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21: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4.(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秦汉时,丞相一人而已,位高权重;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中央和地方官职削减
5.(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
6.(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重文轻武 B.等级森严 C.商业繁荣 D.休养生息
7.(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派武将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了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税归中央
8.(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王安石变法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9.(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宋史·职官志》记载,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知州权力
C.削弱宰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10.(2021·安徽包河·七年级期末)据统计,998年至1126年,朝中显贵官僚,武人出身仅占官僚总数4.5%,科举出身者则占总数39.9%。这说明宋代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武轻文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11.(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这里的“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2.(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强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13.(2021·安徽淮北·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书的目录节选,这反映了北宋( )
A.开创科举制度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分割宰相权力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4.(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 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15.(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北宋中期,在边疆战事中,屡战屡败,而且政府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耗费巨大。有鉴于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16.(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史载宋太宗大兴科举,扩大录取,提高士人地位,重用儒臣。其在位期间,开科8次,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榜进士达186人。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外重内轻 D.重文轻武
17.(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加强皇权的是
A.在地方设置通判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18.(2021·安徽肥东·七年级期末)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缧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9.(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下表是北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对表中反映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类 别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平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A.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文臣的才能远远超过武将 D.北宋年间边境战事的减少
20.(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设置“通判”是为了
A.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B.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化地方官员的权力 D.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
21.(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叙述正确的是
A.使武将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C.任用武将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 D.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22.(2021·安徽蜀山·七年级期末)宋代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的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唐宋领先世界的科技 B.唐朝昂扬进取的风貌
C.宋代丰富多彩的生活 D.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
23.(2021·安徽长丰·七年级期末)宋真宗时期,文官调任“京朝官”的磨勘(考核)年限是三年,而武将却是七年;宋仁宗时期规定,官员若犯赃罪(也就是贪腐),文官的磨勘期延长至七年,武将则为十年。这体现了宋朝
A.优化官员结构 B.重文轻武政策 C.发展科举制度 D.加强思想控制
24.(2021·安徽巢湖·七年级期末)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25.(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下面是某电视纪录片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北宋
第一集宋安对于“读书”提倡 第三集关于“事业付之书生” 第二集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 第四集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6.(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宋朝王安石变法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其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有
A.均输法 B.市易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27.(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在历史短剧表演中,陈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张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同学们表演的历史故事可能是
A.隋朝灭陈 B.陈桥兵变 C.黄巢起义 D.清兵入关
28.(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 B.派文臣担任地方官
C.设立中书省加强管辖 D.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二、判断题
29.(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 )”内,对的填“正确”,错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的发展。(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周,合称十国。(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各州府设置节度使,以分知州的权力。(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一部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30.(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识图读历史。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一所示王朝修建了哪一重大的工程 这一工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图二与图一相比疆域范围有什么变化 为了巩固对西北边疆的管辖,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两个机构
(3)图三所示北宋形势图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4)从以上三幅我国疆域图的变化情况,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辨析题
31.(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局面的重现,宋朝推行重武轻文的国策。
五、综合题
32.(2021·安徽砀山·七年级期末)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1)图中所示大规模工程为:___________。其北到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填字母和地名)其中经过安徽省内的一段是:___________。(填字母和地名)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_______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_______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节度使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4)结合本题,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史实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C
【详解】
考查点:重文轻武。解题思路:题干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4.C
【详解】
根据题干反映了自秦汉以来,担任宰相的人数在增加,说明宰相的权力受到削弱,意味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正确;题干反映宰相的人数在增加,说明宰相的权力受到削弱,不是扩大,排除A;君权和相权处理的是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D。故选C。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七国并存,兼并战争不断,所以需要奖励军功,提高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王朝攸兴忽亡的局面重演,不得不推行并坚持“重文轻武”政策。所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A
【详解】
考查点:北宋的统治。解题思路:据“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等信息可知,北宋读书人地位高,军人的地位很低,表明宋朝重文轻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错误;宋代商业经济发达,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休养生息是指大动乱、大变革之后王朝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综上故选A。
7.B
【分析】
