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21: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现象的发生朝代及背后的原因是
A.汉朝“推恩令”
B.唐朝安史之乱
C.宋朝重文轻武
D.明朝废丞相
3.(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下列史料记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B.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
C.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4.(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曾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时提及到:“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 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他评价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 B.宋太祖赵匡胤 C.明成祖朱棣 D.宋太宗赵光义
5.(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道签书施行”。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目的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 C.削弱宰相的职权 D.防止武将专权
6.(2021·广东怀集·七年级期末)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材料说明北宋
A.加强地方管理 B.重用文人为官 C.削弱丞相权力 D.忽视军队建设
7.(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统治者重武轻文
8.(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在《栾城三集》中,苏辙评述王安石“为了满足贫民的要求,特意损害富人的利益,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等到他掌握了权力,专门就干这事”。据此,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B.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
9.(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
A.维护了地主阶级权益 B.为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
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0.(2021·广东江城·七年级期末)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宋朝重武轻文
11.(2021·广东清新·七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北宋政府文武并用 D.宋朝商品经济繁荣
12.(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由此可知,保甲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促进农业发展
C.增加政府收入 D.增强军事力量
13.(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宋高祖
D.宋太祖
14.(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深知武将专权弊端的宋太祖,一方面通过巩固文官体制强化文官对军权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这个“巧妙的方式”是
A.设立枢密院控制军队调动 B.陈桥驿兵变
C.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D.杯酒释兵权
15.(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由于打了败仗,宋神宗想要处死一个后勤文官,但遭到当时宰相的拒绝,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这反映当时宋朝
A.武将受到多方牵制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读书风气非常浓厚 D.士人受到普遍尊重
16.(2021·广东大埔·七年级期末)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 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17.(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宋朝为解决第一种关系采取了以下哪种方式( )
A.废除丞相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设副宰相若干人 D.设置通判
18.(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据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财赋 B.分割相权 C.控制地方 D.抑制武将
19.(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以下是北宋部分官职任职人员出身统计表,从中可以推断宋代
类别 宰相 枢密使 枢密副使
文官出身人数 71 63 123
武将出身人数 3 22 20
总数 74 85 143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重视武将作用发挥
C.实施八股取士制度 D.文臣作战能力很强
20.(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21.(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采取的措施是
A.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B.任用范仲淹主持改革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2.(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宋神宗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3.(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有史学家认为,“防弊之政”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分化事权 B.设立内阁 C.尚武轻文 D.重文轻武
24.(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宋朝时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科举制发展 B.重文轻武统治特点 C.强化中央集权 D.屡遭外族入侵
25.(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
A.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26.(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宋代的节度使一般徒具官名,不到驻地赴任,替留在式师,“哪常以居之”。宋朝政府如此安排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分割宰相事权 B.节约财政开支
C.强化中央集权 D.积极谋划北伐
27.(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推进变法。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富国强兵,摆脱统治危机
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
28.(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宋朝有“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的说法,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藩镇割据态势严重 B.宋朝武将地位很高
C.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 D.宋朝军队害怕战争
29.(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宋代在地方设知州为长官,又设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知州必须和通判共同签署。通判常与知州争权,以致“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宋代设计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促进经济发展
30.(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北宋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5人,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C.科技与文化的繁荣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1.(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下图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这与谁有关(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唐玄宗 D.宋太宗
32.(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 1:929。唐宋官民比例变化的原因是宋代
A.中央掌控了地方税收 B.增设官员以分化处理事情的权利
C.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 D.推崇武将而忽视文臣
33.(2021·广东阳东·七年级期末)宋朝时,社会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可见对军人的轻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杯酒释兵权
C.削弱相权的政策 D.科举制度的实行
34.(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这是士阶层在中国史上最能自由发挥其文化和政治功能的时代,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这”是指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5.(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有同学在整理隋唐宋元历史人物时,搜集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故事,与这些故事相关的人物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宋太祖 D.忽必烈
36.(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古代对皇帝的称谓有数十种之多,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皇帝的称谓也经常有变动,有的称谥号,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下列与“宋太祖”称谓相似的是
A.汉文帝 B.北魏孝文帝 C.唐玄宗 D.乾隆帝
37.(2021·广东广宁·七年级期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人是
A.李世民 B.忽必烈 C.赵匡胤 D.朱元璋
38.(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反映出宋代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重农抑商 C.重武轻文 D.重商抑农
39.(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吸取哪个朝代的历史教训?(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秦朝
二、综合题
40.(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与表中诗歌
