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江城·七年级期末)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3.(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①各族人民在长安城内经商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④筒车在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5.(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铸就当时的繁荣时代。隋唐时期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是
①曲辕犁和筒车 ②科举制 ③行省制度 ④雕版印刷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卵时,江东的田间,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辰时,越州,越窑开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米’;巳时,长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东瀛学生和大月氏的金银器匠人来来往往……”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充分体现了( )
A.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B.唐朝对外交流频繁
C.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唐朝经济繁荣景象
7.(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下列工具与此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8.(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读下图,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唐朝
A.解放人力耕作效率提高 B.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C.大量引进国外生产技术 D.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9.(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中评价说:“张氏此举,不止仅为谋交通之便,而对于广东通商的繁荣,以及全国各地物资交流的重要性,尤其不可忽视。”这条由张九龄开凿的路指的是
A.茶马古道 B.大庾岭新路 C.云台古道 D.阴平古道
10.(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发明和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唐朝的筒车用途是
A.耕作 B.冶铁 C.灌溉 D.运输
11.(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介绍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和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十四五期间即将开展的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的情况。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12.(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照片。该文物是唐朝铜官窑生产物品的代表作。这一文物及其配诗,能说明
A.铜官窑在唐朝创立的 B.诗歌在唐朝比较盛行
C.青釉褐彩受人们追捧 D.它是最有名陶瓷器皿
13.(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
A.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14.(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其中,反映当时耕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15.(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唐朝以造型精美和色彩靓丽文明,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16.(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以下台词与唐朝社会生活不相符的是
A.农民:我用曲辕犁等工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B.商人:我在长安城的坊里出售瓷器,利润非常高
C.手工业者:我制作的精美丝绸,远销阿拉伯国家
D.皇帝: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17.(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唐朝前期,下列生产工具有助于提高耕作效率的是
A. B.
C. D.
18.(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据记载,唐代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等以竹筒,旋转时低则音水,高则泄水”。据此推断筒车主要用于( )
A.高处灌溉 B.矿并排水 C.抽取地下水 D.水力鼓风冶炼
19.(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晚唐《耒耜经》记载,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翻覆土块, 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该工具是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20.(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题29图中①对应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1.(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下面所示是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叙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故事版本 故事叙述
《文成公主入藏记》 求婚使者运用卓越智慧向唐王请婚胜利
《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 求婚使者如何取得请婚的胜利
《文成公主》 请婚胜利和文成公主所带的嫁妆
《松赞干布求婚》 使者运用卓越的智慧争取请婚胜利
A.吐蕃主动地与唐朝联姻 B.吐蕃求婚使者遭到拒绝
C.文成公主入藏道路多元 D.松赞干布曾臣服于唐朝
22.(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奶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相传唐太宗时期,某位公主嫁到吐蕃(今西藏)以后,喝不惯当地牛奶,便在牛奶中加入煮好的茶再饮用,奶茶也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下列史实可以与这段传说相印证的是
A.金城公主入藏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宣政院 D.驻藏大臣的设立
23.(2021·广东江城·七年级期末)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这反映出
A.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西藏从此正式成为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域
C.藏族社会风俗与汉族已无区别 D.唐初吐蕃的实力强于中央王朝
24.(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步辇图》(下图)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太宗会见吐番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安西都护府设立
C.金城公主入藏 D.北庭都护府设立
25.(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下列四幅历史地图中,与“民族交往”主题相符合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玄奘西行线路示意图 B.图2鉴真东渡示意图
C.图3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线路示意图 D.图4唐朝海上交通示意图
26.(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A.丰富了当地的物种 B.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C.改变了西藏社会制度 D.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
27.(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的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材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A.使西藏地区摆脱了贫困 B.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C.使农业在西藏地区兴起 D.推动了西藏文化的繁荣
28.(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9.(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①阅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②看到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在长安抄录李白的诗 ④欣赏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唐代,边将中胡人后裔者比比皆是,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胡人;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这些现象可以佐证唐代( )
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B.中央政权潜伏着危机
C.唐朝的统治政治清明 D.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
31.(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32.(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唐代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胡风盛行”。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A.奢侈浪费 B.单一保守 C.包容开放 D.野蛮彪悍
33.(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唐代广泛流行“胡装”、“胡食”、“胡乐”,统治者还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这表明唐朝
A.民族政策开明 B.中央集权强化
C.社会风气保守 D.文学艺术发达
34.(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35.(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A.封闭、保守 B.民族交融、中西贯通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36.(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该论述旨在强调唐诗
A.作者地位低下 B.创作氛围宽松 C.反映市民文化 D.批判封建礼教
37.(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唐诗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的山河感受不同
38.(2021·广东光明·七年级期末)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淳朴厚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 B.所接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的发展状况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39.(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享有“诗仙”美誉的唐朝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辛弃疾 D.苏轼
