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21:0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台山·七年级期末)“口口口为清代所独创,对清代政治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上文中“口口口”应为
A.军机处 B.市舶司 C.锦衣卫 D.中书省
2.(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清雍正帝时,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其标志性事件是(  )
A.内阁的设立 B.创立厂卫特务机构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3.(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照旨拟文,上传下达
4.(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图是某中学学生创作的漫画《皇帝的游戏》,该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地方权力的分散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思想控制的加强
5.(2021·广东大埔·七年级期末)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安史之乱 唐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国势由盛转衰
B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横跋扈,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C 李自成起义 推翻了明王朝
D 雍正设置军机处 清朝君主专制削弱
A.A B.B C.C D.D
6.(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7.(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面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
A.完全听命于皇帝,按旨意办事
B.主要工作是画葫芦
C.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这一职务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产物
8.(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张帆在《中国古代简史》一书中提出: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黄金时期。作者意在说明
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D.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
9.(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谈军机处》记载,军机处所用听差,按例多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称为“小么儿”。京师官员多喜欢宴请宾客,赴宴者再回请,但军机大臣往往不回请。这表明军机处
A.革新官场新风气 B.官员位高权重
C.注重保密的措施 D.裁决军政大事
10.(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置
A.便于皇帝独掌朝政 B.利于中央集权强化
C.催生官僚腐败之风 D.强化满洲贵族权力
11.(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清代一位大臣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准,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可以判断该大臣
A.在皇帝心目中没有地位,心生怨恨 B.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C.完全听命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办事非常仔细
12.(2021·广东光明·七年级期末)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八股取士”“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制度的形成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3.(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 B.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C.浅议秦代的焚书坑儒 D.明朝的君主专制建立
14.(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某机构不设专官,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政大事,却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15.(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故宫中某所不起眼房子的介绍说明 :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务而特设。任职人员均为兼职,无定额, 由皇帝亲信兼任,承命拟旨,参与军务。”该房子所属机构是
A.市舶司 B.军机处 C.节度使 D.锦衣卫
16.(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7.(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嘉庆皇帝继位后,赐死和珅,查抄其家产。据不完全统计,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民间有云“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官场存在贪腐之风 B.政府存在财政危机
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各级官员结党营私
18.(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在实质上反映了
A.宣扬儒学思想的需要
B.培养具有儒家思想人才的需要
C.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D.独尊儒术的需要
19.(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20.(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形容的是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回顾历史,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21.(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武侠小说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大家都十分熟悉,他家世显赫,其先祖查嗣庭在主持乡试时,因命题“维民所止”(雍正无头)不妥而被雍正降罪杀头。出现这种情况,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出现社会危机
22.(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在某节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时,使用到如下图片,中间的方块代表着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向右的F1代表着思想前进的推动力,向左的F2代表着思想进步的阻力,其中F2最有可能是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武轻文的政策
23.(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期的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由此可见,文字狱( )
A.严重阻碍国家统一 B.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C.内容空疏形式僵化 D.禁锢思想引起恐怖
24.(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清朝统治者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的思想禁锢于牢笼之中。这里所说的“思想的牢笼”是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分科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5.(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清朝人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乾隆帝斥责“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诗人被杀,全家被抄斩。这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26.(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的进士出自平民。由此可见,明清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选拔了真正的人才 D.带来文学艺术繁荣
27.(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乾隆、嘉庆时期,考据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儒生们脱离现实,纯学术之探讨,埋头故纸堆中,因而文学创作的复古倾向也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儒生对朝政不了解 B.文字狱的影响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厂卫制度的影响
28.(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清军入关后,明朝残余力量在南方建立了流亡政权,史称“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这些做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身统治 B.强化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加强思想与文化方面的控制
29.(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清朝统治者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廊有子遗矣……被焚毁者不可胜数也”。这反映清朝实行
A.焚书坑儒 B.文化专制 C.特务统治 D.八股取士
30.(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期有人批评当时的风气:“今人之文(章),一涉笔惟恐触碍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偷偷察看)景,畏避太甚。”这主要是由于
A.锦衣卫的设置 B.军机处的设置 C.八股文的流行 D.文字狱的滥用
31.(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文化专制 D.大兴文字狱
32.(2021·广东台山·七年级期末)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33.(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B 明朝修筑故宫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C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
A.A
B.B
C.C
D.D
34.(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B.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35.(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到: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开放海禁 C.轻徭薄赋 D.重农抑商
36.(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接为乱。这说明
A.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B.海禁政策激化了民间纠纷
C.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海禁政策影响了百姓生计
37.(2021·广东台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学家胡思庸认为:“这是一种封建主义的对内对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带有与世隔绝的盲目排外立场。它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护专制统治,对国家和民族是百害无一利的。”他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倭寇入侵
