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21: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上交户部的黄册,收贮在都城南京的黄册库。黄册制度的作用是
A.用八股考试禁锢思想 B.扩大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C.设立锦衣卫监督官民 D.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2.(2021·安徽埇桥·七年级期末)下面示意图直接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A.由分裂到统一
B.由封闭到开放
C.由落后到先进
D.由隔绝到联系
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秦→汉→□→西晋→……□→唐→……→元→□→清
A.三国、隋、明 B.三国、五代、明
C.东汉、隋、北宋 D.东汉、五代、明
4.(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下图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其中四个序号对应的朝代或政权分别是
A.唐、辽、南宋、明
B.唐、南宋、辽、明
C.明、南宋、唐、辽
D.明、南宋、秦、辽
5.(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6.(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7.(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围绕社会治理问题,古代帝王在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观察下表,空格处最恰当的是( )
皇帝 汉武帝刘彻 隋炀帝杨广 元世祖忽必烈 ▲
措施 推恩令 科举制 行省制 废丞相
A.明太祖朱元璋 B.康熙帝玄烨 C.雍正帝胤禛 D.乾隆帝弘历
8.(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9.(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古装剧《琅琊榜》中有机构称“悬镜司”,号称“只遵圣命、查鉴妖孽、不介朝政、不涉党争”,其实是独立于司法体系之外、只对皇帝负责的特务机构。由此推知,“悬镜司”与下列哪个机构相似
A.军机处 B.锦衣卫 C.枢密院 D.门下省
10.(2021·安徽霍邱·七年级期末)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设立军机处 D.建立行省制度
11.(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材料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在地方设置三司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丞相制度被废除
12.(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一个方法。根据下图中的关键词可以概括的学习主题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经济控制的增强 D.思想控制的巩固
13.(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 D.皇帝集中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14.(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度政,大臣专权自瓷(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御史大夫 B.实行科举制 C.废除了丞相 D.设置军机处
15.(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时一天要批阅各种奏章140多件,处理各类政事达400多件,政务繁忙得连吃饭都没有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明初废除了
A.行省制度 B.郡县制 C.丞相制度 D.募兵制
16.(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史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B.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D.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17.(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8.(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19.(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遇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界限
C.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20.(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实行文字狱 B.废除丞相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
21.(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见图)。在该卷中,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答题的内容,只涉及“四书”“五经”
B.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
C.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两股对仗
D.答卷中,尽兴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二、辨析题
22.(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明朝的八股取士,禁锢了应试者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综合题
23.(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1)我国丞相制度开始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该行为体现了古代君权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而它强盛的最大的标志便是对外开放的程度。在那个时期,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学习当时全球顶尖的技术与文化。当时繁荣的唐朝在保留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唐朝文化成为一个“大熔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外国人进入中国学习”和唐朝吸收外国文化的史实各一例,并说明唐朝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而对中国传统的制度和文化,我们该怎么做?
24.(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25.(2021·安徽淮北·七年级期末)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不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分)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 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 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至少两点)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 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至少两点)
26.(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 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宋太祖
材料三 行文自“起讲”开始,就须“入口气”。即代圣人孔子或贤者孟子、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谓之“代圣贤立言”。至于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必遭黜落。
——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1)材料一与什么制度有关?此制度在唐朝有何新的发展?
