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整理——总复习》教学建议
总复习的回顾整理部分通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还了解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切入,引导学生对本册的数学学习进行回顾整理。教材采用了双页面对开排版格式呈现了要回顾整理的内容,并用底色区分出多个色块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回顾整理。本板块分别复习了正、负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加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方向和位置,统计与概率等相关内容,还引导学生回顾整理了类推、转化、观察、实验、比较……的策略和方法。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策略和方法,又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时,可以先由“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还了解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对本册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按照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正负数认识、方向和位置、统计与概率等相关内容按板块进行回顾和整理。采用小组合作、自己整理、集体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学生能将本册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如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回顾整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我们是怎样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我们是怎样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通过围绕这几个中心问题的研究思考,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实现再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很好的回顾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册学习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整理。
在学生回顾整理了本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本册学习的类推、转化、观察、实验、比较……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重点是类推和转化的方法。比如: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研究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转化的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
在进行回顾整理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应有序进行。
教材回顾整理中的内容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缜密考虑,将本册教学内容进行的综合和调整,将本册内容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分成了几个不同板块,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时,也应该按照板块的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2.回顾整理的形式应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对每一板块的回顾整理,应采用灵活的形式来进行回顾整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整理、全体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的活动方式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3.不能局限在教材呈现的内容中,应适时进行拓展和延伸。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留出较大的空间,教材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编写,有部分内容在“回顾和整理”中没能完整的呈现,要引导学生将隐藏在背后的相关内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复习和整理。
“综合练习”的分析与解读:
第1题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本题。通过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的掌握情况。学生做完订正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好这些内容。
第2题是巩固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题。通过本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好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想的过程,解释列式的理由,然后进行计算。
第3题是巩固分数大小比较的练习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呈现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都能理解基本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基本内容。
第4题是一道复习正、负数的题目。教学时要对此题进行拓展,对正、负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复习。
第5题是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学生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以此提高计算能力。
第6题是有关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的练习题。通过练习,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题目,以此促进学生掌握方法。
第7题是分数加减法的变式练习题。通过解方程,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也对方程内容进行深化,使学生掌握方程中含有分数的计算方法。
第8题是应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想的过程,解释列式的理由,然后进行计算。
第9题是有关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判断题。练习时应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交
流时应让学生充分说明理由。
第10题是一组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题。建议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练习。
第11题是最大公约数的拓展练习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题意,再独立解决。本题要把长方形布裁成正方形手绢没有剩余,也就是求15和6的公因数,要求正方形最大边长其实就是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12题是单位间互化的题目。通过此题,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化聚方法,即如何由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和由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建议教师在学生做完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好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第13题是求长方体底面积和体积的变式练习题。其中第(l)小题求储物柜的占地面积,其实就是求整个储物柜所构成长方体的底面积;第(2)小题求储物柜所占的空间,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第14题是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题目。此题要重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求珊瑚石的体积其实就是求鱼缸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鱼缸的底面积乘水面升高的高度,9×6×5=270(dm );也可以用放入珊瑚石后鱼缸中水的体积减去放人珊瑚石前水的体积.9×6×(6+5)-9×6×6=270(dm )。
第15题是检验学生对正方体有关知识掌握情况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动手摆一摆。明确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木块才能摆成一个正方体模型后,再根据棱长求正方体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本题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明白解题策略。
第16题是一道应用长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解决。
第17题是一道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第(l)小题,求汽车油箱.的容。积(即240升);第(2)小题,解题的方法可多样,其中看240升里面有几个40升,就可以行驶几个100千米较为简便,教师要鼓励学生呈现自己不同的方法,只要能说清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第18题是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综合练习题。这里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做法,进行质疑。本题中第(4)小题从公园大门到水族馆可以怎么走中,对公园大门到游乐城是“北偏东45°”还是“南偏西45°”,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混淆错误,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清楚从公园大门到游乐城应以谁为观测点,这样会避免学生出现混淆。
第19题是一道有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中折线的变化趋势回答后面的几个问题。
“我都学会了吗”是对全册内容的检测,是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评价融入教学过程。在这里,学生可以自己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结合考查情况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并为后续“丰收园”中的学生评价提供依据。本板块共编排了3个题目。第1题是考查和分数相关的知识与内容。第2题是考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题目,其中的3个小题分别考查体积、表面积和棱长。第3题是考查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掌握情况。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点评交流,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内容,教师要进行再次的复习与指导。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