A《汴河怀古》 B《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唐)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 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图表,请说出A、B诗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请说出该则材料评价肯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材料二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依据材料二,说出唐朝完善沿袭隋代开创的“选拔人才”与“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两种制度分别是指什么?并说出这两种制度的建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结合材料三,说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
(4)结合以上问题回答,请说出改革和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由“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得知这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2.C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文臣称我不会领兵打仗,武将称我们是个摆设”和所学可知:宋代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即重文轻武,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C符合题意。汉朝“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唐朝安史之乱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叛乱;明朝废丞相是为了加强君权、消除相圈,三者与抑制武将无关,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宋代鉴于五代交替频繁,重文轻武。
3.C
【详解】
据材料“加强中央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结果是地方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C正确;A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A与题意无关;B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B与材料无关;D是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D与材料无关,
4.B
【详解】
根据材料“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可知,这是评价的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道签书施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一职,始于宋,止于清,是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在宋时,他是以中央派员的身份,下到地方,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存在,负有地方的行政及监察职权,用以与地方行政长官知州形成制衡,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宋朝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B项;宋朝设置若干副宰相,设立多重机构,从而削弱宰相的职权”,排除C项;采用重文轻武政策防止武将专权,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可知,大臣、近侍之臣、转运使、知州等官职都是任用文士,武臣少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北宋政治突出的特征是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人为官。选项B符合题意;北宋加强地方管理是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削弱丞相权力、忽视军队建设,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D排除。故选B。
7.B
【分析】
【详解】
材料“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这体现了唐朝时期尚武的精神;而据材料宋朝“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宋代崇尚读书,结合所学可知,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注重文教事业,在全国范围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诗歌文学的凋零,且宋代文学“词”达到兴盛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而是对求取功名的看法转变,排除C项;D项违背史实。故选B项。
【点睛】
8.D
【详解】
根据材料“为了满足贫民的要求,特意损害富人的利益,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等到他掌握了权力,专门就干这事”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特意损害富人的利益”即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军事力量,排除A项;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与材料中“为了满足贫民的要求”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国家赋税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依据材料“下令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可知,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均衡赋税并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故C项正确。维护地主权益不是题干举措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依据土地好坏征税,并未开辟新财源,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重新分配土地,并未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故D项错误。
10.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 窗前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读书,宋以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诗歌文学逐渐凋零,A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C排除;宋朝没有重武轻文,D排除。故选择B。
11.B
【详解】
依据“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可见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文士的名额明显超过武举,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也比武臣短,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高文官的地位而抑制武将,B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反映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而是反映对文臣和武将的区别对待,A排除;题干不是体现文武并用,而是反映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将,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北宋政治状况,而非商品经济繁荣,D排除。故选B。
12.D
【分析】
【详解】
由材料“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可知,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保甲法。保甲法有利于增强军队力量,加强对百姓的管理。故D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13.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 ,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进入五代时期。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建立了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时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宋太祖还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杰出解除了大将的兵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是解题的关键,可知反映的是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据所学北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杯酒释兵权。
14.D
【详解】
依据题干“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结合课本所学,宋太祖统治时期,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在饮酒吃饭间,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正确;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A排除;陈桥驿兵变后,赵匡胤登上皇位,建立北宋,B排除;“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是宋太祖控制了军权之后的表现,C排除;故选D。
15.D
【详解】
据材料“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文官受重视并被尊重,故出现了材料中“由于打了败仗,宋神宗想要处死一个后勤文官,但遭到当时宰相的拒绝”的现象,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待“文官”的问题,未涉及“武将”的内容,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行政效率”的内容,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待“文官”的问题,未涉及“读书风气”的情景,C排除。
1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描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B符合题意;“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述的是唐太宗,A不符合题意;“向文治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描述的是唐玄宗,C不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述的是武则天,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置了多名宰相,又设置了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用分权的办法解决集权问题,C项正确;明初废除丞相制度,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是宋朝为解决第二种关系即“军事权力的掌控”采取的措施,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设置通判是为了监督地方官知州,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中守臣指的是知州,由“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以看出,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的权力。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 一职,故C项正确;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与题干“通判”不符,排除A项;宋太祖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与题干“通判(地方)”不符,排除B项;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文臣)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
