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7 16: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 什么是地域文化?
2 . 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 .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之间有何关系
4 . 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有哪些
导学问题: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    、    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    、文化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等。
(3)特点: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    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    。
2.城乡景观
是人们    、    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      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成长起来
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
历史遗存
社会习俗
发展变化
稳定性
适应自然
改造自然
自然地理环境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实践应用
(37页)
徽 州 文 化
徽州地区群山环抱,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依山傍水,桥多路窄。院落坐北朝南,黑瓦白墙,依山傍水,以堂屋为中心,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防火),黑瓦白墙,天井居中(解决内采光和通风),石雕木雕砖雕别致,质朴中流露出清秀,与自然和谐一体。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回答(1)-(3)题。
(1)“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2)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春季多风 B.夏季湿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3)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C
B
讲练结合
A
【典例】【考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材料一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材料二 颇具历史渊源和哈尼族特色的“木刻分水”:在一股山泉或沟渠的灌溉面积内,由这一面积内的田主,根据各自梯田的数量共同协商、规定其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流水入田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水量的木槽,水经木槽流入各家梯田。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下图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美丽乡村哈尼村落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该地区流传下来的古代分水制度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
答案 1.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一方面,河流—森林—梯田—村寨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协调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哈尼梯田地区流传下来的古代分水制度,也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地域文化
城乡建设
深刻影响
影响并提升
上海
瑞士乡村小镇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      ,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2)    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自然地理环境
建筑材料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一)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傣族竹楼
云南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栉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梁柱门窗楼板用竹建造,极为便易,屋顶不高,两边倾斜,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
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民,因战乱、饥荒被迫南迁,至南宋在闽粤赣边区形成客家民系。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蒙 古 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当地岩熔台地广泛,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和罗马帝国清剿。
图2—20 因纽特人冰屋
图2—21 土耳其洞穴房屋
图2—22 叙利亚泥屋
气候干旱,当地植被稀少,缺乏木材,黄土广布,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黄土塔,起初以泥土和动物粪便建造,后来才加入砖头作支撑结构。
(37页)
四合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周环绕布局,与外界交流少,反映了内向性和封闭性的文化特征。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既有伦理秩序,又有家族的凝聚力与和谐氛围,同时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1)四合院的布局和建筑样式,体现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2)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中国民居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
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
观察下列图中的各民居,看一看它们具备什么样的特色。这些民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又反映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40页)
观察下列图中的各民居,看一看它们具备什么样的特色。这些民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又反映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陕北窑洞: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当地的民居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利通风散热,以重木及棕榈建造,用木构架楔榫连接,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作彩色编织的调席盖和竹篾。
英国乡土民居:英国降水较多,乡土民居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屋顶坡度较大。
肯尼亚草屋:草原面积广大,草屋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伊朗风塔:气候酷热,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而建造,体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40页)
1.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燥 B.气候湿热
C.地表不平 D.当地风俗
解析: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
B
讲练结合
山西省旧城区内有一些老式四合院,其房屋的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如右图所示。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
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
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
B
思考:南方的屋脊多呈什么式样
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两边倾斜);原因:降水较多
讲练结合
“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它由正房、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俗称“一颗印”。下图示意典型的“一颗印”民居照片和速写。据此完成下面题目。
1.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向内坡面面积,有利于晾晒谷物
B.增加外墙高度和外侧屋顶坡度,有利于防风、防盗
C.与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更加美观
D.增加向内坡面面积,便于在雨季收集更多雨水
B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 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D
B
讲练结合
1. 法国巴黎的街景与美国华盛顿的街景有什么不同
2 . 我国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
导学问题: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    。
(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    ,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美国城市由于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      。
等级制度
外围
城市带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
1.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解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B
