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小明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十分感兴趣,准备在暑假期间观看。请你把下列作品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向他推荐
①《唐太宗李世民》 ②《雍正王朝》 ③《大宋提刑官》 ④《乞丐皇帝朱元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2.(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下列事件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
A.废除宰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设立廷杖制度 D.设立军机处
3.(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强化 B.设于雍正十年 C.设于雍正年间 D.强化君主专制
4.(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画反映的是我国两汉、宋朝和明清三个时期大臣上朝礼仪,不同时期大臣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
①朝中大臣地位下降 ②君臣关系融洽 ③皇权进一步加强 ④大臣权力被削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梁启超对我国古代某一政府机构作出了这样的比喻:“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太学 B.宋朝的市舶司 C.明朝的东厂 D.清朝的军机处
6.(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锦衣卫”“文字狱”“军机处”这些词语最能反映明清时期出现的趋势是
A.军备废弛 B.强化皇权 C.吏治腐败 D.国家统一
7.(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和珅是乾隆朝最著名的领班军机大臣,某校历史课外活动组织“历史剧社”创作了一部历史情景剧《和珅的一天》,剧中有以下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站着与乾隆皇帝争论 B.按照乾隆的口述草拟谕旨
C.直接为皇帝批阅奏章 D.在布置豪华的军机处读书
8.(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思维导图明晰历史。观察下列图示,思考其反映的政治局面,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9.(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进士科的创立 导致隋朝成为短命的王朝
B 行省制度的实行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C “交子”的出现 推动了北宋词文化的繁荣
D 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进—步强化
A.A B.B C.C D.D
10.(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
A.军政实现合一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边疆防御巩固 D.社会秩序动荡
11.(2021·安徽肥东·七年级期末)“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能证明该材料观点的是( )
A.焚书坑儒、颁布推恩令 B.重文轻武、设置通判
C.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 D.八股取士、设枢密院
12.(2021·安徽砀山·七年级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提高了办事效率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规范了法律程序 D.废除了丞相制度
1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 秦国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
14.(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下列选项与明朝无关的是
A.朱元璋 B.强化皇权 C.八股取士 D.军机处
15.(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16.(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所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17.(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内阁大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这一事件
A.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B.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D.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
18.(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清朝李祖陶说:“今人之风,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忘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八股取士 C.锦衣卫 D.文字狱
19.(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
A.文字狱的盛行 B.官吏贪污成风
C.商业贸易繁荣 D.人口快速增长
20.(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朝
A.文化专制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儒家学说地位提高
21.(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22.(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知识分子
B.维护集权统治
C.提倡尊孔读经
D.严禁文化交流了维护其集权统治
23.(2021·安徽霍邱·七年级期末)在面对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时,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对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进行严格限制。这说明乾隆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加强了君主集权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24.(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往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封建制度的没落
C.军事实力的落后 D.文学艺术的衰败
25.(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下图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军机处设立的正确性 B.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
C.商品经济的发展缓慢 D.自然经济的发展繁荣
26.(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漫画能够生动地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如图漫画深刻讽刺的是清朝哪一政策?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君主专制 D.民族政策
27.(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B.闭关锁国严厉限制对外贸易
C.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断绝
D.闭关锁国推行近两百年,导致了中国落后
二、辨析题
28.(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康熙时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29.(2021·安徽肥东·七年级期末)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西游记》一书。( )
改正:
(2)北宋时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
改正:
(3)“一代天骄”忽必烈经过多年征战统一蒙古。( )
改正:
(4)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苏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
改正:
三、综合题
30.(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围绕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收集整理了相关材料,设计了下列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任务一(绘制简图-------维护国家统一)
①西北:
②西南:
③东北:
④东南:
任务二(合作探究--------感受盛世经济)
(2)下面是班级分成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组,清朝前期经济进行合作探究,概述其发展的主要表现
分组情况 第一组农业 第二组手工业 第三组商业
表现
任务三(解读图片-----阐释统治危机)
(3)根据下面的图片,分别阐述清朝出现的社会危机。
任务四(总结提升-----分析衰败原因)
(4)清朝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请你回顾封建社会历史,总结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31.(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进行的“重大改组”是什么 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清朝君主之所以倚重军机处,除了它具有“勤、速、密”优点外,还由于军机处易于掌控。其表现,一方面君主牢牢控制军机大臣的人选;另一方面清朝皇帝否认军机处等同于历朝宰相。
——郑伦班《军机处与清末中枢机构改革初探》
(2)军机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君主倚重军机处的原因。
(3)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特点?