38.(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特许哪个机构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
A.军机处 B.户部 C.布政司 D.广州十三行
39.(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评述,“这一政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但客观上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这一政策是指( )
A.文化专制 B.休养生息 C.重本抑末 D.闭关锁国
40.(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41.(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卡片信息错误的是( )
闭关锁国
表现 A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B绝对禁止一切出口商品和出海船只
C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
影响 D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A.A B.B C.C D.D
42.(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清朝规定出海贸易的高船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养一把;船上所有入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材料描述的这种现象说明清朝( )
A.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
C.铁制品和粮食较为匮乏 D.对外来人口进行统一管理
二、综合题
43.(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政治家们采取不同的治国措施来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人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人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执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与当时实行的哪个政策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为例,用史实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影响。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44.(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候,由郡守统辖。
——据岳麓书社《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必修》(必修1)
材料二: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间互相制约,提高决策正确性;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如题41图所示)
——据岳麓书社《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必修》(必修1)
材料三: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的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据人教版《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必修》(必修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西汉初年,为什么又产生了“诸侯王”?针对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汉朝统治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实行的政治制度所起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征。明清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4)通过以上研究,概述你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看法。
45.(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我国三个朝代的行政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伴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整理自张传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讲略》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的制度名称?与图一、图二相比,图三中六部的职权有较大变化,这一变化与当时的哪一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列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概括材料四的观点,并论述其合理性?
46.(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材料二 故宫的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下图为明朝《举子看榜图》。
材料四 雍正时,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他革职。
回答问题: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47.(2021·广东清新·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考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词文赋争相辉映,璀璨夺目。随着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大体上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材料三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东周~西汉 东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 宋~明中叶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材料四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诗繁荣的原因。写出唐代被誉为“诗圣”的诗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举一项11—16世纪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概括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两方面分析明清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48.(2021·广东阳东·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 选举志》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一选择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9.(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区?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历史意义?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3)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16世纪初已经东来进行殖民活动,并侵占中国领土。此后,沙俄英美继来。对中国的野心日益扩大……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4)“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请举出两例在清朝初期,面对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史实。。
(5)反思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50.(2021·广东台山·七年级期末)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絹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内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科技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切身感受,请你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提出建议。
51.(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与交流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在十五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
——摘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乾隆皇帝曾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是什么?
(2)从材料一中的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为研究佛经,历尽艰险,最终到达哪个国家?他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这位七次远航的航海家最远到达了哪些地区?
(4)材料三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52.(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统治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时间 人口数
1710年 1亿左右
1760年 2亿左右
1787年 3亿左右
1830年 4亿左右
材料三: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1)写出材料一中图A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使用图B的好处是什么?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什么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从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看,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持怎样的心态?“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只通过什么机构销往“西洋各国”?
53.(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迈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布局对外开放,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自身。
——选编自王子今《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
——选编自司徒尚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据新华社《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整理
材料四 雍正三年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乾隆九年,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批准《防范外夷规条》,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统治阶级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选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符合这个特点的唐朝史实。
(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主题?材料中的“越南新品种农作物”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宝船和友谊”是指明代哪一历史事件?当今中国的对外交往是如何创新发展古人的“这些开拓事业”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中“一口通商”是指哪里?该政策是指什么?
