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08 11: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趣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制订方案、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
2.激发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科学志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
本实践活动共设计了4个环节9第一个环节是“制订方案”,由信息窗主题图情境引入,呈现了4.位同学在一起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关于体积变化情况的交流,并对将盐放入水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进行猜测。为了验证猜测是否准确需要开展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第二个环节是“实践探究”,小组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和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后,由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第三个环节是“交流展示”,综合各小组实验记录情况完成全班探究记录汇总表,通过全班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并完成实验报告。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总结和反思。通过研究,发现有趣的溶解现象,并让学生经历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培养科学志趣,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教材解读
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容积后安排的。这一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体积、容积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物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活动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活动的重点是“实践探究”和“总结反思”这两个环节。“实践探究”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性。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感受到要验证猜测是否准确,最好的做法就是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我们才能真正验证猜测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总结反思”则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反思,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经过参与实验研究的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活动的编写特点是:
1.紧密结合物体体积知识开展活动。
本活动是在学生刚刚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之后安排的,对所学知识能起到巩固、拓展和应用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的体积意义的理解,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2.利用常见现象中存在的矛盾,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常用的方法是将物体放公水中,用求体积差的方法解决。这种方法是学生熟知的。经验使他们错误地认为,溶解问题仍然遵循这个规律: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产生困惑,从而激起实验研究的兴趣,初步学会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对实验研究的经历是比较欠缺的,这也是我们教师要研究思考的问题。本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制订方案——实践探究——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的实验研究全过程,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二)学与教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制订方案——实践探究——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的全过程。
教材提供了一个小课题研究的思路。教学时,教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困惑之中,自觉参与“制订方案——实践探究——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科学志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积累活动经验。
2.通过科学评价,提高学生素养。
在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比如:是否能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否会合作交流,能否提出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等。评价要采用自评和互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过程。
3.建议课时数:1课时。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