(2)材料二体现宋太祖的什么治国理念?这给宋朝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的“行文”指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中“代圣贤立言”的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思想文化政策,你认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朱元璋编订“赋役黄册”,并且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这样做的目的是明政府强化户口和赋税的管理,维护其统治,故选D;根据“赋役黄册”可知与八股取士无关,A错误;题干中黄册一式四份,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地方自主权,B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和宋朝时期属于政权并立时期,元朝结束了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此后的明清时期也是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题干图片的内容,通过观察图片和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的特点,总结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3.A
【详解】
依据朝代更替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题干空格分别是三国、隋、明。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错误。故选A。
4.A
【详解】
依据所学历史朝代歌“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可知,①是唐;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和金,因此②是辽;1127年,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形成宋金对峙局面,因此③是南宋;由历史朝代歌“宋元明清后”可知,④是明朝。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
5.C
【详解】
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
6.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加强管理;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都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A项符合题意;相权威胁皇权是中央集权发展中暴霹出来的问题,这只是废丞相的原因,B项不合题意;丞相的设立与废除主要针对的是皇权,与国家统一无直接联系,C项不合题意;丞相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加强,无法体现权力的制约。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7.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围绕社会治理问题,古代帝王在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明朝明太祖时,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符合“废丞相”的信息,故排除。故选A。
8.A
【详解】
由关键词明朝宰相制度,锦衣卫特务机构,制度考,都是在政治制度方面,都与君主专制有关,答案选A;对外交往材料找不到依据,“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涉及,明朝的文化只有“八股取士”靠边,BCD不能入选。
9.B
【详解】
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独立于司法体系之外,B符合题意;ACD项不是“特务机构”,排除。故选择B。
10.B
【详解】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B项正确;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C项;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分析】
【详解】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说明明太祖朱元璋工作极为繁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丞相制度被废除,D项正确;在地方设置三司、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土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东厂和废除丞相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以上这些措施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地强化,B项正确;特务机构指东西厂,选项说法无法全部概括题干,排除A项;题干涉及政治文化方面,经济没有体现,排除C项;思想控制的加强是指文字狱和八股取士,题干中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依据题干“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宰相威胁了皇权,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集中皇帝的权力,他下令废除了丞相,D符合题意;这不属于继承前朝的制度,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具体措施,不是目的,B不符合题意;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这种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C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度政,大臣专权自瓷(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了丞相。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有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防止大臣专权,故C符合题意;设御史大夫是在秦朝,负责监察,排除A;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设置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帝时期,排除D。故选C。
15.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没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也造成朱元璋政务繁忙,C正确;明朝在地方上废除了行省制度,设立三司,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而且这与朱元璋政务繁忙并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明朝并没有废除郡县制,B排除;募兵制是一种征兵制度,明朝仍有实行,D排除。故选C。
1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D项正确;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说法错误,排除A项;设置军机处的是雍正帝,B说法错误,排除B项;设置东厂的是明成祖,C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故选D。
18.B
【详解】
根据题干“明朝”、“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四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明朝时,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的官员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加强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A项是清朝设立的,CD项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诗经,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故C正确;D错误;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A错误;B项是科举考试的积极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实行八股取士,即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应试人为了能够入取,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所以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C正确;材料抨击的不是“文字狱”,排除A;明朝废除宰相是为了强化皇权,排除B;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置的,排除D。故选C。
21.D
【详解】
由“明朝万历皇帝”结合所学,科举制发展到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要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22.判断:正确;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所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故正确。
23.(1)朝代:秦朝。原因:丞相的权力过重,严重威胁到君主统治;趋势:封建君权进一步强化;
(2)“外国人进人中国学习”:日本遣唐使来华,新罗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唐朝吸收外国文化:玄奘西行,新罗音乐传入唐朝;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唐朝对外交通便利;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对待传统制度和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详解】
(1)秦朝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威胁到皇权,所以废除了丞相,丞相被废除之后,明朝后来设置了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地方和中央的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扯,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唐朝对外交通便利,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传统制度和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24.(1)隋朝。门第的高低。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牵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详解】
(1)材料中提到的选举制度是指科举制度,之前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根据课本即可答出。
(2)根据课本内容答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即可。
(3)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成为八股取士,答出其弊端即可。
25.(1)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经济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国家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任答两点即可)
(3)趋势: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拉大。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和所学知识,三项发明分别是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据“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可得出经济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据“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得出国家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据“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可得出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拉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据“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可得出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据“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可得出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
26.(1)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2)重文轻武。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职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八股。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
(4)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为将天下有才的人物都收入囊中,让他们为自己效力;此话是唐太宗针对“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所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时期的进士科;唐朝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
(2)根据材料二“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这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行文自‘起讲’开始……”和所学知识可知“行文”指的是八股,明朝为加强皇权,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考试形式采取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第二问根据材料三“至于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和所学知识,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地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就是所谓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无论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