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商业的繁荣
4.(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读下面的唐都长安图。下列描述符合唐都长安情况的是
A.“市”“坊”界限分明 B.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C.早市、夜市买卖不绝 D.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的居所
5.(2021·安徽肥西·七年级期末)“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诗中所描述的是
A.曲辕犁
B.耧车
C.秧马
D.筒车
6.(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越窑的青瓷胎骨较薄,釉色为青黄或青绿,诗人赞誉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瓷多作茶具,是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盛唐时期唐三彩十分流行,一般以其作为陪葬品,有三彩文吏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马、三彩骆驼等。这一材料让我们了解了唐朝时期的
A.制陶业 B.制瓷业 C.陶瓷业 D.商业
7.(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曲辕犁简车,工具革新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浇水灌溉 D.陶器制作
9.(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状况,以下诗歌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A.经济繁荣 B.文化昌盛 C.农业发达 D.盛世辉煌
10.(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下列各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11.(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繁荣与强大 B.统一与安定 C.开明与开放 D.浑厚与雄壮
12.(2021·安徽埇桥·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唐代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艺术发展繁荣的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制瓷工艺的发展状况 D.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13.(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唐朝时有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江南农村游历。他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①小溪旁筒车把溪水送进田里
②有的农民扶着曲辕犁在耕田
③有的农民在秧田里插占城稻
④有的农民在地里收获花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4.(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南诏的十三代王中有十人得到唐朝的委任和册封,南诏王多次派遣弟子入唐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繁荣的社会经济
15.(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解析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一组图片文物(遗址)可以重点研究唐朝的:( )
A.中外交往 B.文学繁荣 C.唐蕃友好 D.民族交融
16.(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唐朝民族友好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7.(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繁荣的海外贸易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民族交往与交融 D.频繁的对外交流
18.(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下列我国古代名画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汉族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A.《女史能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送子天王图》
19.(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20.(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北宋学者沈括研读唐诗时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都是没见过世面,不值得一提。沈括这番言论间接反映了
A.北宋学者对唐朝诗歌评价不高 B.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
C.宋朝的文化全面超越了唐朝 D.唐朝的繁荣盛世记录带有虚假的成分
21.(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对外开放,兼容并包 D.诗人辈出,才华横溢
22.(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全唐诗》辑录的唐诗有近5万首,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几乎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风格更是多姿多彩。这主要是因为唐代
A.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 B.诗人普遍具有昂扬的进取精神
C.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密切 D.诗歌是社交和抒情的重要方式
23.(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唐朝哪位诗人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并享有“诗仙”的美誉。(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欧阳询
24.(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诗句抒发了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他因此享有( )的美誉。
A.诗仙 B.书圣 C.诗圣 D.诗鬼
25.(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屈原
B.杜甫
C.辛弃疾
D.关汉卿
26.(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27.(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下列唐代诗人中被人们称为“诗圣”的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苏轼
28.(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他的诗风淳朴厚重,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被称为“诗史”。他是:( )
A.颜真卿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29.(2021·安徽铜官·七年级期末)唐朝颜真卿的书法自成一体,称为“颜体”。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下列书法最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
A.《九成宫碑》 B.《兰亭集序》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碑》
30.(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该文物折射出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D.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二、辨析题
31.(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牧。
判断:______;改正:______
三、综合题
32.(2021·安徽霍邱·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展现了唐蕃交往的哪几种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3.(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篇】
材料一: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民族关系篇】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对外关系篇】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
(3)材料三中的公主是谁?该事件体现了当时中央政府怎样的民族政策?
