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由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朝代不包括( )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宋朝
2.(2021·安徽和县·七年级期末)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繁荣与开放 B.三国鼎立 C.和平共处 D.政权并立
3.(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下表是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檀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议和
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
B.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
C.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D.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
4.(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女真文字与汉字的比较。由图片信息可知女真文字
A.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B.与汉字的起源时间相同
C.成为南宋的官方文字 D.影响了汉字的发展演变
5.(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阿保机 西夏 B.元昊 契丹
C.阿骨打 金 D.铁木真 元
6.(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北宋
7.(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8.(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9.(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末)“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 ( )
A.东京 B.临安 C.应天 D.建康
10.(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该王朝的都城位于( )
A.开封 B.长安 C.洛阳 D.临安
11.(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岳飞抗金 B.黄巢起义 C.文天祥抗元 D.李自成起义
12.(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两尊铁铸跪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两句诗“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何事发出这感慨吗 ( )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秦桧谋害岳飞
C.王彦抗金 D.卫青抗击匈奴
13.(2021·安徽金寨·七年级期末)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14.(2021·安徽肥东·七年级期末)《金佗续编》记载:“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抵抗的是( )
A.契丹族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 B.党项族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
C.女真族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 D.蒙古族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
15.(2021·安徽阜南·七年级期末)油条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食用频率最大的早点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岳飞 B.班超 C.秦桧 D.张骞
16.(2021·安徽庐江·七年级期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nìng)臣”。对联中“忠骨”指的是( )
A.郑成功 B.岳飞 C.文天祥 D.秦桧
17.(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著名抗金英雄岳飞所写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的“匈奴”指的是
A.匈奴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18.(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大饼油条是我们喜爱的早点之一,其中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A.岳飞 B.文天祥 C.秦桧 D.杨家将
19.(2021·安徽无为·七年级期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在 大败金兵主力。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郾城 B.洛阳 C.临安 D.大散关
20.(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有人戏称宋朝为“送朝”,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21.(2021·安徽蚌埠·七年级期末)“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该观点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是
A.中原王朝的软弱 B.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的善战 D.拥有强大的骑兵
22.(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但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80%左右,军队人数最多时曾经达到120多万人。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读书风气浓厚 B.诗人普遍具有昂扬的进取精神
C.边境危机不断 D.诗歌是社交和抒情的重要方式
23.(2021·安徽潜山·七年级期末)下列不属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是
A.南宋军民英勇的抗金斗争 B.南宋王朝对金屈膝投降
C.金朝统治者留恋北方生活 D.南宋抗金将领岳飞被害
24.(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辽、宋、西夏、金有战有和。右图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5.(2021·安徽东至·七年级期末)1140年郾城大捷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这一局面的形成有利于
A.南北方民族融合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D.南方人口的北迁
二、辨析题
26.(2021·安徽宣城·七年级期末)宋金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长江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 】改正:
27.(2021·安徽来安·七年级期末)南宋与金以长江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形成对峙局面。( )
三、综合题
28.(2021·安徽八公山·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我与历史名人”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1)以下是黎明同学收集的三幅图片,请你完成下面所缺内容。
图A:是反映________(朝代)修建的运河,________(人物)为连接南北交通,巩固统治而开凿的。
图B:是根据唐朝高僧________口述而整理,是研究唐朝时西域和南亚历史的参考书。
图C:是________的塑像,他是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刘阳同学整理了唐朝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2)材料一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他完善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 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从而进入鼎盛时期。
(3)材料二的“他”是谁? “鼎盛时期”之后转向衰落的标志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抓住关键词“由分裂走向大统一”。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秦朝是结束了我国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局面走向统一;隋朝是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走向统一;元朝时结束了两宋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走向统一;北宋时与辽、西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南宋时与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因此宋朝并没有实现大统一。故选D。
2.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这一历史时期,汉族、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先后并立,体现出政权并立的政治特点,故D符合题意;隋唐是繁荣与开放时期,曹魏、蜀汉、孙吴是三国鼎立,新中国外交主张和平共处,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3.B
【详解】
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在“战与和”中政权更替,B正确;北宋被金所灭,南宋与金议和,没有被金灭,故A说法错误;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议和没有体现是战争状态,故排除C项;材料最终是宋金议和,不是统一,故排除D项;故选B。
4.A
【详解】
依据题干中女真文字与汉字的比较可知,女真文字形体与汉字汉字相似,由此得出女真文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融合的作用,A正确;仅凭女真文字与汉字形体的比较,无从得出与汉字的起源时间相同,B排除;女真文字并非南宋的官方文字,而是金朝的官方文字,C排除;仅凭女真文字与汉字的比较,无从得出它影响了汉字的发展演变,D排除。故选A。
5.C
【详解】