40.(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41.(2021·广东阳东·七年级期末)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三吏”、“三别”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陆游
42.(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反映了“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3.(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其诗歌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二、综合题
44.(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探究盛唐气象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 从“贞观之治”至u“开元盛世”的措施(部分)
皇帝 政治 经济 文教
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玄宗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材料三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画面中心情节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上会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1)根据材料一说出唐太宗的这些言论体现出的统治思想。
(2)比较与概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材料二,概括这些措施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以“和同为一家”为主题,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进行叙述。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45.(2021·广东江城·七年级期末)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1)材料一中“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材料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蓦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材料三: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4)据材料四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哪则材料更可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史料以探求历史的真实?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7万件中国瓷器”“在印尼海域发现……唐代沉船”说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材料“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青瓷、白瓷都较为典型;材料“部分瓷器……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说明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②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本题选C。
2.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合题意;北宋时期景德镇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3.D
【详解】
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外国人和各族人民都可以在长安城内经商。唐朝农具有了很大的创新,唐朝农民制成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①②④项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农民不能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
4.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先进,国力强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排除A项;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推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故选B。
5.C
【分析】
【详解】
唐朝的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制造了用于灌溉的筒车。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一种选官制度,雕版印刷术是隋朝发明的,行省制度是元朝创立的,排除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6.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体现的是唐朝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窑开窑“体现的是唐朝手工业发展;“长安西市””大食商人、东瀛学生和大月氏的金银匠人来来往往“体现的是唐朝商业繁荣及对外交流的频繁,因此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充分体现了唐朝经济繁荣景象,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全面,排除。故选D。
7.B
【详解】
材料“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说明的耕地工具。B是耕地工具曲辕犁。曲辕犁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故B符合题意;A是播种工具“耧车,C是灌溉工具筒车,D是插秧用工具秧马,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8.D
【详解】
曲辕犁是耕种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它们都唐朝时期出现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新式工具,由此可知图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D项正确;这些工具并没有解放人力,排除A项;这些工具和农业有关,和手工业无关,而且不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张氏(张九龄)”“岭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有利于东南交通,广东地区商贸的发展,加强了岭南地区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B正确;茶马古道存在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A排除;云台古道修建于公元908年的宋代,是当时山西通往汴梁都城最近的一条大道。C排除;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记录,入蜀三道除峡江道之外,则有金牛道和阴平道其中,阴平道是“用兵者不可不识”的天险。这条古道因道中重要枢纽文县古称阴平而得名。D排除;故选B。
10.C
【详解】
唐朝的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转轮,使装在转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故选C,ABD排除。
11.D
【详解】
唐代开放包容,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材料反映大食、波斯金币、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中外经贸交流频繁,故D项正确;墓葬出土货币,不能说明喜欢收集货币,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货币,没有涉及几天随葬文物,无法得出随葬文物品种多样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的铸币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是一件唐朝的诗酒壶,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其中“春人饮春酒”,正与壶的用途呼应,无形中起到了激发酒兴的效果。由此可知,题干文物及其配诗,能说明诗歌在唐朝比较盛行,B项正确;题干文物及其配诗说明诗歌在唐朝比较盛行,无法说明铜官窑建立的时间、青釉褐彩受人们追捧以及它是最有名陶瓷器皿,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题干反映盛唐时期都城长安粮食需求量很大,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盛唐时期,都城长安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故选B;唐朝时期实行开放政策,都从长安成为了国际性的大都市,但题干并未体现,排除A;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排除C;宋朝时坊市制度开始瓦解,排除D。
14.B
【详解】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故反映当时耕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故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A项;筒车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C正确;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排除A;唐朝刑窑的白瓷类雪似银,排除B;题干描述的不是青花瓷,排除D。故选C。
16.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城市内坊市有严格的界限,坊是住宅区而非商业区,因此商人不可能在长安城的坊里出售瓷器,B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农业方面使用曲辕犁等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因此大量丝绸等产品远销阿拉伯国家,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三分相权,从而有利于皇权集中,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B是唐朝出现的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便于耕作,大大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故B符合题意;A是西汉出现的播种工具楼车,故A不合题意;C是唐朝出现的筒车,是新式灌溉工具,故C不合题意;D工具对提高耕作效率没有多大关系,故排除D项。
18.A
【详解】
根据材料“低则音水,高则泄水”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筒车的主要作用是农业灌溉,将低处的水运输到高处进行农田灌溉,故选择A;古代矿井排水是采用设置系统的排水系统的方式进行排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抽取地下水的不是筒车的功能,故排除C;中国古代水力鼓风冶炼装置是东汉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1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最大的特征是可以调节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因此B正确;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AC排除;秧马是古代农民拔秧时所坐的器具,D排除。故选B。
20.A
【详解】
依据时间轴表①对应的时间是581年到907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①是隋唐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正确;分裂中孕育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B排除;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统一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C排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D排除;故选A。
21.A
【详解】
根据材料中“求婚使者”“请婚的胜利”等信息可知吐蕃主动地与唐朝联姻,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吐蕃求婚使者遭到拒绝,故B错误;材料没有关于文成公主入藏道路多元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强调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主动求婚于唐朝,这不等于松赞干布曾臣服于唐朝,故D错误。综上故选A。
