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们想要拍摄一部《大唐明君----李世民》的历史剧,你认为这部历史剧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D.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3.(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炀帝特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据此可知,史书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施行暴政,民不聊生 B.开通运河,巡游江南
C.三征辽东,穷兵黩武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4.(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在《旧唐书》中,曾评论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该成语意在强调统治者
A.统治残暴 B.发展教育 C.对外开放 D.重视交通
5.(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功绩相符的选项是
A.A B.B C.C D.D
6.(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政策体现出唐太宗这一观点的是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开疆辟土,攻灭突厥
C.和亲吐蕃,民族友善 D.虚心纳谏,任用贤臣
7.(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学生甲:“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为其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学生乙:“前代开凿的大运河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丙:“我认为统治者的主观努力是最关键的。比如:知人善任、政治清明,以至社会安定;重视发展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带来和睦的民族关系;开放的政策带来包容的社会心态。”据此可知,这些学生讨论的是
A.西汉休养生息的表现 B.隋朝统一全国的贡献
C.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 D.北宋重文轻武的后果
9.(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描述:唐太宗贞观八年、九年时,粮食年年丰收,一斗米价值四五钱。到了贞观十五年时期,一斗米只值二钱。这段材料反映了
A.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状况
B.唐朝商业繁盛的景象
C.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的局面
D.粮食价格低农民生活困苦
10.(2021·广东台山·七年级期末)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唐太宗虚心纳谏 B.唐太宗知人善用 C.唐太宗以史为鉴 D.唐太宗勇于革新
11.(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以下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2.(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2020年1月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唐朝历史上也有一位坚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皇帝,这位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皇帝是
A.唐玄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13.(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4.(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唐太宗在玩赏心爱的鹞鹰时,魏征觐见,太宗担心被魏征发现,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破绽,故意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拖延时间。结果,鹞鹰被捂死。事件可佐证
A.魏征势力膨胀 B.唐初政治清明 C.太宗沉迷享乐 D.君臣地位平等
15.(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纲鉴易知录》记载唐太宗曰:“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荀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反映了唐太宗
A.唯才是用 B.减轻刑罚 C.轻徭薄赋 D.整顿吏治
16.(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为此他采取的与之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17.(2021·广东大埔·七年级期末)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大兴文字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认为:君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无异于自取灭亡,“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材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纳谏 B.任人唯贤 C.以民为本 D.勤于政事
19.(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剑桥中国隋唐史》评论说,唐太宗施政的作风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唐太宗的下列言论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A.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20.(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人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21.(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唐朝法律规定了十种不在赦免(免除罪行)范围内的罪状,其中包括不孝(不孝敬父母)、不睦(殴打和控告丈夫、尊长以及企图谋杀至亲)。据此判断影响该法律条文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佛教 D.道教
22.(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23.(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秉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力量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官吏选拔, 唯才是举 D.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24.(2021·广东光明·七年级期末)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实施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这反映了治世的出现离不开( )
A.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D.贤臣能将的辅助
25.(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其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宰相;马周, “孤贫”,本不知名,后官至中书令;秦琼,原是农民起义的将领,官至左武卫大将军。这说明唐太宗
A.轻徭薄赋 B.虚心纳谏 C.简法轻刑 D.选贤与能
26.(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扬帆中学刘博文同学赋词《临江仙》:“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留。”他称赞的是哪位皇帝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武则天
27.(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她在位时,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她”统治时( )
A.使唐朝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 B.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C.善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为唐朝鼎盛奠定了基础
28.(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对于武则天的历史贡献,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继续贞观政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B.鼓励士人报考,始创考试选拔人才
C.明确机构职权,开创了三省六部制 D.民众生活安定,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29.(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不一,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在位期间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政策
30.(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历史人物名片。这位历史人物创立了
A.科举制度 B.殿试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31.(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如果请你为武则天的乾陵无字碑写碑文,下列评价不能入选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重用人才,大力发展科举
C.为贞观之治的局面到来奠定了基础
D.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32.(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他统治前期,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材料叙述的盛世局面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33.(2021·广东清新·七年级期末)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4.(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