【详解】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是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田水利法是1068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由王安石主持新变法工作中的一项法令。此法令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此法令在颁布之後的七个年头里,当时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募役法是解决服役问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方田均税法是防止偷税漏税的问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军事措施,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并大力推行科举制,进士数量增加,入仕从优,于是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故D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重武轻文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A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960年……北周……陈桥驿”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A项正确;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位皇帝,排除B项;赵普是北宋的宰相,排除C项;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将领,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税法要重新丈量土地,从而确定赋税的征收额度,这必然会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B项正确;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通过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从而逐步改善北宋积弱状况,排除C项;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据题干目录中信息“宰相须用读书人”“事业付之书生”等可知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视文官的地位而抑制、防范武将,D项正确;隋朝时期开创科举制度,排除A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而非提高,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并非分割宰相权力,而是“宰相须用读书人”,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描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B符合题意;“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述的是唐太宗,A不符合题意;“向文治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描述的是唐玄宗,C不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述的是武则天,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冗兵、军队战斗力弱、耗费巨大的弊端,实行了保甲法,故C正确;募役法是为了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方田均税法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农田水利法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故ABD错误。
16.D
【分析】
【详解】
宋太宗大兴科举,扩大录取,提高士人地位,重用儒臣。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D项正确;休养生息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A项;兵民合一是农闲练兵、农忙务农的政策,排除B项;外重内轻是唐代中后期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根据所学,宋太祖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故B项正确;ACD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皇权,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中户以下大抵乏食、鞭笞缧缧唯恐不迨”可知,这体现出,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等原因产生的问题;但司马光利用这些问题对王安石进行政治攻击,这反映出他反对变法的政治态度;因此,司马光的说法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C正确。变法中产生了一些实际问题,并不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排除A。司马光借变法中的问题攻击变法,排除B;司马光代表的是保守势力,排除D。故选C。
19.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北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可知,贡举(文举)的次数及录取的人数明显高于武举,说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和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臣的才能远远超过武将,排除C项;北宋年间边境战事的减少,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统治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强化中央集权,分知州的权力,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排除;B项是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排除;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这一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C。
2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D项正确;重文轻武使文官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排除A项;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B项;重文轻武任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分析】
【详解】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等俗语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故D正确;材料和科技和生活无关,故AC错误;材料更体现不出唐朝昂扬进取的风貌,故B错误。
23.B
【详解】
依据“文官调任‘京朝官’的磨勘(考核)年限是三年,而武将却是七年”“官员若犯赃罪(也就是贪腐),文官的磨勘期延长至七年,武将则为十年”可知文官的磨勘年限比武官要短,文官的升迁比武将快,由此可见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对文官和武将区别对待,这不是为了优化官员结构,重文轻武以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宋朝被文官和武将区别对待,没有体现发展科举制度或加强思想控制,CD排除。故选B。
24.D
【详解】
王安石变法中在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既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减少军费开支,D正确;募役法是规定不愿服役的可以交钱,由官府雇人服役,A排除;方田均税法是规定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B排除;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在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C排除。故选D。
25.D
【分析】
【详解】
据题干可知,这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答案为D。
26.C
【分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宋朝王安石变法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其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是农田水利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与农业发展无关,故ABD错误。
27.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故B正确;隋朝灭陈、黄巢起义、清兵入关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2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设立中书省加强管辖是元朝的措施,故选C;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行政上,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29.(1)正确
(2)错误 北周 改为 北汉
(3)错误 节度使 改为 通判
(4)错误 纪传体 改正 编年体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的发展。本题表述正确。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称为十国。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各州府设置节度使,以分通判的权力。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一部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30.(1)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
(2)观疆域范围有所扩大;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民族融合
(4)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趋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回答一点即可)
【详解】
(1)根据图一隋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图二与图一,分析可知:唐朝相比隋朝疆域范围有所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打败颉利可汗,西域各国纷纷依附,尊其为“天可汗”,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武则天时期,设北庭都护府,以天山为界,与安西都护府共同管理西域。
(3)根据图三北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北宋与西夏、辽、金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和战交替,以和为主,民族矛盾突出,但是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趋势。
(4)分析材料可知:唐朝比隋朝疆域范围有所扩大,同时民族了得到了融合;北宋政权并立,和战交替,以和为主,民族矛盾突出,但是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31.判断:错误;改正:重武轻文改为重文轻武。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宋朝重文轻武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本题错误,“重武轻文”改为“重文轻武”。
32.(1)隋朝大运河;A涿郡;B余杭;D通济渠
(2)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3)文官;通判;转运使。
(4)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分析】
【详解】
(1)由图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规模工程为:隋朝大运河。其北到A涿郡,南至B余杭;其中经过安徽省内的一段是D通济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得出: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稍夺其权”,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牵制知州。为了“制其钱谷”,规定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转运使收归中央。
(4)“共同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史实的共同作用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