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建国:12世纪初起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C项正确;阿保机建立了辽,排除A项;元昊建立的是西夏,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至此灭亡;此事史称靖康之耻;因此“靖”、“康”与金灭北宋有直接联系;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7.B
【分析】
【详解】
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金军几次南下,遭到了南宋抗战派将领的英勇抵抗,岳飞就是其中一位。岳飞率领岳家军,骁勇善战,纪律严明,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曾收复建康,后又在郾城打败兀术,乘机收复失地,直捣黄龙。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B。
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反映的就是南宋都城临安的记忆,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秦俑故乡,丝路源头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排除;B项繁华汴水,精彩开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排除;C项六朝古都,金陵风韵反映的是南朝都城建康(南京),排除。故选D。
9.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开始了南宋。“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10.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1279年南宋被元所灭,D项符合题意;开封是北宋都城;长安是隋唐都城;洛阳是曹魏的都城。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A
【详解】
根据“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信息可知他讲述的内容与岳飞有关,岳飞是南宋初抗金的将领,故选A;黄巢起义、文天祥抗元和李自成起义都与“岳家军”无关,排除BCD。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金军几次南下,遭到了南宋抗战派将领的英勇抵抗,岳飞就是其中一位。岳飞率领岳家军,骁勇善战,纪律严明,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曾收复建康,后又在郾城打败兀术,乘机收复失地,直捣黄龙。但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就以胜求和,强逼岳飞等了班师回朝,解除岳飞等人兵权。后秦桧还网罗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后葬于杭州西湖湖畔,而秦桧的丑恶的嘴脸为世人所不齿,后人铸其人像跪于岳飞墓前,来谢罪。许多秦姓之人也常以此感到羞愧。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因此匈奴指的是女真族,故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14.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在金军中流传中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是金太祖。C项符合题意;契丹建立的辽国,A项不合题意;党项族建立的西夏,B项不合题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5.A
【详解】
依据题干“油炸桧”指的是油炸秦桧。结合课本所学,南宋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以“谋反”罪名杀害岳飞被后人唾弃。岳飞死后,被埋在杭州。因为人民憎恨秦桧夫妇害死了岳飞,把他们两个捏成面人油炸,这就是油条。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反映了百姓对岳飞的同情与肯定。A项符合题意;C项不合题意;班超和张骞是出使西域的人,促进汉朝和西域的往来。B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忠骨是岳飞,佞臣是秦桧。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故“忠骨”与岳飞有关。故选B。
17.B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著名的南宋抗金英雄;而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岳飞抗击的是女真族,B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取得重大的胜利,A排除;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在北宋末年被金所灭,C排除;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D排除。故选B。
18.A
【详解】
1127年,宋钦宗弟弟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东京),史称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故A项符合题意,排除C项;文天祥是抗元的,排除B项;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
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打败金军的主力,故A正确;岳家军没有在洛阳打败金兵,故B错误;岳家军没有在临安打败金兵,故C错误;岳家军没有在大散关打败金兵,故D错误。
20.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使得北宋与辽之间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宋金之间的绍兴和议使得南宋与金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因此产生的相同影响是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B项正确,排除A项;宋辽、宋金之间的和议都规定宋朝给对方大量“岁币”,因此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宋辽、宋金之间的和议属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而非中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分析】
【详解】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该观点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是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故选B项;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中原王朝也做出了许多抵抗,所以中原王朝软弱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游牧民族的善战和拥有强大的骑兵不只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拥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也有,故排除C项和D项。
22.C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但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80%左右,军队人数最多时曾经达到120多万人”可见宋代军队的投入相当大,说明宋代对武备和军队建设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宋代与辽、西夏、金的边境不断,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3.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领军队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限,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由此可知,C项金朝统治者留恋北方生活,不属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ABD项都属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5年金灭辽,1127年南宋建立,南宋不可能与辽并立,C项正确;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排除A项;北宋与金、西夏并立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宋与金、西夏并立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分析】
【详解】
1140年郾城大捷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金军不再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B;宋金对峙不利于南北方民族融合,南方人口也不会北迁,AD错误;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说明宋和金都没有统一全国,C错误。
26.【错误】改正:把“长江”改为“淮水”
【详解】
改正: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7.错误,长江改为淮水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规定,两个政权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形成对峙局面。故错误,长江改为淮水。
28.(1)图A:隋代;隋炀帝。图B:玄奘。图C:岳飞;南宋。
(2)科举制。
(3)人物:唐玄宗。标志:安史之乱。
【详解】
(1)图A:根据图示中“尽道隋亡为此河”并结合所学可知,此诗反映的是隋代修建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连接了南北交通。图B:根据图示中“《大唐西域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书是唐朝高僧玄奘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是研究唐朝时期西域和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图C:根据图示中“还我河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塑像是岳飞,他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
(2)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才,善于贤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为选拔官员,完善了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3)人物:根据题干及材料二中“唐朝两则材料”“进入鼎盛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