诗句一:姚崇宋璟做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35.(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唐诗一些作品,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唐朝社会状况。有同学把唐朝由建立,到鼎盛,再到灭亡的历史过程绘制为图。下列诗句可用以描述图中“?”处社会状况的是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B.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6.(2021·广东大埔·七年级期末)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和三彩陶器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37.(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 有关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8.(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两句诗反映的是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39.(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这一时期,经济上已出现了 “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局面。政治上唐朝的各种法规典章格式,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完整体系。“左右藏库,财务山 积,不可胜较。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这一时期指的是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正确;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时还没有当皇帝,故A错误;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到刘文静为唐军,其他书都没有提及,故B错误;材料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的失败,故D错误。综上故选C。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虚心纳谏,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A
【详解】
根据材料“炀帝特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可知,隋炀帝自恃富有,昏庸无道,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因此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奢侈无度,搜刮百姓,施行暴政,民不聊生,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隋炀帝奢侈无度,民不聊生导致灭亡,没有体现开凿运河对隋朝灭亡的影响,B项错误;隋炀帝三征辽东,穷兵黩武也是导致隋朝灭亡主要原因之一,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穷兵黩武导致灭亡的原因,C项错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促进隋朝的灭亡,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农民起义对隋朝灭亡的促进作用,D项错误。
4.A
【详解】
据材料“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可知,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其意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未涉及“发展教育”,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C;材料未涉及“交通”的变革,排除D。故选A。
5.B
【详解】
据所学可知,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其特点是“分化事权,加强皇权;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等,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故A说法错误,排除A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排除C项;明成祖朱棣建立东厂,迁都北京,排除D项。
6.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爱惜人民,以农为本,不夺农时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BCD项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唐朝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因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①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积极有效的休养生息政策,从而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两位皇帝在统治的前期都励精图治,实行有效的统治政策,因此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但不能说是决定性因素。②错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朝时期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因此在汉唐两代,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畅通,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③正确。任何时代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正确,综上故选B。
【点睛】
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即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内政方面: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外交方面: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等。
8.C
【详解】
学生甲谈到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立于隋唐,但在唐朝得到完善,描述的是唐朝兴盛的原因;学生乙所述“前代”开凿了大运河,这个“前代”指的是隋朝了,因此,他说的也是唐代兴盛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学生丙谈论的内容指的是唐太宗等皇帝的措施。综合三位学生的发言,可知他们讨论的是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相关内容,ABD排除。故选择C。
【点睛】
本题设置学生讨论的情境,意图是通过阅读题干,从谈论的语句中获得解题基本信息。注意掌握唐朝盛世的相关内容。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米价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盛世,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题干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
根据题干“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以史为鉴、勇于革新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11.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故A正确,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发展和割据的内容,故C、D错误。综上故选A。
12.B
【详解】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而奉其身,尤割股以啖(喂)腹”。所以唐朝历史上坚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皇帝是唐太宗,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13.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行三省六部制,实现权力的制衡,,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建立法律体系”与题意明显不符,排除B项;“实行科举制”属于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用魏征,善于纳谏,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A
【详解】
由材料“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体现了唐太宗重用人才的治国政策,体现了唐太宗唯才是举的思想,A项正确;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体察百姓的艰辛,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确立民本思想,采取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措施,故选C;A项是政治制度的完善,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科举考试、知人善任不是与民本思想直接相关的措施,排除BD。
【点睛】
1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魏征是唐太宗谏臣、杜如晦是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因此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①②③与唐太宗时期相关,选项A符合题意;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可知“④大兴文字狱”与唐太宗时期不符,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C
【详解】
根据材料“君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无异于自取灭亡,‘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认识到君民相互依存的重要性,认为为君之道,必须维护百姓利益,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存百姓”,即以民为本,故C项正确;善于纳谏指的是善于接受别人的规劝,这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任人唯贤指只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勤于政事指的是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9.B
【详解】
