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元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A.县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3.(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它的主要使命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渐转移到对地区的控奴、治理方面,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县 B.郡 C.侯国 D.行省
4.(2021·广东·深圳市枫叶学校七年级期末)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5.(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这段内容反映了行省的设置( )
A.推动了教育的公平发展 B.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6.(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7.(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此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C.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D.便利地方之间联系
8.(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元朝在江西、湖广等地建立行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立“蛮夷官”,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官员。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这反映元朝地方治理的特点是
A.推行民族平等 B.实行地方自治 C.管理因地制宜 D.官员定期轮换
9.(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少财政开支
11.(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历史歌谣传唱历史事件。下列歌谣谣传唱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
③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 ④仿效汉制治天下,行省制度传后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12.(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制中丞相的设置 B.秦朝郡县制的设置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由来
13.(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下列示意图中,反映元朝做法的是
A. B.
C. D.
14.(2021·广东光明·七年级期末)“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了相当大的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2021·广东清新·七年级期末)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6.(2021·广东龙岗·七年级期末)合理的推论源于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中推论合理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开元二十三年(736)杜甫“举进士不第”,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进士 唐朝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
B 元朝设置行省时打破“山川便利"惯例, 行省之间呈“犬牙交错"分布态势 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明代持续修建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 峪关,全长6000多公里 明朝时期没有来自海上的 威胁
D 康熙年间设台湾府,辖台湾、驻罗、凤山 三县 清朝时期台湾首次纳入中 国版图
A.A B.B C.C D.D
17.(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忽必烈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此举
A.有利于元朝完成统一大业 B.促进蒙古草原各部的统一
C.促使蒙古族放弃游牧生活 D.推动各族经济发展与交融
18.(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末)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如图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9.(2021·广东封开·七年级期末)邓小平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A.清朝时设驻藏大臣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时设宣政院 D.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20.(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有人说,新成立的北京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腹地。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 )
A.山东 山西 河北 B.山东 山西 河南
C.山东 山西 陕西 D.山东 山西 北京
21.(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北大教授张帆认为:“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在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上,少数民族王朝有它自身的优势,更加能够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以下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是( )
A.设立西域都护 B.设置节度使 C.中央设宣政院 D.设立“三司”
22.(2021·广东花都·七年级期末)《元史》中记载,“至元初,立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的职责是“掌浮图事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材料中“总制院”管辖的区域大致位于下图( )
A.① B.② C.③ D.④
23.(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末)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早在元朝时期中央就设置过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该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24.(2021·广东高明·七年级期末)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主要负责巡逻和缉查罪犯,并兼办盐课。澎湖巡检司的出现,说明
A.西藏地区正式列入元朝的版图 B.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C.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D.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5.(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图为元宣政院印。该史料有助于研究元朝( )
A.对外交流 B.边疆管辖 C.行省制度 D.都市生活
26.(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忽必烈将阿尔泰山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北的牧业区、农业区首次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后,因地制宜,设置适当的行政机构,就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这种“适当的行政机构”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分歧
27.(2021·广东龙华·七年级期末)图表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为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某同学用图表进行整理知识整理。②处应该填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②
A.宣政院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市舶司
28.(2021·广东福田·七年级期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然一百年不到,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一点也不逊于其他朝代。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四等人制,阻断各族交融 B.创设郡县,影响地方管理
C.结束分裂,首次统一全国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边疆
29.(2021·广东惠城·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更好地管理西藏,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的是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30.(2021·广东连南·七年级期末)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A.秦朝的典客制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
31.(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元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 B.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D.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西域
32.(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这一史实的是
A.行中书省印 B.中书省印 C.宣政院印 D.唐蕃会盟碑
33.(2021·广东新丰·七年级期末)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 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不属于其进步性 表现的一项是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奠定了国家发展基础
C.制定了行省制度 D.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
34.(2021·广东香洲·七年级期末)《元可刺马丁塞志铭》介绍了元朝一名地方官可刺马丁的出身:“公世居大都。公之父讳雅哈赛思,系波斯人也……公之母苏图氏,乃蒙古人也。”据此推断,可刺马丁是( )
A.波斯人 B.汉族人 C.回族人 D.蒙古人
35.(2021·广东大埔·七年级期末)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A.蒙古族 B.回族 C.鲜卑族 D.藏族
二、综合题
36.(2021·广东·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材料二: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
——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
材料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世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是在哪一年“建元”的?