(4)结合材料四回答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综上概述我国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34.(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
材料二 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材料三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吐蕃交往的特点。列举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一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35.(2021·安徽瑶海·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表中②处经济发展的状态并分析出现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三:夏四月丁西,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3)根据材料三,指出被称为“天可汗”是谁 结合所学分析他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国家实现兴盛所需要具备的要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骨耜到铁制农具再到曲辕犁的发展,体现了农具的改进。牛耕图体现了从农业生产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发展。四张图整体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A正确;冶铁与材料无关,B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第一张图无关。C错误;原始农业的兴起与第二、三、四张图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A。
2.C
【详解】
依据杜甫的诗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可知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在大轮子上绑上一个个小竹筒,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图C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C项符合题意;图A是西汉时期,南方人民发明的“秧马”,用于插秧,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A项不合题意;图B是曲辕犁,是用于农作物耕种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图D是汉代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是从白居易的视角来描写的,当时他正站在观音台上望长安城,长安城如同一个围棋局,千百户人家如同围棋子分别各处,而十二大街就是围棋的纵横线,将长安城分隔成整整齐齐的菜田。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4.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长安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都城长安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图片反映了长安“市”“坊”界限分明的特点,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5.D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江南水轮”“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可知,诗中描述的是唐朝农民创制的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D。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其中,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因此,题干材料让我们了解了唐朝时期的陶瓷业发展水平,故C项正确;陶瓷业是制陶业和制瓷业的总称,排除A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没有体现商业,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示意图可知,示意图中①位于隋朝和五代十国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因此,示意图中①是指唐朝。唐朝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故C项正确;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与题干“示意图中①(唐朝)”不符,排除A项;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度,与题干“示意图中①(唐朝)”不符,排除B项;东汉末年,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题干“示意图中①(唐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根据题干“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到高地灌溉”。可知,它的主要用途是浇水灌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其中,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故C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筒车,它的作用是浇水灌溉,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色”可知,表现了李白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时代气氛,“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意思为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侧面反映了唐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万国衣冠拜冕旒”意思是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公私仓廪俱丰实”体现了唐朝农业发达,可见整个材料体现了唐朝的盛世辉煌,D项正确;材料“万国衣冠拜冕旒”意思是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不是经济繁荣,因此经济繁荣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材料“公私仓廪俱丰实”体现了唐朝农业发达,不是文化昌盛,B项错误;材料“万国衣冠拜冕旒”意思是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不是农业发达,因此农业发达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C项错误。
10.C
【详解】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C符合题意;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农业工具,AB排除;《雨中耕作图》是农业方面的,D排除。故选择C。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共用构成了盛唐气象,故浑厚与雄壮不符合盛唐气象,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器,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唐代三彩骑驼乐舞俑生动展现了胡舞、胡乐,是当时艺术发展繁荣状况的体现,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手工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体现了当时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13.A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生产工具,故①②符合题意;占城稻在宋朝时才由越南传入中国,故③不符合题意;花生在明朝时才由美洲传入中国,故④不符合题意。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4.B
【详解】
依据题干“文成公主入藏”“委任和册封南诏王”,这些都与少数民族有关。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吐蕃赞普颂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后,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助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B正确;开放的社会风气反映在唐朝女子接受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参加更多社会活动等,A排除;题干材料涉及到唐朝与藏族、唐朝与南诏的关系,没有涉及到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等,CD排除;故选B。
15.D
【分析】
【详解】
根据“文成公主入藏壁画”“唐蕃会盟碑”“唐渤海三彩带盖熏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与吐蕃的交往频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后,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粟未靺鞨建立政权后,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未靺政权以“渤海”为号,渤海受封后,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文物(遗址)反映了唐朝的民族交融。故选D;AB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唐蕃友好表述不全面,C错误。
16.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道。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按地理位置吐蕃处于青藏高原,①符合题意,A正确;②所在位置是回鹘,B排除;③所在位置是黑水靺鞨,C排除;④所处位置是南诏,D排除;故选A。
17.C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以汉服取代鲜卑服”可知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的内容,促进民族交融。唐蕃“合同为一家“反映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北宋的‘榷场’的开设”反映了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的贸易交流。综上所述,他学习的主题是民族交往与交融,C正确;图示信息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社会风气、对外交流的内容,排除ABD。故选C。
18.C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所以答案选C。