32.(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同朝代不同人物都为其巩固与发展做出努力与贡献。
【君主专制加强】
材料一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 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除削弱相权外,宋朝的哪项政策能够“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朱元璋为了实现“皇帝集权、官员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项重要措施?清朝设立军机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抗击外来侵略】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话出自哪位历史人物?“贵国”指哪个国家?我们该如何评价者这位历史人物?
【治理边疆地区】
材料三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什么官职进行治理?其 治理措施有什么积极的历史意义?
33.(2021·安徽砀山·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这一选官制度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2所示机构中分管官员选拔的部门是哪个?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为实现材料二中“把相权拿归自己”的愿望,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 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左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诛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怎样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改组?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图3),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哪一机构的旧址?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大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34.(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末之弱由削节镇之故,夫节镇之强,非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广铭《宋史十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出两项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遂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2)据材料二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糜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5.(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实现统一目标。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阅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职官志》
材料四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材料一中“李世民”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哪一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忽必烈采取哪一制度管辖庞大的疆域?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举措。
(4)据材料四回答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
(5)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36.(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中央机构创立于哪个朝代?图2和图1相比,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国土)之广,咸不逮(及)元。
——《元史 地理志序》
(2)材料二说明元朝疆域的特点是什么?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设立的什么机构?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37.(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及完善这一制度的朝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 他还设立了什么特务机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提供佐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
38.(2021·安徽霍邱·七年级期末)科技进步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以后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的两个典型例子。 并说明,明以前我国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朝中后期我国科学技术“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的两个典型例子。说说1840年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的原因。
39.(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1)上图中A、B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A: B: 。概括二者共同的影响。
材料二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有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简表
——摘编自邹振环《作为“大航海时代”前奏的郑和下西洋》
(3)阅读材料三,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四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从这里派生出的一种特产。……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国家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一身兼二任成为一种亦官亦商的东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材料四中的贸易制度是指什么?该制度的实施说明了什么?
40.(2021·安徽淮北·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开放的对外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一:看走向世界】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的特点。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 宋朝时,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因,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 他下西洋,跟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3)郑和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
【探究二:叹自筑牢笼】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 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政策 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三:悟王朝兴衰】
(5)从唐朝到清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变化中,你能到什么启示?
41.(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对外开放是我国现行基本国策,这是以史为鉴的英明决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移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列举两例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史实。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2)根据材料二“增设的机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材料三 远洋航行的中外航海家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年﹣1433年 1492年﹣1504年 1495年﹣1524年 1519年﹣1522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3次 1次
航海船只 41﹣310艘 3﹣17艘 4﹣14艘 5艘
每次航海人数 约2.7﹣2.8万人 90﹣1500人 未知 270人
(3)据材料三,与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对中国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4)材料四反映出乾隆皇帝怎样的思想?因此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说说该政策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危害?
(5)结合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古为鉴,谈谈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42.(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外交往的兴盛】
材料一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对外交往的挑战】
材料二明政府最后准许葡萄牙人留居、管理澳门,也曾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但毕竟澳门在距离上与明朝政治中心相距遥远。最后还是采取了广东进士霍汝霞提出的“怀柔”政策,即建立城池,设置官守,用柔道治理。
——杨军《葡萄牙攫取澳门主权的原因及其启示》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在澳门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并说出这一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外交往的封闭】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通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4)通过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3.(2021·安徽肥东·七年级期末)材料一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敬《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元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2)材料二中谚语反映了中国经济什么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变化中农业发展表现的例子(在一例即可)。
材料三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实施的什么政策 它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三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44.(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因此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到了晚清时期......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
—— 摘编自《费正清文集:美国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情况,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你能分析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吗?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45.(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20分)
材料一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东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唐朝户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产量》(市亩)
朝代 产量(市斤)
两汉 140
唐 154
宋 185
(2)材料二表中宋朝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这一时期材料宋朝商业也高度繁荣列举两个具体表现。——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切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控制了印度等地以后更加垂诞富饶的中国因此他们积极要求。开放中国的市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而当时的中国处在封闭的状态中以
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文明的冲撞中此消彼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3)材料三中“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6.(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列举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事例一例。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涎香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
—改编自《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远航的意义。
材料四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摘编自《清文献通考》
(4)材料四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行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各朝代的不同对外政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47.(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图说史】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1)请分别写出图中①和②地区唐前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辨析推断】
材料二:据考证,“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华光礁1号”沉船属于哪种史料?