54.(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一座城市,一段记忆,述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恨歌》白居易 《秦妇吟》韦庄
……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 …… 昔时繁盛皆埋没。 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 天街踏尽公卿骨。 ……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的哪个城市?两首诗句分别反映的是该城曾两次被攻陷和占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与哪两个事件有关?并且分析第一个事件给唐王朝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宋开封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开封商业繁荣的表现。“瓦子”主要丰富哪个阶层的文化娱乐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广州十三行”见证了清朝哪个政策?这一政策带来哪些危害?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
55.(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由唐朝至清朝,我国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另又据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之统计:唐代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全年多达4000艘,来到广州港登岸之客商,一年就有80万人次之多……唐代广州当局设置了蕃坊和蕃学,以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
——周兴禄《广州海丝之路溯源及其发展过程研究》
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所谓盛极而衰,在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后……曾经开放的海上大国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鸵鸟般但求自保的心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防范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但同时也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熊显华《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蕃坊和蕃学”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广州外国“商船”、“客商”众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积极推广海外贸易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增设的“机关”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56.(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墙文化”贯穿历史,有有形的“墙”,也有无形的“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兵志》
材料二 明朝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三 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提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
——摘编自江耀琴《中国古代》
材料四 墙文化的诞生是原始初民抵御有害自然的最初尝试。墙文化发展到长城的屡废屡兴而为地球之荣耀。这是实用美在墙文化领域的印证。现在重审传统文化,墙文化这一分支也有不足,即禁锢了墙内人的视野与思维。
——摘编自刘利生《中国居民·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提墙”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堤墙”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墙文化”的认识。
57.(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长安规模宏大,街道*齐址大出行出田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唐胡的林莎及育了方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唐朝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
——摘编自部编版七下《中国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据《岭外代答》《诸番志》的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广州、泉州、明州等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
——摘编自《大渝网》
材料三:“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接着,就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交易。在古里进行贸易时,国王派人和他们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周谷城《中国历史》
材料四:“广州十三行,始创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清廷既要严华夷之大防,又要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于是广东官府便组织和指定一些商人专管广东对外进出口贸易。这就是广州十三行商人出现和行商制度创建的重要背景。”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唐朝文化“空前繁成”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唐朝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并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十三行”的出现是清朝哪项政策的产物?
58.(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 中国商船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
——摘编自黄纯艳 《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规定了 “防夷五事” :不许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到广州以后只能寓居在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这些规定更加具体和细致,“闭关锁国”政策完成了制度化。
——摘编自陈忠海《历史上的两种“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初推动朝贡贸易的重大事件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与宋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题干“雍正”、“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符合题意;市舶司是宋朝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锦衣卫是明朝时期设置的特务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时期创立的行省制度的内容。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注意归纳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D
【分析】
【详解】
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D。
3.D
【详解】
依据题干“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结合课本所学,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
4.A
【详解】
根据“内阁、二府三司、三省六部制、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A项;漫画没有体现地方权力的分散,排除B项;军机处等设立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没有体现“思想控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5.D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选项D不正确,符合题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A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横跋扈,有利于政权的稳固,B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C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6.B
【详解】
依据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7.A
【详解】
根据材料“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面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可知,军机大臣只能“照葫芦画葫芦”,不能有自己的任何见解,由此可知,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旨意办事,A项正确;画葫芦只是一种比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丞相职务在明代就已经废除,排除C项;“这一职务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产物”是对军机处的本质认识,材料强调的是“直接”说明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康熙年间到乾隆时期,清朝国家疆土达到顶峰,传统经济继续发展,传统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取得巨大成就。从这些角度讲,康乾盛世是传统封建社会的盛世。康乾盛世也是中国走向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以军机处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封建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些措施导致了中国与世界隔离,逐步落后于世界,C项正确;晚清政治仍然是按照封建专制模式运转,排除A项;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军机处所用听差,按例多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以防泄密,说明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新官场新风气,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员位高权重,故B错误;材料表述军机处所用听差之人的情况,没有说裁决军政大事,故D错误。综上答案C。
10.A
【详解】
据材料可知,“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只是上传下达的工具,这样进一步加强了皇权,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而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腐败”的原因,只是强调在军机处设置的情况下,皇权加强,C排除;材料未涉及“军机大臣”的身份,故D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可以看出,清代这位大臣工作是比着胡芦画胡芦,是在军机处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交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C项正确;A、B、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锦衣卫、东厂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军机处是清朝雍正设立,是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文字狱是清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上这些措施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不断地强化,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表述片面,排除。故选择D。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可知,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时设军机处,清朝实行“文字狱”,可见这篇论文题目是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选项B符合题意;秦朝中央集权制已经形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秦朝君主专制已建立,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B
