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章1----3节练习
1.(2021七下·嵊州期末)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 )
A.冷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2.“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生动地展现了生活食品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的情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大豆、大蒜、生姜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B. 图中的每一粒豆都是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的一个果实
C. 苹果树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一株苹果树
D. 吃生姜时感觉有一定的辣味,味觉是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的
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
A.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 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 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4.在确定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 )
A. 因为口干舌燥要润喉 B. 漱口,去除牙齿中残留的食物渣
C. 一点用处都没有 D. 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5.生活经验表明,当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生病时,对食物的味觉没有健康状态时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A. 人产生了味觉疲劳
B. 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C. 生病或疲劳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
D. 人的味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6.(2021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7.(2021七下·西湖期中)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21七下·西湖期中)如图是公园中的“传声筒”,管子是空心且两侧开口,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C.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D.传声筒的原理和听诊器相似
9.(2021八下·镇海期中)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探究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
D.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
10.(2021七下·滨江期末)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11.(2021八下·镇海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挡板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C.医院里检查身体用的B超是通过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D.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去空气,声音变大
12.(2021七下·吴兴期末)关于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A.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能靠空气传播
B.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碎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扬声器对着烛焰发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敲击装有水的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响度不同
13..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或者用厚度不同的衣服包裹同一机械闹钟,他所听到的声音响度都会发生改变。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 响度会随离声源的远近而改变吗 B. 响度为什么会随离声源远近而改变
C. 响度会随隔声材料的厚度而改变吗 D. 响度和隔声材料厚度及离声源远近有什么关系
14.在医院中医生用 B 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以后,再用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 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关于这两次声音的利用例子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B.两次都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
C.第一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第二次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
D.第一次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第二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15.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所示。甲、乙相比(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100
乙 110 700
A. 乙音调较高 B. 甲响度较大
C. 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 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16.有一段长为18 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 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 m/s、1500 m/s和 340 m/s,人耳能 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 s)(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7.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 )
A. 0.5秒 B. 1秒 C. 0.5分 D. 1分
18.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 0.3 秒和 0.7 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30 米/秒,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165 米 B.198 米 C.221 米 D.330 米
19.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 乙和丁 B. 甲和乙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20.如图所示,盲人陈燕在“挑战不可能”节目中,利用手掌拍击和喉咙呼喊发声,依靠声波的反射辨识物体,贏得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和赞扬,被誉为“声呐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陈燕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 20Hz
B.陈燕的声音速度为 3×108 m/s
C.陈燕距离障碍物小于 0.1 米才能听到回声
D.陈燕靠手掌或者喉咙的振动发声
21.(2021七下·杭州期末)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2.(2021七下·台州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 】 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23.(2021七下·上虞期末)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敲一下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 。
(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了声音可以在 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4.(2021七下·滨江期中)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25.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衢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 紧
丙 钢丝 5cm 0.1mm 紧
丁 钢丝 5cm 0.1mm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6.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 4 秒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
(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 20 米/秒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 15 ℃)
参考答案
1---20 DBADC BDBAB CDDCD ABADD
21.(1)介质(2)A(3)不能
22.(1)耳蜗(2)大脑(3)C
23.(1)物体的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空气中;能量
24.(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4)三次实验中振幅相同,那么敲打的力度相同;波形不同,说明音色不同,即发声体不同,因此不是一个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和乙中,波峰的个数相同,说明瓶子振动的频率相同,但不是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故C错误;
丙的波形比乙的波形圆润一些,因此乙图中的瓶子发生的声音更尖锐,故D错误。
25.(1)乙;粗细(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26. (1)680米 (2)6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