(3)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宋朝时,为了管理海上的商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该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信息分析】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 墨菲《亚洲史》
(4)材料三中“惊人的远征”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5)明清两朝的对外交往逐渐减少,清朝时期在对外交往方面实行什么政策?
(6)根据以上探究,请你回答我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8.(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清朝中后期唯一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是 .垄断对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是 。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地区在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当时赚取大量白银(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探究分析影响对外开放兴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唐太宗李世民》对应的是唐朝皇帝唐太宗,②《雍正王朝》对应的是清朝前期雍正帝,③《大宋提刑官》 对应的是北宋时期,④《乞丐皇帝朱元璋》对应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此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③④②,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废除宰相制度、设立锦衣卫、设立廷杖制度,都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房,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故选C项;出自《清史稿》的记述能够体现因战事而强化,另一则不能体现,不能全面概括,故排除A项;“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不能证明军机处设于雍正十年,故排除B项;材料的共同没有明显体现军机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
4.B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材料我国两汉、宋朝和明清三个时期大臣上朝礼仪从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官员的地位不断下降,大臣权力被削弱。其实质是在君臣关系中,君权不断的强化,因此不同时期大臣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①③④,故B符合题意;而②君臣关系融洽不符合史实,排除②,综上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处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激烈,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故有人形容军机处“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眷出的写字机器。”。D正确;汉朝的太学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机构,教学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A排除;宋朝的市舶司是管辖宋朝海外贸易的机构,与题干意思无关,B排除;明朝的东厂是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不只是誊写的机器,C排除;故选D。
6.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锦衣卫”“文字狱”“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厂卫;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清朝统治者还实行“文字狱”,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因此材料体现明清时期出现的趋势是强化皇权,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
7.B
【分析】
【详解】
和珅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欧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找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同意后传达给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故选B;军机大臣是跪受笔录,A错误;军机大臣无权为皇帝批阅奏章,C错误;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D错误。
8.D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皇帝”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清朝雍正时期,朝廷设立军机处,D正确;唐朝、宋朝、明朝与“军机处”不符,排除ABC。故选D。
9.D
【分析】
【详解】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步强化,故选D;创立进士科,与隋朝短命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并非只是针对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排除B;“交子”是北宋出现的纸币,与推动北宋词文化的繁荣无关,排除C。
【点睛】
10.B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丞相,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清朝雍正帝时期,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选B;从秦始皇时期的皇帝就是掌握军政大权,A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CD的结论,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明清两代封建专制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结合所学可知,皇权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重文轻武、设置通判是宋朝时期的史实,而材料强调的是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明清两代封建专制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皇权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置军机处,与八股取士、设枢密院无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详解】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意思是军机大臣只能传播、转述别人的原话,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要说的话掺杂在其中,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B符合题意;提高办事效率和规范了法律程序无从体现,排除AC;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代,排除D。
13.A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国再次分给其他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管理,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因此表格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干表格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在是清朝时期设立的,D符合题意;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A不符合题意;朱元璋实行强化皇权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明朝在科举制度上实行八股取士,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
15.A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军机处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的命令能直接下达到地方,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保密性,加强了皇权,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A
【详解】
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明朝的“八股取士”,还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目的都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属于文化专制,A正确;据所学可知,“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B排除;“八股取士”是指科举取士采用“固定的”八股文形式,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范围,其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不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质,C排除;“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D排除。
17.C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统治使当时的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C正确,B错误;这和对外贸易以及腐败无关,故AD错误。
18.D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一涉笔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一句,可看出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清朝读书人写文章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思想,且顾虑重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大兴文字狱牢牢控制人们思想,才致使人们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思想。因此直接原因是文字狱,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19.B
【详解】
题干的意思是说当了三年清廉知府,也能到手十万两雪花似的银子。反映出清朝官吏的腐败,贪污成风。B正确;文字狱是指思想方面的表现,排除A;材料说明的是官吏的腐败,不是商业贸易繁荣、人口快速增长,排除CD。故选B。
20.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D项儒家学说地位提高始于汉武帝,排除。故选A。
2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2.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可知,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集权统治。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它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B符合题意;打击知识分子、提倡尊孔读经、严禁文化交流维护其集权统治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C
【详解】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对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进行严格限制。C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加强了君主集权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与乾隆的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