【详解】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符合题意;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排除A;元朝时期的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排除C;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排除D。故选B。
15.B
【详解】
根据材料“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务而特设”所学知识可知,该房子所属机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选项B正确;市舶司是宋元时期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锦衣卫是明代设立的特务机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16.B
【详解】
根据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所知,军机处具有参与政务,秉旨办事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强化的标志,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故选B;清朝军务的管理属于兵部,军机处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的,但是并不是专管军务的组织,排除A;材料中对于机构完备未有体现,排除C;刑狱职能于刑部掌握,而不属于军机处的专属职能,排除D。
17.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嘉庆皇帝继位后,赐死和珅,查抄其家产。据不完全统计,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可知,该材料反映了清朝官场腐败,贪风盛行的状况,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A。
18.C
【分析】
【详解】
依据图表中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独尊儒术,以及之后各朝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题干演变过程的实质是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C。
19.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可知与文字狱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制造文字狱。选项B符合题意;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A排除;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排除;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排除。故选B。
20.C
【详解】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让人们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这是出现清朝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局面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B
【详解】
据题干中的材料“其先祖查嗣庭在主持乡试时,因命题“维民所止”(雍正无头)不妥而被雍正降罪杀头”可知,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大兴文字狱。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时,制造了大批的冤狱,人称“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符合题意;明朝时期设立特务机构,A排除;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现社会危机,D排除。故选择B。
22.A
【详解】
据题干提示,向左的F2代表着明清时期思想进步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开始推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严重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B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题意不符;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对思想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与题意不符;D项重武轻文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选A
23.D
【详解】
根据材料“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清朝人写文章,惟恐涉及政治问题,避免国家大事……把黄鳝当作蛇,把老鼠当作老虎。反映了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引起恐怖,导致摧残了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项正确;材料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领域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朝文学内容空疏形式僵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并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清朝提倡尊孔读经,文化上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来文化专制统治的,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所以这里所说的“思想的牢笼”是大兴文字狱,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焚书坑儒,A排除;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B排除;隋朝时期开始分科取士,C排除。故选择D。
25.D
【详解】
清朝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材料中诗人被杀主要是因为文字狱的原因,故D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的思想统治措施,排除A;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形式,排除B;厂卫制度是明朝时期实行特务机构,排除C。故选D。
26.B
【详解】
根据题干中明清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有近半数出身平民,这说明科举制促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所以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官员的相关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题干没有设计是否真正的人才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故D错误。综上答案B。
27.B
【分析】
【详解】
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儒生们脱离现实,纯学术之探讨,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故选B;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明朝史实八股取士,排除C;明朝建立厂卫制度,排除D。
【点睛】
28.D
【详解】
由材料“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 200多人”可知,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是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达到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排除AB项;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与文字狱的实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故B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错误;特务统治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C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科举取士的办法,故D错误。综上答案B。
30.D
【详解】
由“一涉笔惟恐触碍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偷偷察看)景,畏避太甚。”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狱带来影响,体现了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符合题意;明朝时期设锦衣卫,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B排除;明朝时期八股文盛行,材料没有涉及,C排除。故选择D。
31.D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见之后,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查徐骏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故选D项;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八股取士是清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文化专制说法太过笼统,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32.B
【详解】
根据“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李祖陶论述的是清朝思想专制严重,文人一发表言论就有可能触及朝廷的禁忌,这是文字狱的表现,故选B项;焚书坑儒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专制,八股取士是明清科举制的特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专制,不是特务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不是医学文献,A项不正确;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不属于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B项不正确;1684年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C项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形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34.C
【分析】
【详解】
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选择陆地则是指针对殖民扩张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选项ABD不符合18世纪中国的情况。故选C。
3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是解题的关键,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6.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接为乱”可知,当时实行了海禁政策。根据材料“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接为乱”可知,海金政策影响了百姓的生计,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海禁政策激化了民间纠纷、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排除ABC项。故选D。
37.A
【详解】
根据材料强调“这是一种封建主义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它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护专制统治”可知该制度存在盲目排外和维护专制制度的双重性,因此应为闭关锁国政策,因此A项正确;BC两项并无对外关系,因此排除;倭寇入侵并无对内关系,因此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
3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39.D
【详解】
根据材料“这一政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但客观上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结合所学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清朝的闭关政策一低昂程度上抵挡西方入侵,是一种自卫,但是导致中国落后,阻碍中国社会发展,D项正确;文化专制与外国无关,排除A项;休养生息是国内减免赋税,发展生产的表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末,即重农抑商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40.A
