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07 18: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人的体液的pH如果超出正常范围,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或产生疾病。人体内几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如表所示。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体液名称 胃液 血液 唾液 乳汁
pH 0.9~1.5 7.35~7.45 6.6~7.1 6.4~6.7
A.胃液 B.血液 C.唾液 D.胆汁
2.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氧化铁 FeO B.水银Ag C.碳酸钠NaCO3 D.生石灰 CaO
3.目前我国己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使用,分为三大类: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最早期的灭活疫苗是在石炭酸(化学式为C6H6O,具有酸的性质)防腐的条件下制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炭酸由13个原子构成 B.石炭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石炭酸属于氧化物 D.紫色石蕊遇石炭酸变红色
4.规范操作是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酸碱度 B.装入固体
C.检查气密性 D.加热固体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B.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加热铜片,质量变大,说明该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6.化学反应不但可以生成新物质,还能产生能量。以下发热现象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A.镁条和稀盐酸混合生热
B.浓硫酸与水混合生热
C.木材燃烧生热
D.糖类在人体中缓慢氧化生热
7.下列溶液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不考虑水的蒸发),会发生变质且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硫酸 C.澄清石灰水 D.浓盐酸
8.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在溶液中进行
B.复分解反应AgNO3+X=Y+AgCl↓,Y可能是盐
C.化合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一定会变
D.分解反应的产物中不可能有化合物
9.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实验室中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 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 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10.用pH试纸测定某液体的酸碱度时不能先把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否则所测得的液体pH值与实际情况相比,其结果可能会
A.相等 B.偏大 C.偏小 D.以上三种结果都有可能出现
11.在①氧化铜②金属锌③熟石灰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
C.出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D.由a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放热反应,溶液温度一直升高
13.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和微粒个数比是4:3
C.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3:20
D.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14.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酸雨的pH<7,则pH<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生成沉淀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15.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
B.二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C.pH值小于7的降雨称为酸雨
D.溶液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二、填空题
16.进入21世纪,世界上有化合物已超过3000万种。其中部分化合物是由H、O、S、C、Na五种元素组成,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2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2)一种碱____________;
(3)能形成气体分子的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种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盐____________;
(5)一种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____________。
17.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也是人们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实现物质转化,以及获取能源的重要手段。
(1)通过研究如图1所示的变化,可以确定水的组成。图中与试管a相连的是电源的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b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用___________来检验。
(2)化学变化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热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镁条与稀盐酸 B.生石灰与水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氢氧化钠与稀硫酸
(3)在一定条件下,A与B能发生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四种物质微观图如图2,下列结论,不能从该图示得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4)通过如图3所示实验研究金属钠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①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为红色,由此推测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有___________。
②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试推测该气体的成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18.构建知识网络模型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图1表示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图2表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pH,则测定结果会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任写一种图1中M类物质的化学式___,其与稀盐酸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
(3)图2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用化学符号表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可表示为。依此类推当图1中⑤向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时,反应的微观实质用同样的方法可表示为___。
19.如图是教材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②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回答下列问题:
(1)E试管中放有酚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2)在实验步骤②中,对比观察B、C两支试管,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有哪些?______。
(3)关于分子性质,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三、推断题
20.有核电荷数小于18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清洁的能源;B单质的体积在空气中占21%;C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的2倍;D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其组成的单质可以被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吸收、利用。
(1)写出B、D元素的名称:B_________、D___________。
(2)写出A、B可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A、B、D三种元素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活泼性强的金属氢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Hn,它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A的单质请写出C的氢化物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1.如图是某同学学习了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后绘制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两物质之间能相互反应)其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的成分,A与C含有相同元素。
(1)按物质分类,B属于_______(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写出A、B分别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装置______(填“A”、“B”或“C”)。
(3)装置D可以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
(4)收集CO2时,用燃着的木条来验满,是利用CO2______的化学性质。
(5)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______作干燥剂(填“浓硫酸”或“生石灰”)。
23.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物质Y,分液漏斗内盛有液体X,U型管内盛有红墨水(便于观察)。开始时a、b处于同一水平线,当把X滴入锥形瓶内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为蒸馏水,Y为生石灰,则U型管内a液面______(填 “高于”、“低于”或“等于”,下同)b液面;
(2)若X为水,Y为硝酸铵固体,则U型管内a液面______b液面;
(3)若X为过氧化氢溶液(少量),Y为二氧化锰,则U形管内a液面______b液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五、计算题
24.现有一包氯化镁与氯化钡的混合固体20g,为测定其组成,小明先将该混合固体全部溶于水中,形成混合溶液;再将60gNaOH溶液平均分4次加入到该混合溶液中,每次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下表。请回答∶
实验次数 一 二 三 四
NaOH溶液质量/g 15 15 15 15
沉淀质量/g 2.0 2.0 1.8 0
(1)沉淀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
(2)计算混合固体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5.现有一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为了探究样品变质的情况,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
请结合图1、2中的实验数据,完成以下计算:
(1)完全反应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___g。
(2)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图2中a的数值。(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A 6.B 7.A 8.B 9.B 10.D 11.A 12.C 13.C 14.B 15.A 16.(1)
(2)NaOH
(3) H2 O2 O3
(4)Na2S
(5)SO2
17.(1) 负 带火星的木条
(2)C
(3)B
(4) 氢氧化钠 氢气,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18.(1)偏大
(2) CuO 复分解反应
(3) Na+、Cl-
19.(1)对比实验,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B、C溶液都变红;C比B红得快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或:分子运动速率受温度的影响)
20.(1) 氧 氮
(2) H2O H2O2
(3)HNO3+NH3·H2O=NH4NO3+H2O
(4)NaH+H2O=NaOH+H2↑
21.(1)碱
(2) Na2CO3+2HCl=2NaCl+H2O+CO2↑ Ca(OH)2+ Na2CO3=CaCO3↓+2NaOH[或Ba(OH)2+ Na2CO3=BaCO3↓+2NaOH]
22.(1) 集气瓶 量筒
(2) A
(3)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4)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浓硫酸
23.(1)低于
(2)高于
(3) 低于
24.(1)5.8g
(2)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四次实验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总质量为5.8g。
设固体中氯化镁的质量为x。
x=9.5g
固体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答:混合固体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52.5%。
25.(1)2.2
(2)65.4%
设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m,
x=5.3g
m=4.9g
15.3g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5.3g﹣5.3g=10g,所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3)125g
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n,
图2中a的数值为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