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21: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在美国学者麦克 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古诗:“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你认为诗中“平陈业”描述的是(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修建含嘉仓 D.开凿大运河
3.(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4.(2021·安徽砀山·七年级期末)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这一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了大运河 D.发展社会经济
5.(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和隋文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其依据是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D.修建万里长城
6.(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简要示意图,指出结束这一长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司马炎 C.隋文帝 D.元世祖
7.(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8.(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参加“说历史猜人物”活动,题目是“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请你帮助选择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朱元璋
9.(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使得分裂数百年的中国重新统一,同时拯救了北方的汉族文化。开创了开皇之治,为唐朝的繁荣打下基础。”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A. B.
C. D.
10.(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灭掉陈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局面”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1.(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此“大趋势”主要是指:( )
A.国家统一 B.发展农耕 C.君主专制 D.开放交流
12.(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如下图《被低估的时代:隋朝治世》一书从文化、科技、制度、军事各个方面全面还原了那个昙花一现的朝代的盛况。下列叙述与隋朝的建立者无关的是(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他统治时期人口数量有大幅度增长
C.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13.(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589年,隋朝完成统一。下列有利于当时隋朝统一的条件有
①南北朝后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④北周改革日益强大,陈朝的日益腐朽
A.①②③ B.②③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局面
B.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D.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15.(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生活奢侈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崇尚节俭
16.(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 B.
C. D.
17.(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 )
A.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18.(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19.(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的笔记,其中属于大运河作用的是
A.A
B.B
C.C
D.D
20.(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唐朝《通史》中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一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史料体现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 )
A.促进经济交流 B.提高造船技术 C.结束分裂局面 D.便利巡游玩乐
21.(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材料认为“此项工程”( )
A.有利于隋朝强盛 B.促进了经济交流
C.结束了分裂割据 D.造成了隋朝灭亡
22.(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唐朝皮日休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此河”指的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大运河
23.(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大运河开通后,有人感叹“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主要说明了大运河
A.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C.体现了隋王朝的暴政 D.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4.(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渊涟”,“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方便了隋炀帝南巡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25.(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
26.(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史学家钱穆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制度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考试公平竞争
二、辨析题
27.(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长安,南至余杭,连接着南北五大水系。(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隋朝大运河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判断:
改正: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正确;创立科举制、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B;开创了“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排除C。故选D。
2.B
【详解】
“平陈业”根据语意可知是平定陈朝的功业,589年隋军沿长江兵分八路,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了陈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开启了我国自秦汉以来的第二次大一统时期。因此B符合题意。A隋朝建立于581年,国家尚未统一,不合题意;C修建含嘉仓属于经济行为与平陈业无关,不合题意;D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与平陈业也无关,不合题意。综上,故选B。
3.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由此判断隋文帝统一南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混南北为一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A项与统一不符,排除;C项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D项与统一不符,排除。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期,中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A项正确;秦始皇没有开创科举制度,排除B项;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修建了万里长城,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的分裂局面,C符合题意;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A不符合题意;司马炎是晋朝开国皇帝,C不符合题意;元世祖是元朝的开国皇帝,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其二世而亡,因此其特征是繁荣而短暂,A项正确;BCD均是隋朝繁荣而短暂的表现,排除。故选A。
8.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出现了南北朝对立的分裂局面。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选项符合题意。在隋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隋朝官僚李渊乘机起兵反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B选项不符合题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北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C选项不符合题意。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BCD可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的解答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根据所学便可知道,西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的是隋朝,隋朝的建立者便是杨坚,如此可选出正确答案。
9.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9年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开创了开皇之治,故A正确;武则天、忽必烈、朱元璋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10.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因此灭掉陈朝的是隋文帝,故B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唐太宗、唐玄宗是唐朝时期的皇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的帝王,排除CD。故选B。
11.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大趋势,故A正确;发展农耕、君主专制、开放交流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1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与隋朝的建立者无关,符合题意;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统治时期人口数量有大幅度增长,ABD描述的都与隋文帝有关,排除;故选C。
13.D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后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北周改革日益强大,陈朝的日益腐朽都是隋朝统一的条件,①③④正确;京杭大运河是隋朝统一后才开创的,故大运河的开通不属于隋朝统一的条件,②错误。故选D;ABC不符题意,排除。
14.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C正确;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是秦朝,排除A;开创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是秦朝秦始皇,排除B;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是元朝,排除D选。故选C。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锐意改革、崇尚节俭、政绩卓著。依据题干“其自奉养,务为俭素”可知,隋文帝自己生活务求节俭朴素。D选项符合题意。由此,ABC可直接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俭素”。“俭素”是俭省朴素的意思,采用排除法便可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直接排除。
16.D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7.C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可知大运河带动了从南到北沿岸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交流,而不是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发展,但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
1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因此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选项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到两宋完成,A排除;秦、隋两朝时间短暂,B排除;“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C。
19.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时,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属于大运河作用的是D,故此题选D。
20.A
【详解】
根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连接了南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A正确;造船技术、巡游玩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错误;隋朝结束分裂局面的标志是灭陈。C错误。综上故选A。
21.B
【分析】
【详解】
由题干“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结合所学,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所以“此项工程”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故选B;根据材料“此项工程耗资巨大”可知当时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不利于隋朝的强盛,A错误;结束了分裂的是589年统一全国,C错误;大运河的开凿没有造成隋朝的灭亡,D错误。
2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对隋朝大运河的描述。·隋炀帝时期下令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但是也有人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短命而亡。而皮日休的诗句正是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3.B
【分析】
【详解】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主要说明了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B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故A错误;大运河体现了隋王朝的暴政,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大运河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故D错误。
24.C
【详解】
据材料“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渊涟”,“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可知,材料强调大运河开通,便于南北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政权;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且隋朝短暂而亡,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而未涉及“隋炀帝的南巡”,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而且大运河开凿便于沟通南北,但不能“加强北部的边防”,D排除。
25.B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D
【详解】
根据题干““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是有才识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公平竞争,进入各级政府任职,D正确;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而不是注重门第家世,排除A;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是取士方式多样,排除B;科举制注重才学,而不是道德品质,排除C。故选D。
27.错误。错误:长安 改正:涿郡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判断为错误。错误:长安 改正:涿郡。
28.判断:错误;改正:“都城长安”改为“洛阳”。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都城长安”改为“洛阳”。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