从对外交流频繁到对外交流中的冲突,可以看出,随着明朝封建制度的没落,逐步走向了闭关自守,因此体现的是本质是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B项正确;AC项都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C项。明代文学艺术较为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
依据漫画表达意思是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交流,所以用笼子罩起来隔绝与外来交往。结合课本所学,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些都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B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加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需与他国交流”无关,A排除;依据漫画文字主要表达是我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他国交往。不能解读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主要是农业)的发展繁荣,CD排除;故选B。
26.B
【分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清朝君臣在“鸟笼”里对话反映了清朝的闭关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B正确;ACD与题干漫画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
27.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选项说法正确,排除;
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故B说法正确,排除;
清廷虽然闭关锁国,但并没有就此完全没有和外界交流,比如广州十三行就是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而设置的,故C选项少犯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00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D说法正确,排除。
28.判断:错误;改正:康熙改为雍正。
【分析】
【详解】
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本题说法错误,将康熙改为雍正。
29.(1)错误。《西游记》 改为 《大唐西域记》。
(2)正确。
(3)错误。忽必烈 改为 成吉思汗或铁木真。
(4)错误。苏州 改为 广州。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而《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所著的神魔小说。故说法错误。
(2)北宋时期,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制瓷业方面这一时期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故说法正确。
(3)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故说法错误。
(4)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开通商口岸,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说法错误。
30.(1)西北:平定了蒙古族准格尔首领的叛乱西南:册封西藏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东北:两次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东南: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清朝前夕,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等:
商业: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城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 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每方面回答一点即可)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政治腐败:战乱不息:封建割据:农民起义:思想专制:民族纷争: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等(4分,回答两点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熙时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西北方向是平定了蒙古族准格尔首领的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西南方向是册封西藏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东北方向是两次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东南方向是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方面主要是清朝前夕,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等;商业方面是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山西晋商,徽商等。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任务三中的图片放映是军机处。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腐败、战乱不息、封建割据、农民起义、思想专制、民族纷争、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等。
31.(1)废除丞相制度。影响:加强了皇权。
(2)处理西北军务。具有“勤、速、密”优点;易于掌控。
(3)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详解】
(1)重大改组: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解决君相之争。
影响: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2)目的: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而暂设的军事机构。
原因:据材料“清朝君主之所以倚重军机处,除了它具有‘勤、速、密’优点外,还由于军机处易于掌控”可知,其具有“勤、速、密”的优点;易于掌控。
(3)特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2.(1)重文轻武;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君主专制进一 步强化。
(2)郑成功;荷兰;反抗外来侵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要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爱国主义等等。(只要观点正确,语句通顺即可给分)
(3)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意义: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详解】
(1)据材料“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为统一、 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削弱相权外,宋朝的重文轻武能够“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措施:朱元璋为了实现“皇帝集权、官员分权”,在政治,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 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入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评价:本小问相对较为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反抗外来侵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要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清朝管辖西藏、新疆机构的设置,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33.(1)制度:科举制度。
变化:考试内容局限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并且以朱熹的解释为标准答案;考试形式为写八股文。
部门:礼部。
(2)措施: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改组:废除丞相。
(4)机构:军机处;
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5)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权不断加强;或皇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分析】
【详解】
(1)制度:据材料一中图1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现象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选官制度在明清时期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将考试内容局限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并且以朱熹的解释为标准答案,考试形式为写八股文。部门:据图2可知,图2所示机构中分管官员选拔的部门是礼部。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材料二中“把相权拿归自己”的愿望,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具体而言,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改组:根据材料“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左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诛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可知,朱元璋废除了丞相。
(4)机构: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军机处的旧址。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本题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可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权不断加强;或皇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4.(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肖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行省制;原因疆域辽阔。
(3)从秦朝到清朝始终维护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4)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是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详解】
(1)材料一反映的是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消弱节度使的权力措施;除此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还有: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分散知州权力,设转运史,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等。
(2)问题一:由“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实行行省制度。问题二:由“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以看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疆域广大。
(3)由“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可以看出,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指的是都是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继承和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是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发展等。
