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秦朝与隋朝都是长期分裂之后完成统一、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而又统治时间短暂的王朝。这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暴政 B.外族入侵 C.仁政 D.自然灾害
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4.(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5.(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舟与水是因果关系 B.认识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D.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6.(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以下材料共同说明唐朝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7.(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副教授曾做客《扬州讲坛》,主讲“唐太宗的治国艺术”。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讲话内容中的是
A.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
B.唐太宗精简机构,合并州县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唐太宗创立科举,选拔贤才
8.(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
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注重学识,创立科举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9.(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语),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针对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虚心纳谏
B.实施和亲
C.减省刑罚
D.开放政策
10.(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过多次盛世局面,下列盛世局面出现在唐代的是
①贞观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光武中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时间轴便于我们了解历史时序。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图中①时代的是:( )
A.杨坚 B.朱元璋 C.忽必烈 D.李世民
12.(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13.(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关注民生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A.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重视人才,扩充国学 D.勤于政事,戒奢从简
15.(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 C.重视教育 D.发展经济
16.(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虚心纳谏,选贤任能 B.减轻负担,发展生产
C.制定法律,完善制度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7.(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18.(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重视农业生产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严惩贪官污吏
19.(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玄宗 D.隋炀帝
20.(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为唐朝前期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的措施是
A.改国号为周 B.广泛选拔人才 C.以魏征为相 D.改革赋税制度
21.(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科举制度在隋朝被确立后不断发展与完善,“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发生于哪位帝王的统治时期(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22.(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黄光任有一首诗名曰《女皇》,其中一句是“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诗中说的女皇是
A.女蜗 B.武则天 C.杨玉环 D.李清照
2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4.(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5.(2021·安徽砀山·七年级期末)“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26.(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描绘出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商贾云集、胡汉交融、宗教宽松、歌舞升平的景象,剧中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花钿妆容纷纷“出圈”,此剧反映的治世局面被后世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7.(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治世”与“盛世”是国家治理的理想形态,是古代明君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唐代一位帝王统治前期,勤于政事,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能,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8.(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和兵制。据此可知,唐朝兴盛得益于:( )
A.社会稳定发展 B.文化丰富多元
C.制度创新发展 D.对外开放包容
二、辨析题
29.(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姚崇是一位有名的谏臣,他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
30.(2021·安徽淮北·七年级期末)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
改正: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详解】
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时还没有当皇帝,A错误;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到刘文静为唐军,其他书都没有提及,B错误;材料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的失败,D错误。
2.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与隋朝都是长期分裂之后完成统一、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而又统治时间短暂的王朝。”可知两个王朝之所以短暂即亡是因为都实行了暴政。秦始皇上台后不断役使民工修长城、阿房宫、皇帝陵,实行严刑峻法进行统治;隋炀帝建东都洛阳,修运河、修长城,三次征讨高丽,役使大量农民,所以两个朝代灭亡都是因为暴政而迅速灭亡,故选A,排除C;BD不符题意,排除。
3.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4.A
【详解】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故选A;只有武则天提及了农业的发展措施,排除B;唐太宗到唐玄宗这一时期是唐朝逐渐兴盛的过程,故C错误;题干说明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并不存在有关割据势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A。
5.D
【详解】
概括材料可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爱惜民力,轻徭薄赋。D正确;水舟是比作人民与君主,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隋朝,B错误;唐太宗是封建地主阶级,不代表人民利益,C错误。综上故选D。
6.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故A正确,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发展和割据的内容,故C、D错误。综上故选A。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创立科举制度是隋朝的隋炀帝,不是唐太宗,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8.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意思是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直言劝谏,邪恶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针对这种情况,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
9.A
【详解】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敢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到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11.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后的朝代是唐代,即图中①时代,李世民符合题意,故D正确;杨坚是隋代、朱元璋是明代、忽必烈是元代,故ABC错误。
12.D
【详解】
依据题干“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大致意思,唐太宗认为国就像一颗大树,而百姓就是树根,如果树根稳固,树就能枝繁叶茂。国也是这样,百姓富足安乐,国家也就强盛了。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百姓的重视性,强调“存百姓”思想。D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民贵”的思想,没有涉及“君轻”“君治”思想,AC排除;材料体现是治国思想,没有涉及到发展农业,B排除;故选D。
13.D
【详解】
根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可得出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注重关注民生。故①②③正确,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④,故A、B、C错误。故选D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是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故B项正确;“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国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勤于政事,戒奢从简”,故D项错误。
15.B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而题干中唐太宗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魏征所说的。由此可见,唐太宗虚心纳谏,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
16.B
【详解】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反映了民心向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措施是统治者减轻负担,发展生产,从而改善民生、保障广大人民的生活,因此最有利于得到民众的支持,B正确;ACD项所述并不是改善民生的典型措施,排除。故选B。
17.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以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的统治措施促进社会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A
【详解】
依据题干“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民辛勤地开垦着土地,家家都粮食充盈,这样的人可以做官,这体现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对逃户和广大农民,采取放任和宽容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官府对农民的盘剥,从而缓和了农民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A正确;提倡节俭和善于纳谏是唐太宗的做法, 排除BC;严惩贪官污吏不是武则天的做法,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选A。
19.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武则天,A项正确;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排除B项;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排除C项;隋炀帝始创进士科,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为唐朝前期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其中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的措施是广泛选拔人才,故选B;AD与其扩大统治基础的措施无关,排除;魏征是唐太宗时谏臣,与武则天无关,C错误。
21.B
【分析】
【详解】
“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材料反映了殿试的开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殿试开始于武则天时期,B项正确;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唐玄宗任命高官主持考试,隋文帝开始采用考试选官,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
据材料“《女皇》……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可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且无字碑是武则天为自己所立,是让自己的功过让后人评说,因此B正确;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物,故A排除;杨玉环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与材料《女皇》无关,C排除;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与材料《女皇》无关,D排除。
23.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符合题意;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A排除;东汉出现光武中兴,B排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C排除。故选择D。
24.C
【详解】
依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所学知识,杜甫是唐朝大诗人,开元是唐朝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C正确;开皇之治是在隋朝隋文帝时期,A排除;贞观之治是在唐朝唐太宗时期,B排除;康乾盛世是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D排除。故选C。
2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选项D符合题意;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相关,在武则天之前,A排除;光武中兴与东汉刘秀相关,B排除;贞观遗风与武则天相关,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排除。故选D。
26.C
【详解】
根据材料“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商贾云集、胡汉交融、宗教宽松、歌舞升平的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物产丰富、物价低廉、店铺众多、商贸繁荣、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情况,被誉为“开元盛世”。故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以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正值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D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A;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B;贞观之治是唐朝唐太宗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当时著名的宰相是杜如晦、房玄龄,排除C。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开元盛世知识点来解答此题。
28.C
【分析】
【详解】
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革税制和兵制,这些都是制度创新。由此可知,唐朝兴盛得益于制度创新发展,故C正确;社会稳定发展、文化丰富多元、对外开放包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
29.判断:错误;改正:姚崇改为魏征。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故错误。把姚崇改为魏征。
30.错误。改正:贞观之治改为开元盛世
【详解】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开元,史称“开元盛世”,而“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创的治世局面。故说法错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