右图为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和纽约帝国大厦等美国摩天大楼。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A
B
讲练结合
4 . 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
将传统的, 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城乡建设历史悠久,“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贯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西方建筑中    、    、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
柱廊
尖塔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第1题。
1.该地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解析: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
D
2.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D
讲练结合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1.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总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农耕区 人口众多, 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 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景观 地域文化 举例
农业生 产景观 农业结构、耕作方式、农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 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业、新疆山地牧场等
乡村聚 落景观 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筑与布局 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
3.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景观 地域文化体现 举例
建筑格局(布局) 庄严雄伟、整齐对称;曲折变化、灵活多样;“山水城市” 杭州、济南等“山水城市”;北京的中轴线对称;美国的市中心摩天大楼与周围的建筑物错落有致
建筑物风貌 建筑物外观、结构,体现的不同的建筑风格 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国外的哥特、巴洛克等建筑风格
城乡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古代建筑遗址、有代表性的文化古城与街区 广州、厦门、海口等城市的骑楼老街;凤凰古城、平遥古城、北京故宫
文化艺术 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 哈尔滨冰雪节、北京天坛、曲阜孔子文化艺术节、广州五羊雕塑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讲练结合
D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B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下面题目。
1.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解析: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
D
讲练结合
龟兹(qiū cí)古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古代西域之大国,龟兹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下列叙述与龟兹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窑洞和毡房是当地的传统民居 B.马头琴和那达慕是特有的文化风景
C.农业以畜牧业和绿洲农业为主 D.信奉佛教,盛行喇嘛文化
2.龟兹石窟群最重要的石窟及寺庙多沿峡谷口两侧分布,主要原因是(  )
①靠近丝绸之路的往来通道  ②降水丰富利于人们生活 
③峡谷陡崖地形利于凿刻石窟  ④气温适宜、通风较好
A.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③④
解析 1.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A项错误;马头琴和那达慕是蒙古族特有的文化风景,B项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农业以畜牧业和山麓绿洲农业为主,C项正确;新疆地区主要信仰是伊斯兰教,而佛教传播较广,但喇嘛文化多盛行于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地区,D项错误。
2.峡谷陡崖地形利于凿刻石窟,靠近丝绸之路的往来通道更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①③正确;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②错误;当时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均大,峡谷地区往往多大风,洞窟群位于峡谷与气候条件并无太大的关系,④错误。
C
C
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的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地域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库伯佩迪的矿山里,修建有许多由宝石矿演变而来的地下住宅。1915 年,库伯佩迪发现了宝石矿,人口在此陆续聚集。但这里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大部分矿工不得不停留在矿井里躲避室外极端的天气,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开凿矿井工作艰辛,早期的地下住宅规模甚小,只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生产设备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住宅的规模逐渐扩大,功能日趋完善,并出现了教堂、旅馆等建筑。如今,库伯佩迪的居民几乎全部住到了地下,变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还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
1.分析库伯佩迪的气候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说一说库伯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
图2—16 库伯佩迪地理位置
图2—17 库伯佩迪的生活矿井景观
1.分析库伯佩迪的气候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说一说库伯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
库伯佩迪地理位置
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的南部内陆,维多利亚大沙漠东南部边缘,纬度较低,夏季受亚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
活动
(1)描述诸葛八卦村村落的布局特点,讨论该村落的布局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布局特点: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犹如迷宫。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复杂,诸葛村在选址、建村过程中对于风水学说的重视,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通过风水学说培养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宗族团结的特点。
(2)我国一些古村古镇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旅游品牌价值高。例如,广西灵川的江头村,据传居民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爱莲文化”和“阴阳太极理学文化”贯穿于建筑群中。结合材料,讨论诸葛八卦村的旅游品牌价值。
①旅游资源具有景观独特性(没有类似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②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③文化底蕴深厚;④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知名度高,文化品牌效益高。
(3)旅游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古村古镇的经济收入,缓解其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过大的游客量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能使当地古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迅速衰减甚至消失。考察家乡的一个古村古镇,了解它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针对其开发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古村古镇原貌;②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③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2. 与传统城市建筑相比,现代城市建筑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几乎千城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又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和弘扬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为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一座座水泥森林崛起。有些地区城乡建设无序推进,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导致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要与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展现风土人情,力求精致、温馨、亲情、生态。城市建设应注重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传承优秀的文化思想,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
五、反思归纳
地域文化高考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