(2)这则材料主要介绍了元朝哪一制度的实行?当时在全国设置了多少个行中书省?请举出两个行中书省的名称。
(3)材料二中提到了“西藏”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的?
(4)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37.(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由各民族儿女共同缔造。自古以来中央就重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与管辖,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二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一中的封建王朝哪个举措加强了与图中边疆少数民族关系?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图二中辽宋之间保持很长时间和平局面,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当时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元朝的哪些措施说明了这一趋势。
(4)结合本题所学,你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38.(2021·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列举两例唐太宗在位时民族关系融洽的史实。
(2)请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从营造和谐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除战争外,唐宋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3)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请你根据材料三表中的史实推理出结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涉及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涉及到了行省制,题目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本题选D。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都维护了统治的稳固,其中的秦朝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最大,至今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还在沿用县制和省制,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要好好的识记和理解。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D符合题意;县制开始于商鞅变法,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制度,B不符合题意;“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制度,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D
【详解】
依据题干“世祖”“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D正确;县、郡是秦和西汉实行地方行政机构,AB排除;西周时期在地方建立诸侯国,C排除;故选D。
4.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时期,为加强对广阔疆域的管辖,元政府实现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一直沿用至今,A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诞生,B排除;秦朝时期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排除;明朝时期设立厂卫制度,D排除。故选择A。
5.D
【详解】
根据题干“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这段内容反映了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教育和皇权问题,排除AB项;北宋结束了自唐代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南北主要地区的统一,与题干“元朝”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延续,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力,故A正确;元朝已经成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故B错误;行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故C错误;中央和地方一直有矛盾,行省制没能解决矛盾,故D错误。
7.B
【详解】
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行省改变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来划分行省,目的是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按照材料做法不利行政管理,也不是平衡区域发展,排除AC项;行省制的划分不利于地方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行省”、“蛮夷官”、“宜政院”,以适应当地的统治,故选C项;推行民族平等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故排除A项;实行地方自治只能概括材料一部分。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官员定期轮换,故排除D项。
9.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元朝创立行省制度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C
【分析】
【详解】
根据“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元朝这一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元朝这一做法也无法体现能够减少财政开支,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属于中央集权问题,不属于强化皇权问题,排除B。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出现在秦朝;“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出现在隋唐;“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出现在西汉;“仿效汉制治天下,行省制度传后世”出现在元朝,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其它选项都没有按着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但是“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宰相府派出的管理地方的机构,实权掌握在中央手中,这反映了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选项C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中丞相的设置”“秦朝郡县制的设置”均不符合题意,选项AB排除;秦朝已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选项D排除。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A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故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B相权一分为三,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D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设有督察院,是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皇权问题,A排除;行省设立是削弱了地方权力,B排除; C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河南江北行省”,可知与行省制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选项D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A排除;汉朝主要沿袭秦朝的制度,B排除;唐朝是三省六部制,C排除。故选D。
16.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元朝设置行省打破“山川便利”的惯例,形成“犬牙交错”的分布态势,这造成了地方无险可守,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据险而守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并非唐朝,而是隋朝,A排除;明朝也面临来自海上的威胁,如来自日本的倭寇骚扰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倭患,C排除;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D排除。故选B。
17.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得到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和支持,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A正确;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促使蒙古族放弃游牧生活,故C错误;材料重在“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推动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不是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综上答案A。
18.A
【分析】
【详解】
元朝时期在中央大都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所以上述图中A区域为宣政院辖地,故选A。
【点睛】
关于古代西藏地区的史实,学生还要知道,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两族密切交往的基础;清朝时期,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一起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皇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1950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等。
19.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A项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指唐朝时期与藏族的友好往来,B项不符合题意;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与西藏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A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地区,称作“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C
【详解】
根据“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C符合题意;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A排除;设置节度使是在唐朝时期,B排除;明朝设立“三司”,D排除。故选择C。