依据题干统计表,可知北宋部分官职“宰相”“枢密使”“枢密副使”的任职人员出身中,文官出身人数显然占据大部分,武将出身人数只占极少的比例,由此可见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将,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而非重视武将作用发挥,B排除;明朝开始实施八股取士制度,C排除;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并非文臣作战能力很强,而是出于防范武将拥兵自重的目的,D排除。故选A。
20.C
【详解】
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通过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的实行,就像手臂和手指一样灵活处理事情,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宋代始终未完成统一,排除A项;秦朝时期郡县制开始实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郡守县令的任免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知,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故D符合题意;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排除A;范仲淹主持改革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排除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故选D。
22.D
【分析】
【详解】
据材料“……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桥兵变中的宋太祖赵匡胤,D项正确;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排除A项;隋炀帝是隋朝时期的,与陈桥兵变无关,排除B项;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3.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D正确;分化事权,是为了削弱相权,故A错误;设立内阁与尚武轻文都与题意不符,故B、C错误;综上答案D。
24.B
【详解】
根据“做人莫做军”可知,宋朝时期武人地位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防止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武人地位较低。B项正确;科举制的发展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又一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强化中央集权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遭遇外族入侵与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直接目的在于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B项正确;保甲法与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解除外部威胁、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都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6.C
【详解】
宋代的节度使一般徒具官名,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A;宋代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费,增加了财政开支,排除B;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7.B
【详解】
依据题干“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表达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结合课本所学,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B正确;宋太祖时期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王安石变法无关。A排除;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C排除;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和后来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D排除;故选B。
28.C
【详解】
根据题干“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为防止汤米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C正确;随着宋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宋朝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较低,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宋朝军队害怕战争,排除D。故选C。
29.A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在地方上设置品级较低的通判,以分州权,“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知州必须和通判共同签署。也就是通过通判限制地方权力,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通判的设立分化了地方权力,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由此可知B项错误;C项不是设计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C;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
30.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北宋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5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发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严禁武人干政。选项A符合题意;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实在隋朝时期,排除B;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在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在材料内容中未能体现,排除D。故选A。
3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指的是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B正确;唐太宗是李世民,唐玄宗是李隆基,宋太宗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故ACD错误。
32.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官员的比例大为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采取增设官员以分化处理事情的权利的做法,导致官员数量激增,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掌控了地方税收”、“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的信息,选项AC排除;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33.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因此造成社会对军人的轻蔑,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项符合题意;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削弱相权与抑制武将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隋唐时期就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进步,D排除。故选择A。
3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因此这一时期士大夫的地位较高,C正确;秦朝和明朝是专制程度较高的朝代,士人不可能自由发展,AD排除;唐朝较为尚武,B排除。故选C。
35.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任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3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庙号是封建皇帝去世后在太庙里的名号,主要标志就是“祖”和“宗”两个字。谥号是一种评价生前功绩的名号,一般为“文”“武”“哀”等等。年号纪念帝王年份的名号。所以可知“宋太祖”和“唐玄宗”都是庙号。故选项C符合题意;汉文帝是一种谥号,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属于谥号,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乾隆帝属于年号,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宋朝的人是赵匡胤,选项C正确;唐太宗李世民对结束隋末乱世作出了贡献、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国家统一、朱元璋结束了元末乱世,建立明朝,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38.A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宋朝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及第者,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故选A,排除C;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非重商抑农,排除D。
【点睛】
39.C
【分析】
【详解】
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40.(1)对象: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
材料A材料或皮日休的诗歌《汴河怀古》;依据: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或大运河的开通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制。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或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原因: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4)意义:改革和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分析】
【详解】
(1)对象: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结合所学可知评价的对象为隋朝大运河。根据材料A和B结合所学可知A对大运河持肯定态度;依据:A诗的意思是大运河开通后,对南北交通有很大益处,如果没有隋炀帝造船游江的奢侈的话,隋炀帝可以和大禹相比。因此可以得出肯定评价的主要依据为大运河的开通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制度:根据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结合所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意义:根据材料二“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结合所学可从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或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回答其历史意义。
(3)原因:根据材料三“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从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来回答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措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回答解决措施。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和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等方面来回答改革和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