根据“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可知,唐太宗爱惜民力,积极纳谏。“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主张为君之道,首先要爱惜百姓。与题相符。B项正确;“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主张选官要唯才是举。与题不符。排除A项;“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意思是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与题不符。排除C项。“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反映的是唐太宗一视同仁的开明民族政策。与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在位20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谏,前后进谏二百多次,他死后,唐太宗称自己失去了一面知得失的“镜子”,A正确;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排除B;杜如晦敢于决断,排除C;姚崇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排除D。故选A。
21.A
【详解】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谐,唐朝法律把不孝、不睦规定为不可赦免的罪状,说明唐朝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选A;法家主张法治、严刑酷法,排除B;孝道与佛教、道教无关,排除CD。
22.D
【详解】
根据题干“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法,题干中并未体现守法精神,排除A;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大贤才,知人善任,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兼收并蓄是指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
23.A
【详解】
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思是如果损害百姓来满足私欲,犹如割肉自食,饱腹后就会身死,体现唐太宗重视人民的力量,选项A正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官吏选拔, 唯才是举”、“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均不符合题意,选项BCD排除。
24.A
【详解】
据材料“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实施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可知,材料“治世”局面的出现都与统治者关注民生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进行制度革新有关,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25.D
【详解】
依据题干“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其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宰相”,但因为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后来唐太宗任魏征为相;马周是“孤贫”、秦琼原是农民起义的将领但两个比较有才能,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左武卫大将军。由此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任用人才时,没有考虑恩怨,出身(门第高低)、身份,选贤与能,唯才是举。D正确;材料这涉及到唐太宗对官员的任用,没有涉及轻徭薄赋、刑法,AC排除;任用魏征说唐太宗虚心纳谏,但还有马周、秦琼,B表述不全,排除;故选D。
26.C
【详解】
根据题干的“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故选C项;隋文帝不符合题意时间,故排除A项;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不符合题意时间,故排除B项;武则天历史中唯一女皇帝,不符合题意时间,故排除D项。
27.D
【详解】
根据“亦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可知,“她”是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为唐朝鼎盛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唐玄宗统治时期使唐朝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善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C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2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项正确;隋文帝鼓励士人报考,始创考试选拔人才,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排除C项;唐玄宗前期,民众生活安定,史称“开元盛世”,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
根据“对人民来说”可知,该结论应从武则天对民政策中得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执政期间,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因此“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D项正确;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从隋文帝开始。排除A项;唯一女皇帝是其特点,与对民政策无关。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封建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
图片的历史人物为武则天,她创立的殿试制度,故B正确;科举制是隋炀帝时期正式形成的,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唐朝已经存在,故C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确立的,故D错误。
31.C
【详解】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是在武则天执政之前,C符合题意;ABD项都与武则天的相关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C。
3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D符合题意;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排除A;贞观之治与题干的“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不符,排除B;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C。故选D。
33.C
【详解】
依据诗句一中“姚崇宋璟作相公”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诗句二的意思稻米、粟米品质都很高,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粮仓储备都非常充盈,反映了唐朝农业的发展,经济繁荣。结合课本所学,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的局面,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文景时期的盛世局面,A排除;“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B排除;“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乾隆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D排除;故选C。
34.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姚崇、宋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可知,这是描述的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开元之治,其中姚崇、宋璟是有名的贤相,C正确;A是汉朝时期的盛世,排除;B是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D排除。故选C。
35.C
【详解】
读图可知,问号处是唐朝社会状况发展鼎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元盛世是唐朝鼎盛时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C项正确;“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的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与题不符。排除A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嘲讽的是偏安与南的南宋政府。排除B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与题不符。排除D项。综上故选C项。
36.D
【详解】
“开元通宝”是唐朝开元年间的货币。“三彩”是唐朝时期陶器。青瓷和白瓷是唐朝时期两大瓷器系统。故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唐朝,故C符合题意;西汉、东汉和隋朝时期不符合“开元通宝”的信息,排除A、B和C。故选D。
37.C
【详解】
唐玄宗于712年即位,年号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使用唐朝由盛转衰。根据材料“ 黄金年代(公元712-755年)”可知,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开元盛世,故C项符合题意;隋文帝开创开皇之治,唐初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是清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治世局面,排除ABD。故选C项。
38.C
【详解】
依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结合课本所学,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正确;唐高祖时期,唐朝刚刚建立,还没有盛世局面,A排除;唐太宗时间,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贞观之治”,B排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D排除;故选C。
39.D
【详解】
题干的“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左右藏库,财务山积,不可胜较。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八年后,经济上已出现了“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局面。开元年间,政治上唐朝的各种法规典章格式,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完整体系。开元晚期,唐朝的盛世达到了顶峰,“左右藏库,财务山积,不可胜较。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故D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繁荣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排除A;贞观遗风指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排除B;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排除C。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