【详解】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广州,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4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明清时期,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绝对禁止一切出口商品和出海船只,沿海开放了广州在十三行一处对外通商,符合题意,B项正确;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海外贸易,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由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2.A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府实施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即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选择A;B选项物产丰富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B;材料中严禁铁制品和粮食出口不能直接说明清王朝较为匮乏铁制品和粮食,故排除C;材料中的船员登记不仅有外来的还有本地的,所以不光是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故排除D。
43.(1)特点: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2)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军政事务(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3)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适时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统治者要采取适当的统治政策;改革要符合国情;等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与当时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
(2)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管辖,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军政事务(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这些史实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3)根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执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得出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据所学知识,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大权,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4)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适时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统治者要采取适当的统治政策;改革要符合国情;等等
44.(1)①汉初,刘邦封同姓王,限制异姓王;②颁布推恩令;③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作用:①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特征:皇权至上。(以皇权为中心)措施:明朝废除丞相,设厂卫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4)中国古代自古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起到积极作用,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功臣和宗室为“诸侯王”;针对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汉朝统治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颁布推恩令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提高决策正确性”可归纳出①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根据“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可归纳出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征是以皇权为中心。明朝采取的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清朝采取的强化皇权的措强施有: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意和处理奏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在思想文化上大 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消极影响是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4)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我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自古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起到积极作用,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45.(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重文轻武。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散知州的权力;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3)职能: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其合理性或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依据: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保障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图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以及宣政院,在地方设立行省。图三反映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第二问从军事、财政、行政等方面列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散知州的权力;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3)依据材料三“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可知职能是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依据材料三“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可知影响是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综合上述材料。可是从三省六部制到行省制度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甚至消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依据材料四“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可知主要观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其合理性或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依据材料四“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可知依据是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依据材料四“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可知依据是有利于保障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46.(1)第一小问:明太祖;第二小问: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第一小问:军机处;第二小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第一小问:八股取士,文字狱;第二小问:加强思想控制,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描述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官制的变化;第二小问: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由六部分理朝政。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第二小问: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第二小问:这些措施加强了思想控制,禁锢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4)由秦朝设立丞相,到明朝废除丞相,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47.(1)唐诗繁荣的原因:开明的政治氛围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杜甫;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3)南北朝到唐朝;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举一例便可)
(4)对外政策:实行闭关政策,文化政策: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开明的政治氛围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的腐败,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在唐朝被誉为“诗圣”;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方式,向通俗化和平民化的方向发展,这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有关;
(3)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是南北朝到唐朝,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到16世纪,中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
(4)明清以后中国逐渐科技落后的原因要从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两个方面看,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大型文字狱,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8.(1)变化:科举考试要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考试文体要求用八股文弊端: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
(2)政策:大兴文字狱。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题,考试格式要求八股,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把部分,称为八股文,被称为八股取士 ,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
(2)依据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结合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称为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
(3)根据材料三“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49.(1)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等。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两次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等等。
(5)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对外开放广泛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前进,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坚持改革开放,跟上世界潮流。(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
(1)由“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有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统治者的支持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据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 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 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在郑成功的打击下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双方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对外开放广泛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前进,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坚持改革开放,跟上世界潮流。