22.B
【详解】
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故B符合题意;金城公主入藏与唐太宗不符,排除A;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C;驻藏大臣的设立是在清朝,排除D。故选B。
2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A正确;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在元朝,排除B;题干反映不出CD的内容,排除。故选A。
2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故A项正确;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与题干“《步辇图》(吐蕃)”不符,排除BD项;8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与题干“唐太宗”不符,排除C项。
25.C
【详解】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入藏和亲后,文成公主襄助松赞进行改革和发展社会文化生产,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属于民族交流,C项正确;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项;鉴真东渡向日本传播中国先进的文化,属于中外交流,排除B项;唐朝海上交通示意图表现了海外贸易繁荣,属于对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
根据材料“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把中原文化带到吐蕃,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B符合题意;丰富了当地的物种与“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不符,A排除;文成公主入藏没有改变了西藏社会制度,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D排除。故选择B。
27.B
【详解】
据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的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藏地区摆脱了贫困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使农业在西藏地区兴起”中的农业说法片面,故排除C项;“推动了西藏文化的繁荣”中的文化,材料没体现,故排除D项。
28.D
【详解】
闫立本所画的《步辇图》表现的是吐蕃使者来唐朝面见唐太宗求娶文成公主的故事,反映了唐朝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D;《步辇图》反映的是外来使者求见唐朝皇帝,并未体现唐太宗派使者出使少数民族,故排除A;采用册封方式并不能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使少数民族臣服凭借的是科技的领先、人民的团结、国家的强大,排除B;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但《步辇图》中并未体现,排除C。
29.D
【详解】
①阅读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在南宋时期所作,排除;②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符合题意;③李白是唐朝的诗人,符合题意; ④吴道子是唐朝的画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30.D
【分析】
【详解】
从材料可知,唐代中央政府不仅重用少数民族将领,对外国有用人才也能给予重用,这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包容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故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D。
31.A
【详解】
依据题干“7世纪的中国”可知,这时正是唐朝统治时期,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交融。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
【点睛】
此题应识记唐朝社会气象的相关基础知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影响。
3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题干表述涉及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及妇女地位提高,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多元开放,所以C项符合题意;奢侈浪费、单一保守、野蛮彪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ABD项排除。故选择C。
33.A
【详解】
“胡装”、“胡食”、“胡乐”表明唐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统治者还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也表明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示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A正确;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信息,B排除;唐朝时期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等,社会风气比较开放,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而非文学艺术发达,D排除。故选A。
34.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所以B符合题意;洛阳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城市,但不是“国际性大都市”,所以A不符合题意;扬州和成都属于唐朝时期比较富庶的商业城市,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但是扬州和成都都不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所以CD不符合题意。
35.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都城长安,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民族交融、中西贯通。选项B符合题意;封闭、保守,与唐朝史实不符,A排除;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完全模仿周边国家,不符合唐朝史实,CD排除。故选B。
36.B
【详解】
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在于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避讳的比较少,故选B项;材料中未体现作者地位低下,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市民文化,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批判封建礼教,故排除D项。
37.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诗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李白生活中盛唐时期,山河无恙,气象万千,李白的诗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山河破碎,民生疾苦,杜甫的诗忧国忧民,A项正确;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所受的教育无关,排除B项;仕途不同不是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对祖国的山河感受不同”无法反映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故选A项。
38.A
【详解】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纯朴厚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不是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择A。
39.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意境绝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选项A符合题意;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排除B;辛弃疾和苏轼是宋代的词人,排除CD。故选A。
4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
4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三吏”、“三别”的诗人是杜甫,B项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白居易的作品浅显易懂,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陆游是南宋诗人,排除D项。故选B项。
4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被称为“诗圣”,因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故A项正确;“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送友人》,排除B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夏日绝句》,排除C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排除D项,综上选择A项。
43.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B符合题意;李白的是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享有“诗仙”的美誉,A排除;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C排除;王维 与“三吏”“三别”无关,D排除;故选B。
44.(1)重视百姓。
(2)重视用人,吏治清明;调整经济政策,发展经济;重视文教事业。
(3)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政治清明,民族关系和睦。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归纳出重视百姓。
(2)根据材料二“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可归纳出重视用人,吏治清明;根据“减轻人民劳役负担”“改革税制”可归纳出调整经济政策,发展经济;根据“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可归纳出重视文教事业。
(3)据题干材料中《步辇图》,结合所学可知描画的吐蕃的使者到唐朝求亲的场景。根据课本所学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是政治清明,民族关系和睦。
45.(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者:司马迁。历史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目的:寻访金人的名号。历史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思想:儒家思想。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材料一更可信。尽量使用第一手史料;孤证不立,多种材料结合,确定材料的准确性等。
【详解】
(1)材料一中“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访金人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儒家思想,《论语》 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论,是孔子的弟子整理成书的。刘贺喜好儒家思想可能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教育,把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材料“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的《史记》记录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事件,更接近历史史实,属于第一手资料;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属于后人记载,属于第二手资料,因此,材料一更可信;我们对待不同的史料以探求历史的真实时,应该注意尽量使用第一手史料;孤证不立,多种材料结合,确定材料的准确性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