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宋代,大都市景象繁华,市民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东京城内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商业场所,蹴鞠、相扑等运动也深受市民喜爱。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2.(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4.(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天工开物》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 D.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
5.(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A.
B.
C.
D.
6.(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王教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一专题时,收集了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籍,也出示了下面两幅图片。由此可知,其学习的专题是
A.宋词和元曲兴盛 B.宋元时期的史学和文学
C.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8.(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建立和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开放和革新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9.(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出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宋朝
A.社会稳定 B.对外交通便利 C.海外贸易发达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10.(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该绘画:( )
《货郎图》局部
A.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B.描写热闹的城市生活
C.反映发达的中外交通 D.反映兴盛的海外贸易
11.(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宋朝时,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挂彩灯、划旱船”是下列哪一节日习俗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2.(2021·安徽肥东·七年级期末)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3.(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民学习诗词的热潮。宋朝一位词人的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格调,确立了豪放派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他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白居易
14.(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当代中国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中国历代王朝中,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假如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他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B.人们传诵辛弃疾的新词
C.吃占城稻做出的米饭 D.瓦肆里人们在讨论王安石变法
15.(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的特点。下列体现豪放风格的宋代词人是
A.苏轼、关汉卿 B.李清照、辛弃疾 C.苏轼、辛弃疾 D.苏轼、李清照
16.(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与议论结。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位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关汉卿 D.辛弃疾
17.(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宋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史论不能反映宋元时期特征的是
A.宋朝初年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北宋政权的稳定
B.苏轼的词深刻反映了北宋灭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D.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18.(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人们常用“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的悲惨遭遇。成功塑造窦娥这一艺术形象的作者是
A.白居易 B.汤显祖 C.关汉卿 D.洪昇
19.(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下面图片中,能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是( )
A.B.C.D.
20.(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下列与关汉卿齐名的元代杂剧家中,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的是( )
A.马致远 B.王实甫 C.郑光祖 D.白朴
21.(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剧院正在上演一部古典名剧,舞台上“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请据此情节找出这部剧本的原著
A.《单刀会》 B.《周公摄政》 C.《西厢记》 D.《窦娥冤》
二、辨析题
22.(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唐朝时已出现,经过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23.(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朝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王实甫,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三、综合题
24.(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1)同学们搜集到以下资料,请完善下表,使节日名称、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相匹配。
(2)结合所学知识,B、D两段文字资料的体裁分别是什么
(3)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有关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生活的信息?
(4)通过以上活动与探究,请谈一谈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节日?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生活文化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策属于政治措施,与都市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对材料的表述,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大都市景象繁华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活动的场所,北宋时期随着商业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出现了瓦子等与经济文化生活有关的娱乐场所,,C项符合题意;科举、民族关系均不符合题意;瓦子出现的时期是北宋,而不是明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出现了瓦子,这是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是城市商业的繁荣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详解】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正确;《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科技著作,B排除;《牡丹亭》 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C排除;玉米原产自美洲,明朝时期传入中国,D排除。故选A。
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故C符合题意;东晋的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A不合题意;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故B不合题意;《耕织图》反映的是清代农业生产场景,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瓦子”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指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它们都出现于宋朝时期。所以题干中的“瓦子”“勾栏”介绍的是宋代的市民生活,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D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开封的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都市生活;《窦娥冤》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悲剧代表,《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体现了宋元文化。由此可知该小组学习的专题是,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故选D;A、B、C选项都具有片面性,排除。故选D。
8.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得到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故B正确;先秦时期早期国家建立和社会变革,隋唐时期是繁荣、开放和革新的时代,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的时代,故ACD错误。
9.D
【详解】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舍),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0.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货郎图》,描绘了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说明当时妇女儿童面对货郎挑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妇女儿童跑向村头挑选自己喜爱商品的欢乐情景,体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即显现出当时浓厚的生活情趣,故选A;材料中“村头”,可知B错误;材料中“村头”“货郎”不能反映中外交通和海外贸易,排除CD。
11.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耍狮子、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故B项正确;春节习俗主要有办年货、贴春联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端午节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等,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中秋节习俗是吃月饼等,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李清照的作品在北宋灭亡后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的生活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南宋的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他年轻是在北方参加抗金斗争,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河山分裂的悲痛。由此可知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两人都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二人作品中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苏轼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确定了豪放派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A项正确;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词人,排除B项;李清照是宋朝时期的婉约派词人,排除C项;白居易是唐朝时期的诗人,排除D项。故选A。
14.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假如穿越时空,来到北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因此他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人们传诵辛弃疾的新词”。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北宋时期的史实相关,但是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B。
15.C
【详解】
据所学可知,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其中豪放派词人有苏轼、辛弃疾,C正确;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A排除;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B、D排除。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名句,A符合题意;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B不符合题意;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人,C不符合题意;辛弃疾是南宋词人,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B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01年苏轼去世,而北宋1127年才灭亡,所以苏轼的诗不可能反映北宋灭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故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于防止唐末以来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弊端重演。有利于北宋政权的稳定,A表述正确,排除;关汉卿是元代最著名的杂剧家,C表述正确,排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表述正确,排除。故选B。
1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人们常用“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的悲惨遭遇,C符合题意;白居易是唐朝诗人,A排除;汤显祖著《牡丹亭》,B排除;洪昇与“窦娥”无关,D排除。故选择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元曲的相关知识。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含着杂剧、散曲和南戏,其中,元杂剧在南北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杂居陶俑形象地描绘了元代杂剧表演时的场景,D项正确;《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排除A项;《契丹人饮马图》反映的是辽国契丹人的生活场景,排除B项;蹴鞠铜镜反映的是宋代蹴鞠运动盛行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B。
21.D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代的关汉卿的一部悲剧,主人公窦娥遭受无赖陷害,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无处申冤,临死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故符合题干剧情的是《窦娥冤》,D正确;《单刀会》写三国时期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A排除;《周公摄政》写周武王弟周公旦辅佐武王的故事,B排除;《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的故事,C排除。故选D。
22. 正确 正确
【详解】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故判断为正确。均填:正确。
23. 错误 把“王实甫”改为“关汉卿”
【详解】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曲以通俗化、大众化的特征,开辟出中国文学的新路。元朝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故为判断:错误;改正:把“王实甫”改为“关汉卿”。
24.(1) ①春节;②端午节;③C;④B;⑤D;⑥A。
(2)B:(宋)词;C: (元)曲。
(3)城市繁华;文化发达;城市娱乐丰富多彩;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春节放爆竹、挂桃符,元宵节赏灯,清明节有插柳、踏青的风俗,端午节赛龙舟等(言之成理即可)。
(4)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觉学习和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面对当代外来洋节的冲击,我们要积极融入到中国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使节日名称、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相匹配具体如下:①的节日是春节,图片:宋代《岁朝图》,③对应文字资料C,宋代的元旦就是春节;节日:元宵节,图片:明代《上元灯彩图》,④对应文字资料B;节日:清明节,清代《清明戴柳图》,⑤对应文字资料 D;②是端午节,清代《龙舟盛会图》,⑥对应文字资料A。
(2)根据材料B和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D两段文字资料的体裁分别是宋词和元曲。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唐朝时已出现,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宋代时词达到盛世。由于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特点是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
(3)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有关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生活的信息有:城市繁华;文化发达;城市娱乐丰富多彩;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春节放爆竹、挂桃符,元宵节赏灯,清明节有插柳、踏青的风俗,端午节赛龙舟等(言之成理即可)。
(4)本题相对较为开放,只要价值观正确、态度积极,言之有理即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觉学习和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面对当代外来洋节的冲击,我们要积极融入到中国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