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宋代,绘画领域出现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以版画和年画为代表的新画种,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这些新变化直接受益于( )
A.城市经济的繁荣 B.印刷技术的进步
C.市民文化的丰富 D.科举制度的完善
2.(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宋朝时期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以下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瓦子的出现 B.市民阶层壮大 C.纸币的产生 D.街道宅巷开店
3.(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下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瓦子的出现是在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4.(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东京梦华录》描写了北宋东京的风俗人情,里面记载到:“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聚集)如此。”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娱乐丰富 B.商业市镇兴起 C.海陆交通发达 D.国家统一安定
5.(2021·广东阳东·七年级期末)小华同学撰写的宋代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开封、庙会、瓦子、勾栏。他研究的内容是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灿烂的宋词文化
C.兴盛的海外贸易
D.先进的农业技术
6.(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宋朝城镇的“瓦子”,出现了很多切合市民阶层口味的表演艺术,比如说书、唱曲等,以通俗直白的话语写成,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材料反映出“瓦子”的主要功能是
A.饮食兼住宿 B.商业兼住宿
C.娱乐兼商业丛 D.宗教兼商业
7.(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文学逐渐从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扩大
C.科举制度的推动 D.资本主义萌芽
8.(2021·广东大埔·七年级期末)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9.(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这天人们要燃放鞭炮、拜年等,据此判断元旦是今天的
A.端午节
B.春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
10.(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宋朝时流行的节日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宋朝时,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的节日,被称为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11.(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 B.元旦 C.端午节 D.中秋节
12.(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对下图中诗《夏日绝句》理解合理的是( )
A.作品深受抗元背景的影响 B.该诗是南宋豪放派代表作品
C.不满宋朝统治者苟且偷生 D.作品描写战乱伤离怨别心境
13.(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据 此说明
A.宋词流行范围仅限于学者
B.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C.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D.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社会安定,商业发达
14.(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豪迈、飘逸的词,出自北宋词人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5.(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经典诗词的鉴赏与评析是古诗词社团的特色活动之一,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下图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
A.赋 B.诗 C.词 D.曲
16.(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词是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下列人物对词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关汉卿 B.李白 C.曹雪芹 D.苏轼
17.(2021·广东光明·七年级期末)以下表格,①处应填写
A.司马光《资治通鉴》 B.关汉卿《窦娥冤》 C.汤显祖《牡丹亭》 D.孔尚任《桃花扇》
18.(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通俗的)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是后人对元曲的评价。这体现元曲( )
A.格式散乱无章 B.内容贴近现实 C.形式丰富多样 D.语言通俗易懂
19.(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华夷一体与元代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一书中记载: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带来恢弘的气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广;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仅什么都能写,而且什么都敢写,无所忌惮,遂以“驳杂”称之。材料反映了
A.元曲产生的背景 B.元曲形成的历程
C.元曲形成的影响 D.元曲的本质内涵
20.(2021·广东台山·七年级期末)1958年,元朝优秀剧作家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窦娥冤》 D.《牡丹亭》
21.(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我国文学艺术灿烂辉煌,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其中元朝时期的主流文学表现形式是
A.小说 B.诗歌 C.词 D.戏剧
22.(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下表“①”处应填写
A.司马迁《资治通鉴》 B.关汉卿《窦娥冤》
C.汤显祖《牡丹亭》 D.孔尚任《桃花扇》
二、综合题
23.(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唐宋时期,中国社会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录取人数比较表》
朝代 录取进士总数 朝代总年数 宰相总数/进士出身的宰相
唐代 6646 289 368/126
北宋 18523 167 224/204
——摘编自张布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材料二 《唐、宋财政收支比较表》
朝代 财政收入(万贯) 财政支出(万贯) 支出占收入之比
唐代 3411(工商业收入1522) 3306 97%
宋代 5875(工商业收入4619) 9599 163%
——摘编自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材料三 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仲富岚《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唐至宋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唐至宋财政收支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从店至宋文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24.(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宋朝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惠州实验学校七年级班学生开展以“宋朝的都市和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宋朝市民两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并概括说出上述这组图片反映了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 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主要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材料三 宋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
——摘边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3)依据材料三,请概括说出宋代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结合以上问题回答,说出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文学艺术创作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宋代绘画诗文等作品大量出现新秀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故A符合题意;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文学作品的推广,故B不符合题意;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故C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有绘画等艺术的出现,没有直接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详解】
我国古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例子很多,如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符合题意;BCD项没有体现“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排除。故选择A。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C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4.A
【详解】
根据材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聚集)如此。”瓦市是人们娱乐场所,题中描述的景象说明,当时经济繁荣,人们娱乐生活丰富,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5.A