35.(1)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
(3)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4)军机处的设立。
(5)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实现统一目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李世民”即为唐太宗,为了巩固统治,唐太宗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依据材料二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3)依据所学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5)依据材料涉及的相关王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言之有理即可。
36.(1)隋朝;变化: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分理朝政并直接听命于皇帝
(2)和前代相比,元朝疆域最为广阔。行省制度。
(3)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符合题意的表述即可)
(4)专制主义(或君权、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1可知,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在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分理朝政并直接听命于皇帝。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幅员(国土)之广,咸不逮(及)元”可知,和前代相比,元朝疆域最为广阔。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这就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这体现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7.(1)三省六部制;唐朝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
(3)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答一点即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或皇权不断加强)
【详解】
(1)名称及朝代:由示意图所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举措:根据材料中的“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特务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刑狱等,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佐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趋势: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三省六部制、废除丞相以及军机处的设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或皇权不断加强)。
38.(1)(1)例子: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原因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2)例子: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原因有: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缺少了创新意识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以前我国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国家的原因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国科学技术“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840年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的原因有: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清朝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缺少了创新意识等。
39.(1)A:鉴真东渡日本或者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天竺。
影响:扩大唐朝在世界的影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新特点:对外贸易集中在海路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陆路贸易受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等。(任意两点即可)
(3)信息:郑和下西洋规模浩大;经历时间长;到达的地方多(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结论: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4)贸易制度:十三行制度(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言之有理即可)
说明: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
依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鉴真东渡日本或者遣唐使来华;B是玄奘西行天竺。“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扩大唐朝在世界的影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
“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得出:对外贸易集中在海路进行;由材料信息“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有五十多国”得出:规模空前;由材料信息“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得出:经济效益明显。“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得出:陆路贸易受阻;依据材料信息“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得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角度补充。
(3)
“信息”,由“郑和下西洋简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郑和下西洋规模浩大、经历时间长、到达的地方多等。“结论”,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4)
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从这里派生出的一种特产。……。一身兼二任成为一种亦官亦商的东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贸易制度”,由材料四信息“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国家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得出:十三行制度。“说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的实施说明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等。
40.(1)特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技文化先进;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杰出人物的贡献。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机构:市舶司
(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启示: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坚持对外开放;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的特点,据“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得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据“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可得出开放的对外政策;据“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可得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技文化先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发达的对外交通;杰出人物的贡献。等等。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据“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可得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据“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因,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可得出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依据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可知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依据材料四“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该政策阻碍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从唐朝到清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变化中,可得出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强中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闭关锁国、自我封闭则导致落后挨打,因此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坚持对外开放;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41.(1)双向交流;史实: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任答2点)
(2)市舶司南方经济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与航海技术发达;陆路交通受阻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
(3)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 (任一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间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4)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外国,夜郎自大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进程。
(5)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所以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提倡和平交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言之有理)
【详解】
(1)根据”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移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可得出是双向交流;史实:结合所学可列举得出主要有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
(2)根据”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可得出海外贸易有关,宋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根据所学可从南方经济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与航海技术发达;陆路交通受阻等方面概括。