22.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西藏位于②的位置,故B符合题意;①属于新疆,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设立行省,后并入伊利汗国。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故A不符合题意;③属于东北地区,与西藏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④位于台湾地区,而非西藏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因此,该机构是宣政院,故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与题干“西藏”不符,排除A项;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与题干“元朝”不符,排除C项;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与题干“西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当时称为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B项正确;元朝时期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列入元朝的版图,排除A项;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与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无关,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
根据元宣政院印结合所学可知西藏自古以来是中不可分割裂的一部分,元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形式行政权,体现了元朝对边疆管辖,B项正确;宣政院不负责对外交流,排除A项;行省是在西藏、畏兀儿之外设立,排除C项;宣政院设置不是负责都市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
忽必烈将阿尔泰山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北的牧业区、农业区首次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后,因地制宜,设置适当的行政机构,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正确,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元朝政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也不是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分歧,BD排除。故选A。
27.C
【详解】
根据所学,元代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台湾府设置于清代,市舶司是宋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故D项正确;总的来说,在大一统局面下的“四等人制”为各民族的相互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不仅在初期对于维护元朝的统一及强大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故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秦朝创设郡县,首次统一全国,与题干“元朝”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29.B
【分析】
【详解】
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故选B;西域都护是西汉设立,管辖新疆地区,A错误;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管辖西藏的军政长官,C错误;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管辖新疆的长官,D错误。故选B。
30.C
【详解】
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管辖吐蕃,故选C;秦朝时期,吐蕃并没有完全归属中央政权,排除A;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军事的主要机构,排除B;清朝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
31.A
【详解】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宗教事务并管辖西藏地区,从而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A正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地,加强对东南地区管理,B排除;元朝在地方上设立十大行省,并不仅仅是针对西南地区,C排除;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西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D排除。故选A。
3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设置宣政院。故C正确;行中书省对地方的管辖,不能体现对西藏的管辖,故排除A项;元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管辖今天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全部以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地区,故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体现了唐蕃的友好往来,不能证明对西藏实行有效管辖,故排除D项。故选C。
3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不属于历史的进步性,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元朝统治时期对历史的正面影响,属于进步性,故A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34.C
【详解】
根据材料“公之父讳雅哈赛思,系波斯人也……公之母苏图氏,乃蒙古人也”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即回族,C项正确;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而波斯人同汉、蒙等民族长期相处而形成了回族,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回族,而不是波斯人,A项错误;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而材料所述元朝逐渐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B项错误;蒙古族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材料体现的是回族,而不是蒙古族,D项错误。
3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B项,排除ACD项。
36.(1)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
(2)行省制度。10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任选两例即可)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税赋,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4)影响: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事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或:唐朝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
(2)根据“行中书省”得出行省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立10个行省,举例:可列举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任意二个即可。
(3)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税赋,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4)影响:根据“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得出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事例:根据所学,可列举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点睛】
37.(1)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澶渊之盟。
(2)图一第二种,图二第一种
(3)民族交融团结,国家统一;回族的形成,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或设置宣政院。
(4)发展生产力,国力强大是民族团结的保障国家统一的保障。和谐文明的民族政策有利推动民族关系的融洽发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等。
【详解】
(1)根据图一可以看出两个政权分别是唐和吐蕃,唐朝通过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与吐蕃的关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2)唐与吐蕃之间是唐王朝非常强大,吐蕃对唐王朝具有仰慕之情,所以图一是第二种关系模式。宋辽之间,辽与宋朝势均力敌,所以图二是第一种关系模式。
(3)从唐到元,当时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民族交融团结,唐朝和元朝都是大一统的国家政权,所以主要趋势还有国家统一;元代回族的形成体现了民族交融,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设置宣政院体现了对边疆的管辖的加强,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多民族国家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带来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生产力,国力强大是民族团结的保障国家统一的保障。和谐文明的民族政策有利推动民族关系的融洽发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等。
38.(1)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平等政策);史实: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部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2)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不同点: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同少数民族和亲,宋朝则以议和方式来换取和平。
(3)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4)一方面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5)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可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平等政策)。唐太宗在位时民族关系融洽的史实有: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部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2)根据材料二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辽、北宋与西夏的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图2是元朝形势图反映了元朝的大一统。故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民族政权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同少数民族和亲;宋朝则以议和方式来换取和平。
(3)根据材料三表中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4)根据材料四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一方面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5)开放性设问,综合以上材料,围绕“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可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