50.(1)表现:①有专门的商业区域;②商铺林立、行业众多;③中外贸易繁荣。
(2)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机构:市舶司。
(3)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积极吸引外资,重视海外贸易,积极拥抱经济全球化;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长安城设东、西两市”、“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和“波斯邸”、“胡姬酒肆”等可以总结出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是有专门的商业区域,商铺林立、行业众多,中外贸易繁荣。
(2)根据材料二中“宋朝统治者……专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且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根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
(3)根据材料三中“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开放性题目,借鉴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清朝闭关锁国消极影响,可知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的存在于世界中,对外友好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国家政策,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闭关锁国,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
51.(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2)天竺;《大唐西域记》。
(3)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闭关锁国政策。
(6)对外政策的变化:唐朝、宋代、明期都实行对外友好往来,到了清朝就实行闭关锁国,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各方面与世界脱轨,国力渐渐衰落。
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2)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人物是玄奘;他为研究佛经,历尽艰险,最终到达天竺,他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3)依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这位七次远航的航海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依据材料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对外政策。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是唐朝、宋代、明期都实行对外友好往来,到了清朝就实行闭关锁国,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各方面与世界脱轨,国力渐渐衰落,由此可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52.(1)①工具:曲辕犁 ②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③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2)因素: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生态问题;社会压力。
(3)统治者盲目骄傲自大的心态;广州十三行。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因此图A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是曲辕犁,使用图B的好处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其共同作用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由“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可知耕地面积在扩大;由“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可知人口数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是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人地矛盾、生态问题、社会压力等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看,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盲目骄傲自大的心态;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因此“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只通过广州十三行销往“西洋各国”。
53.(1)特点:开放包容,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不断推陈出新。
例子:(说明:唐朝民族交往或对外交往的史实都可以。如: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等。)
(2)主题:海外贸易兴盛作物:占城稻
(3)事件:郑和下西洋。创新:积极(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或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推动大国外交的方案和智慧。)
(4)广州;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详解】
(1)特点:根据“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得出开放包容,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不断推陈出新。例子:根据所学知识,举一唐朝开放包容例子即可,唐朝民族交往或对外交往的史实都可以,如: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等。
(2)主题: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状况,得出海外贸易兴盛。作物:根据“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占城稻。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乘坐的船被称为“宝船”,在下西洋过程中,展现了与各国的友谊,得出郑和下西洋。创新:根据“《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积极(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或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推动大国外交的方案和智慧。)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关闭了其他通商港口,规定对外贸易只在广州一地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这种严格限制中外贸易的政策指的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4.(1)长安城。
事件:《长恨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秦妇吟》反映的是黄巢起义。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表现:店铺林立(经商地点不受限制);出现夜市(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出现瓦子。
阶层:市民阶层。
(3)政策:闭关锁国危害: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4)政局的稳定(或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政策;商业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是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可知反映的是长安城。根据材料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根据材料一“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知反映的事件是黄巢起义。根据所学知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宋开封城平面图》信息“药铺、饮食街、会仙酒楼、卖马市、衣料铺”可得出看出宋开封商业繁荣的表现:店铺林立;根据材料二信息“州桥夜市”可得出表现:出现夜市;根据信息“州北瓦子、州西瓦子”可得出表现:出现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生活也繁荣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故“瓦子”主要丰富的是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广州十三行”结合所学,为了限制海外贸易。1757年,清廷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人,故“广州十三行”见证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4)根据材料一唐朝的长安城、宋朝的城市、清朝闭关锁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有:政局的稳定;统治者的政策;商业的发展。
55.(1)职能: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科技文化发达等。
(2)原因:政府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机关:市舶司
(3)事件:郑和下西洋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由“唐代广州当局设置了蕃坊和蕃学,以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可知“蕃坊和蕃学”的职能,是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唐代广州外国“商船”、“客商”众多的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科技文化发达等。
(2)根据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积极推广海外贸易的原因,是政府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因此宋朝增设的“机关”名称是市舶司。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明朝“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6.(1)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有利于防御;促进民族交融;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发展。
【详解】
(1)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2)根据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可归纳出有利于防御;促进民族交融;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提墙”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发展。
57.(1)原因: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注重吸收了中外文化的精华等
特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
(2)对外贸易发达,交流频繁。
(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闭关锁国。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由“唐朝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可知唐朝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因此推动唐朝文化“空前繁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注重吸收了中外文化的精华等。由“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唐朝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博大精深,兼收并蓄。
(2)根据材料二,由“当时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广州、泉州、明州等各贸易港口”,可知对外贸易发达;由“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可知交流频繁。因此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对外贸易发达,交流频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根据材料四“清廷既要严华夷之大防,又要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于是广东官府便组织和指定一些商人专管广东对外进出口贸易。这就是广州十三行商人出现和行商制度创建的重要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