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明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自17世纪始,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渐增多,农业收成锐减。与此同期,中原气候与北方农牧带的降水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这段资料表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政治腐败 B.天灾不断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
2.(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描述的是老百姓对明末起义军的欢迎与支持。“闯王”指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张献忠 D.李自成
3.(2021·安徽砀山·七年级期末)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4.(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好读物,阅读下列连环画,能够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是
A. B.
C. D.
5.(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斗争的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因为起义军
A.推翻了明王朝 B.活动范围非常大
C.建立农民政权 D.倡导“均田免赋”
6.(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明朝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是
①吏治腐败 ②财政危机 ③农民起义 ④吴三桂降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
A.秦、汉 B.唐、元 C.元、清 D.明、清
8.(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A.天灾不断 B.政治腐败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
9.(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朝政腐败、苛捐杂税 B.葡萄牙占据澳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C.土地兼并严重 D.大规模农民起义
10.(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发生的是
A.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B.清军入关
C.明朝灭亡 D.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11.(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一明朝民谣反映的是
A.君王的昏庸 B.宦官的专权 C.明法的残酷 D.李自成起义
12.(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据此可知,李自成受欢迎和拥护的原因是其提出
A.重农抑商 B.以德服人 C.民贵君轻 D.均田免赋
13.(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政权更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下列农民起义中提出了明确的土地纲领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4.(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统治长达276年。明朝政权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爆发反抗朝廷的农民起义 B.清军入山海关
C.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城 D.清朝迁都北京
二、辨析题
15.(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天灾不断,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D
【详解】
根据“明末起义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闯王”指的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故选D;陈胜、吴广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排除AB;张献忠也是明末起义军领袖,但他没有称“闯王”,排除C。
3.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在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的草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C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A排除;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的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D排除;故选C。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因此能够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是李自成起义。选项D符合题意;三国归晋,是指西晋建立,A排除;黄袍加身是与赵匡胤建立北宋相关,B排除;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C排除。故选D。
5.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把中国农民斗争的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D项正确;推翻了明王朝、活动范围非常大、建立农民政权不是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期,吏治腐败,故①吏治腐败属于明朝灭亡原因;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故②财政危机属于明朝灭亡原因;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③农民起义属于明朝灭亡原因;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在明朝灭亡以后,故排除④。A①②④包含④,错误;B②③④包含④,错误;C①③④包含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D。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故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元、清,C项正确;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都是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排除A项;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属于汉族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据材料“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起”可知,整个明末灾害不断,且气温下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A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腐败,B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明末天灾不断,未涉及法纪松弛,D排除。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进入并占据了澳门,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之前,明朝已经灭亡,葡萄牙占据澳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没有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朝政腐败、苛捐杂税、土地兼并严重、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A
【详解】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A项正确;清军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排除C项;李自成是在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建立了大顺政权,在西安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分析】
【详解】
明朝末年,各地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故选D项;材料表现的是好的一面,不是“君王的昏庸”,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故排除B项;本材料强调的不是明法的残酷,而是李自成起义的影响,故排除C项。
12.D
【分析】
【详解】
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知,这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提出,而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当时还未掌握对全国的统治,故A不符题意;材料中的民谣是人民欢迎李自成的原因是“闯王来时不纳粮”,而未涉及“以德服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C排除。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正确;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纲领,排除ABC。故选D。
14.C
【详解】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选项C符合题意。故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
15.正确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爆发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故正确。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