19.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B.杜甫被称为诗圣;C.白居易,D.王维没有称号。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20.B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也一定程度了反映出历史的现实。材料中“这些描写都是没见过世面”侧面说明宋代生活比唐朝的富裕。故B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沈括对于唐朝社会生活评价,不是评价唐诗,排除A项;C中全面超越说法绝对,排除C项;唐朝的诗词也能反映出社会生活,并不是虚假的成分,排除D。故选B。
21.B
【详解】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B符合题意;AC项与唐朝的史实相关,但不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是唐诗繁荣的表现,排除。故选择B。
22.A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作用,唐朝诗歌之所以题材丰富,几乎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唐代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A正确;诗人具有昂扬的进取精神属于一种主观原因,不是最主要原因,B排除;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密切,不能代表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C排除;诗歌是社交和抒情的重要方式主要说明诗歌在唐代的社会地位,但不是题干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D排除。故选A。
23.A
【详解】
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特点是,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李白的名句,李白是唐朝时期的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A正确;书圣是指王羲之,B排除;杜甫被称为诗圣,C排除;诗鬼是唐代诗人李贺,D排除;故选A。
2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C项是南宋的词人,D项是元代的戏剧家。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
2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诗仙”,C项是“诗魔”,D项是北宋词人。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8.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故B正确;颜真卿是书法家,故A错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故C错误;白居易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2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颜氏家庙碑》是唐建中元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最符合题意,C正确;《九成宫碑》是欧阳询的作品,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A排除;《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C排除;《玄秘塔碑》是唐会昌元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D排除;故选C。
30.D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与水路交通无关,故D项正确;唐朝制瓷业发达,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著名的瓷器有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就是著名的瓷器,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同时体现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体现了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创作成就斐然,排除ABC。故选D项。
31. 错误 把杜牧改为杜甫
【详解】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故判断:错误;改正:把杜牧改为杜甫。
32.(1)唐朝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唐朝建立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2)通婚和会盟两种形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649年唐朝的人口是1900万;726年唐朝的人口是4141万;741年是唐朝的人口4531万,可见,随着时间的发展,唐朝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建立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等直接推动了唐朝人口增长。
(2)根据材料“文成公主进藏、金城公主进藏”、这展现了唐朝与吐蕃交往的方式是通婚;根据材料“唐蕃正式会盟”,这展现了唐朝与吐蕃交往的方式是会盟。结合所学可知,唐蕃通过通婚和会盟交往,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33.(1)科举制。
(2)农业、手工业。
(3)文成公主;开明的民族政策。
(4)开放的对外政策。
(5)繁荣与开放。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把平等竞争机制引人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能开了入仕的大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不看考生出身,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校舍,增加学员,进士科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武则天时期大力提倡科举,创立了殿试和武举。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代表的是曲辕犁,是一种农业耕作工具,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图二是唐三彩,是一种陶瓷器,反映了制瓷业的发展。由此可知,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体现了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4)根据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都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唐朝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因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34.(1)原因:在隋朝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文化上兼收并蓄。
(2)特点:交流内容多样;双向往来。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3)表现:官方使节频繁出访;民间商贸、文化交流规模大。
(4)启示:要善于进行制度、文化上的传承与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增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可以得出原因是在隋朝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文化上兼收并蓄。
(2)根据材料二“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可总结得出唐朝与吐蕃交往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双方互通往来。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3)根据材料三“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袄教人,就有20万。’”可分析出唐朝时,官方频繁派出使节出访各地;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也很多,且规模大。
(4)综合上述材料,不难看出唐朝繁荣强大是因为继承隋朝的继承并加以创新改进,由善于对外交流,加强民族关系;故在答题时就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思考。
35.(1)状态:经济繁荣发展,处于高峰状态。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制度: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
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唐太宗;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西北各族的拥护与爱戴。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等。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②754年,是唐朝时期。结合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960年北宋建立。由此可知②是唐朝鼎盛时期。结合课本所学,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处于高峰状态;
第二小问: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继隋朝而起,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各个时期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赋税,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第一小问: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贞观时期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文化方面,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繁荣;
第二小问:依据第一小问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即制度、文化方面的成就的影响:制度的完善,稳定了政局;唐诗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两者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第一小问: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第二小问:由此可知被封为“天可汗”的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西北各族的拥护与爱戴。
(4)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②进入古代经济的高峰,是因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和文化成就的取得,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发展,由此得出:制度创新;文化的发展;唐朝与各民族和谐相处,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得出:由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等。由此总结出一个国家实现兴盛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