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1~2022 学年度第 一学期期末五校联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1-13 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15
题每一选项的分值为 3、1、1、0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自然在提供给人类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
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
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成为终身使命。下列没有反映题干主旨的是
A.早期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
B.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可以种植谷物,饲养家禽
C.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私有制度和阶级分化
D.河姆渡文化的居民能种植水稻并且建造房屋
2.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
其分布状况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A.①② B.①③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C.③④ D.②④
第 1 页(共 8 页)
3.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
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入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
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绪。清廷此举反
映了
A.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
B.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
C.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
D.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
4.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时局,这
A.迫使中国社会掀起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B.导致清朝政府迅速陷入崩溃边缘
C.表明近代中国开始出现边疆危机
D.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著名学者傅斯年在 1920 年曾指出:“从(1919 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
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
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与
这段材料之意最相符的是
A.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爱国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D.广大民众参加的社会运动
6.观察右图,图片上正中文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下对该图内容解读
正确的是
A.图示共和国属于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B.毛泽东思想是此政权的指导思想
C.该货币发行促进了国内经济交流
D.图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尝试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第 2 页(共 8 页)
7.民国以来,轮船上的茶房行为是“中国佬”脏、乱、差、贪等刻板印象的写照。1934
年,中国最大的航运民族企业民生轮船公司率先采用考试、培训、奖惩、考核、解聘
等措施,改变“中国佬”的国际印象。其他公司纷纷效仿。民生公司的模式及推广
A.改变了国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B.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得益于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8.2020 年,中国电影《八佰》及《我和我的家乡》先后上映,票房斐然。前者叙述了淞
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后者通过五个家乡故事,展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这主
要说明电影艺术
A.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物质渴求 B.促进了其他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D.推动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9.2019 年,我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引发
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发出共建美好未来的“绿色邀请”;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饱含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邃思考和
责任担当。三场主场外交共同体现了中国
A.开放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B.和平合作,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独立自主,坚持原则与灵活并举的外交
D.多边外交,打破了超级大国称霸的局面
10.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元首制行省制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第 3 页(共 8 页)
1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
C.罗马帝国的扩张
B.“日不落帝国”形成
D.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12.1727 年,德国哲学家布尔芬格尔出版了《由儒家典籍所见的政治与道德的学说及其
实例》。该书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德治主义的向往,并称誉中国是一方乐土,中国的众
王皆为真正的哲学家。作者此举旨在
A.吸收儒家精神以提高王权地位 B.传播儒家思想以促进社会改革
C.推进宗教改革以建立民族国家 D.鼓吹王朝战争以完成国家统一
13.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A.16 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 世纪在②进行的抗英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C.19 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18 世纪在④进行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第 4 页(共 8 页)
14
.《共产党宣言》载:“在经济危机期间——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
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
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这一论述
A.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B.强调经济危机破坏了资本主义秩序
C.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直接指导十月革命的爆发
1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根据题目,回答问题。)
16.(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
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
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
有时还有身高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
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
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
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
(8 分)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第 5 页(共 8 页)
材料二
1951 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
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 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
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 年 1 月,国家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
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 70 年安迁及其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6 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4 分)
17.(2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在 16 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
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
阶段,从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70 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
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
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 19 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
19 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
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不同阶段资本主义殖民的主要方式。(6 分)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第 6 页(共 8 页)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世界棉花种植
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第 7 页(共 8 页)
(2)三幅图片反映了棉花产业演变的历程,请分别结合史实予以说明。(9 分)
材料三
19 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
——
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
“双重使命论”。
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
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进行论证。(8
分)
18.(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
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图中的城市,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某一政策(举措)为主题,选取两组城市,并
简要说明该主题。(14 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 第 8 页(共 8 页)
第一节 铁路权一 东三省铁路(归)俄国十 北海南宁铁路(归)法国……第二节 财权一 全国海关税权(归)英国六 山东全省矿物权(归)英德……第三节 练兵权一 江南洋操(归)德国五 各省海陆军(归)英国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五校联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B A D D B C A C D B C
答案 A B C D B A D C
14 15
得分 3分 1分 1分 0分 3分 1分 1分 0分
16.(18分)
(1)特点:以什伍为编制方式,程序严谨,内容详实,管理严密,制度法律化。(任意四
点 4分)
意义:维护政治统治(或社会稳定);巩固大一统;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小农经济;
为后世王朝的基层治理奠基。(任意四点 4分)
(2)原因: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任意三点 6分)
(3)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任意两点 4分)
17.(23分)
(1)方式:第一阶段以暴力掠夺金银、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以掠夺原料和倾
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6分)
(2)图片一,亚洲、中美洲、东非各自独立发展了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在区域范围
内进行商贸流通,欧洲在三大中心之外。图片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棉花生产网
络逐渐集中在欧洲,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加强对棉纺织生产的
控制,形成横跨三大洲的贸易体系。图片三,工业革命后,技术革新使欧洲变成最
大制造者,机器棉纺织品销往世界,冲击当地棉纺织业,棉花产销变成欧洲主导的
单极世界。(9分)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 页)
(3)破坏性: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和殖民体系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原有政治经济模式遭到冲
击,中国成为附庸。(4分)
建设性: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经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思想:出现向西方
学习思潮;政治:资产阶级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意两点 4分)
18.(14分)阅卷参考:
(1)主题:与所选城市对应正确
(2)史事:能正确选取改革开放至今政策基本史实作简要叙述。
主题 1:设立经济特区(1分)
城市:深圳、珠海、厦门。(2分)
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4分)
主题 2:“一国两制”构想和实践
城市:香港、澳门、高雄。
说明: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
大构想。在此方针指导下,1997年、1999年中国分别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洗
雪了百年国耻,并保持了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
愿,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必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说明:其他主题如改革开放、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一带一路等,均可。)
五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