【详解】
开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商业都市,城市中庙会是指商业活动,“瓦子、勾栏”是指城市中的娱乐活动,因此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繁华的都市生活,A符合题意;材料中不能看出是单纯的宋词文化,B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和农业技术与材料中城市生活不符合,C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C项正确;住宿与题干内容“瓦子”不符,排除AB项;宗教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
7.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本代表上层文化的赋、诗等被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的词、小说等文学形式所代替,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学逐渐平民化的发展趋势,赋、诗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中市民阶层市井生活的需要。B正确;与农业发展、科技制度推动无关,AC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清时期,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变化。D排除;故选B。
8.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春节。春节在宋代又称元旦,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期间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祀祖先,迎神供佛,祈求丰年等,故A项正确;元宵节在秦朝就出现了,故B项错误;中秋节源于皇帝的祭拜活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元旦前几日,人们就洒扫庭院,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故B符合题意;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俗称年节、新年,最受重视,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元旦,C项正确;宋朝元宵节的习俗是观灯展,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京排练,他们在灯展期间大显身手,排除A项;宋朝除夕习俗是守岁和吃馎饦,排除B项;守岁是除夕的习俗,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意是说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在春节或元旦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B正确。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A排除;端午节的习俗是划龙舟、吃粽子等,C排除;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等,D排除。故选B。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C项符合题意;受抗元背景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排除B项;作品描写战乱伤离怨别心境,与作品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起源于民间”“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可知,词来自于民间,能够表达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故C正确;宋词广泛流传于民间,故A错误;BD是词发展的原因及背景,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D错误。综上故选C。
14.A
【详解】
据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知,这是宋代词人豪放派代表苏轼的作品,A正确;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排除B;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材料与其无关,排除C;陆游的词是现实主义为主,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A。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词盛行于宋代,C项正确;赋盛行于汉魏时期,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诗盛行于唐代,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曲盛行于元代,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D正确;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A排除;李白是唐诗的代表,B排除;曹雪芹是小说的代表,C排除。故选D。
1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主流形式,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B正确;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著作,A排除;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是明清时期昆曲的代表作,CD排除。故选B。
18.D
【详解】
根据材料“取直而不取曲,取俚(通俗的)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曲直抒胸臆而不曲折隐晦,一般采用民间俗语而不用文绉绉的话语,叙述那些大家知道的东西而不说那些生僻晦涩的东西。材料体现了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让平民百姓都能听懂看懂。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元曲格式散乱无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元曲内容贴近现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元曲形式丰富多样,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分析】
【详解】
根据“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带来恢弘的气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广;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仅什么都能写,而且什么都敢写,无所忌惮,遂以‘驳杂’称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曲产生的背景,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元曲形成的历程、影响,也无法体现元曲的本质内涵,排除BCD。
【点睛】
20.C
【详解】
根据所学,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是《窦娥冤》,C项正确;ABD项的作者分别是司马迁、司马迁、汤显祖,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文学艺术灿烂辉煌,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其中元朝时期的主流文学表现形式是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故D项正确;小说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故A项错误;诗歌在唐代发展到巅峰,故B项错误;词在宋代进入黄金时代,故C项错误。
2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元朝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①”处应填写关汉卿《窦娥冤》,故B符合题意;司马迁的著作是《史记》,A史实错误,排除;汤显祖是明朝戏剧家,排除C;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昆曲传世之作,排除D。故选B。
23.(1)进士录取人数增加,宰相总数占进士出身比例增加。
(2)变化:财政收入增加,其中工商业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支出变多,出现负值情况。原因:宋达商品经济发达,海路畅通,商业税增多;宋代与其对峙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及战争赔款多,冗官,冗兵,冗费。
(3)世俗化趋势;宋代出现瓦肆勾栏。
【详解】
(1)根据表格数量分析,可知进士录取人数增加,宰相总数占进士出身比例增加。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宋代收入增加且工商业尤其明显,但财政支出也增大。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战争赔款多。
(3)根据材料“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可知文化切近百姓,世俗化明显。宋代出现商业兼营娱乐的场所或者宋词的发展可以印证。
24.(1)形式: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
特点: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变化: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4)经济的繁荣或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分析】
【详解】
(1)形式:根据材料一“宋代蹴鞠铜镜、宋代傀儡戏铜镜”可以说出市民的两种文化生活行式: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表演。特点:根据材料一“宋代蹴鞠铜镜、宋代傀儡戏铜镜、杂技戏孩图、娱乐场所瓦子勾栏”可知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特点是丰富多彩。
(2)根据材料二“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主要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可知宋代与唐代商业相比,宋代打破了市坊的界限;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根据材料三“宋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可从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等方面回答宋代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中文化娱乐生活特点、经济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来回答市民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的繁荣和的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