(3)从材料中的时间跨度可得出时间长;从次数、船只可得出规模大;从人数可得出人数多 (任一点)。根据所学可得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根据所学可得出,这一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间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4)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得出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外国,夜郎自大的思想;结合所学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进程。
(5)综合以上内容和所学可得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所以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提倡和平交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言之有理)
42.(1)市舶司;广州、泉州
(2)怀柔政策;表现形式:建立城池,设置官守,用柔道治理。
(3)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进步。
【详解】
(1)根据所学,宋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根据所学,当时的广州、泉州是著名的大商港。
(2)根据“怀柔”得出怀柔政策;表现形式:根据“即建立城池,设置官守,用柔道治理。”得出建立城池,设置官守,用柔道治理。
(3)原因:根据“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通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得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据“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得出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根据“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得出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
(4)启示:结合以上问题和材料信息可得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进步。
43.(1)总体趋势:统一;设立宣政院。
(2)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心。
(3)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国家发展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总体趋势根据“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可得出是统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设立了设立宣政院。
(2)根据“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南方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心。
(3)根据“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得出是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国家发展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应该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往来。言之有理即可。
44.(1)空前繁盛。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比陆路更有优势;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任答两点即可)
(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意思相近即可)。
(4)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国家政策等。(合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的信息可知,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根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因此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比陆路更有优势;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2)依据材料二“到了晚清时期......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为了藩置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根据材料一“因此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材料二“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的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对外交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
(4)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可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国家政策等是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因素。
45.(1)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或者盛世的局面或答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2)劳动力大里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占城稻的引进与扩大种植
;产生了纸币——交子;海上丝绸之路高度繁荣,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开封临安成为繁华的大都市等(
(3)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4)统治者的政策和作为;农业工具的革新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唐贞观年间到唐开元年间,唐朝人口增速迅猛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
(2)问题一:根据材料二表格“两汉:140市斤”“宋:185市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有:北方劳动力大量南迁,使南方劳动力大量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占城稻的引进等。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海上丝绸之路高度繁荣,宋朝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开封、临安成为繁华的大都市等,这些都是宋朝商业高度繁荣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封闭的状态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和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和作为;农业工具的革新;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46.(1)以长安为中心;交流范围广;陆路、海路并行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市舶司。
(3)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后果: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损害了经济发展,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启示: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挨打;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不论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会有更快的发展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地图可知,唐朝对外路线以长安为中心;范围广;陆路、海路并行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42年,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玄奘西行为佛教文化作出突出贡献,加强了唐朝对外交流。任意一例即可。
(2)根据材料“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是在宋代出现的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
(3)根据材料“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涎香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可得出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根据材料“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巾被面等物品”可得出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4)政策:根据材料“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及所学可知,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损害了经济发展,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启示: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闭关锁国的危害,坚持对外开放的积极影响,加快对外交往等角度作答。
47.(1)①:玄奘西行;②:鉴真东渡。
(2)第一手史料。
(3)指南针;市舶司。
(4)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闭关锁国。
(6)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详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天竺,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②是日本,唐玄宗时鉴真东渡,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华光礁1号沉船”属于第一手史料。
(3)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指南针;宋朝时,为了管理海上的商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该机构的名称是市舶司。
(4)据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明清两朝的对外交往逐渐减少,清朝时期在对外交往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根据以上探究可知我国古代对外政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言之有理即可。
48.(1)广州;广州十三行。
(2)在南方沿海地区。原因:由于清朝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小农经济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对与对外贸易的需求不大,但清朝出口到欧洲各国的茶叶,瓷器,织品等却深受欧洲贵族的喜爱他们大量购买来自中国的货物,使得清朝前中期在对外贸易中赚取了较大的利润。
(3)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国际局势的变化等都会对对外开放的兴衰。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根据材料“清中晚期对外贸易主要线路及机构”可得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地区在南方沿海地区。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小农经济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对与对外贸易的需求不大,但清朝出口到欧洲各国的茶叶、瓷器、织品等却深受欧洲贵族的喜爱他们大量购买来自中国的货物,使得清朝前中期在对外贸易中赚取了较大的利润。
(3)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国际局势的变化等都会对对外开放的兴衰。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