(4)综合所学可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共产党人拥有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勇于创新、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等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4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是在1978年后;上海浦东的开放是在1990年;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海南设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③,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