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讳莫如深,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可知,虽然频道上百,也还是有限,不看者是大多数。对他们而言,麻将和拜物也可以排遣生命之无聊,就算是玩物丧志,其好玩程度也超过为拜物而说教的娱乐节目、为正确而说教的谍战肥皂剧。现代中国之精神生活,如果去除小资文化营造的充斥于媒体、旨在鼓励拜物的文艺腔,其实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麻将和拜物。
(节选自于坚《麻将声里听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
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而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
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是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
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有删改)
材料三: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然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档。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完成了一段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的旅程。
这个节目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文化应实现当代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
B.传统相声的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了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
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的“另辟蹊径”写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上变得肤浅、入世,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
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经常揭示父子间、夫妻间等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这种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
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
D.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学说、文人画、相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
C.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D.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让一些人不解,让很多人迷惑。
4.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5分)
答:
5.在今天,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5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福近在咫尺
胡竹峰
去安徽郎溪县幸福乡,宣城市文联的同志指着窗外说,当年那里有一指示牌“离幸福九公里”。省文联的同志谈起过去流传在当地的一个说法:没到幸福想幸福,到了幸福不幸福,离开幸福才幸福。见大家一脸茫然,又解释说:“因为幸福乡这名字令人遐想,去了之后才发现在幸福乡的人不幸福,只有走出幸福乡,人才幸福。”说的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
幸福乡属于低洼圩区,又多丘陵,沟渠纵横交错,深居皖南中心腹地,这样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利于经济发展。又因为水患频繁,人民多灾多难。郎溪属于贫困县,幸福乡则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
前几年幸福乡并入飞鲤镇,现今模样大变。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铺就了贫困群众的“幸福路”;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幸福居”;特色产业多了,开花结果,如今这里成了真正的“幸福乡”。老乡政府有个一人高的福字雕塑,我们这些外乡人纷纷前去拍照,《礼记》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富贵寿考齐备是为福。人生沉浮,世事跌宕,福是对日常的期盼和祈愿。农宅的壁橱柜子窗棂上,年年春节换上新写的福字,红纸黑墨,吉庆祥和。福临四季,岁月光华油润,所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飞鲤镇,果然鲤鱼跃龙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生活也越发丰富。郎溪县文联和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五根火柴”艺站,改造五栋废旧民房作为县文联五个协会创作实践基地,一协会一工作室,传播文艺火种,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这些年,“五根火柴”艺站送书画,送文艺演出、戏曲进村;邀请各艺术名家驻村开展艺术讲堂;弘扬市、县级非遗幸福人灯、小马灯,鼓励当地民间艺人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将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
那些年去北方与南方,常常走高速。心里想,我们安徽那些山区何时能通高速呢?不出几年,今日安徽高速密集如蛛网。过去来一趟郎溪需要六七个小时,如今三个小时足够。交通就是财富,有老对联说得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通与达说的都是交通。一个地方闭塞了,不要说发展经济,生活也有诸多不便。记得前几年去皖北,天晴的日子还好,一到雨天,那路就泥泞不堪,无从下脚。这一回再去,不同了。在沿淮地区皖北几个县城走一遍,路况好了,村庄面貌更好了,一改过去的贫困景象。垂柳一青,草皮透绿,前几天刚刚下雨,带着潮润的细腻和清新。
在皖北太和与利辛两县走访,原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年已经脱贫摘帽。几个村镇多在发展小企业,有粉丝加工、雨具加工、假发加工。太和县马集乡的发制品做成了支柱一方的产业,畅销全球。假发加工难度不大,劳动强度也不高,工艺不复杂,属于对年龄、学历没有特别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帮手。村里的贫困户被发制品企业优先雇用。有些企业,还把车间办到了村头地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出工务业。
如今村子里闲人很少,漂漂亮亮的乡间小楼前种了菜地,修有停车位,家家户户很干净。去过多家贫困户,有些是因病而贫,有些是因残而贫,和他们相谈一会儿,他们都告诉我,是脱贫攻坚的政策才让他们过上如今的日子。
这都是美好的社会景象。从皖南到皖北,走访了好几个乡镇。一路所见,生机蓬勃,大有兴旺的气象。
皖北地脉如关外,如中原,如果是冬日,景象更为相似,有种黄褐的辽阔。黄的是土,几万万年自然之力聚集如此。褐色是草木稼穑,寒风吹送,翻起了一轮又一轮苍茫,起伏不定。我们去的时候是暮春,平原的河埂沟壑上一排排冲天而起的大树,白杨、苦楝、刺槐、梧桐,枝干粗壮,一人抱不过来。一栋栋两层小楼的新式民居在远处忽隐忽现,有看得见的幸福生活。印象更深的是当地农民那富足悠闲的生存状态。行程可能走马观花,但全面脱贫,大势已成。
那日在村里,风吹过麦浪,也吹起衣服一角,树枝上栖着几只小鸟。地里耕作的农人高声唱起,没有器乐,风声轻和,将戏词送往远处,在天空经久游荡。我又想起郎溪那一块“离幸福九公里”的指示牌。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离幸福没有九公里了。
酒旗风暖,幸福近在咫尺。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文章开头,作者引用省文联同志谈起的过去在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为了告诉读者:幸福乡的人并不幸福。
B.飞鲤镇艺站以“五根火柴”为名,意思是以星星之火传播文艺火种,与“一户带动一村”的扶贫理念一致。
C.文中引用《礼记》中“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的语句,意在表现幸福乡现在是真正的幸福。
D.“中国人民离幸福没有九公里了”意思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部分已经实现脱贫,人民距离幸福越来越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富有深意,“幸福”一词一语双关,含意丰富隽永,读来耐人寻味。
B.文章结尾部分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C.文章主要用了对比、烘托手法,表现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作者在行文中采用顺叙和插叙交错的手法,曲折有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8.结合文章,概括幸福乡是从哪些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4分)
答:
9.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三处分别简析其效果。(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繇(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茂才,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考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入学的由先入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董仲舒因才学出众,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横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到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4分)
译文:
(2)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4分)
译文:
14.董仲舒举柳下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渴盼友人储光羲来访,清晨门户开启,就坐等倾听友人到来的车声。
B.“晚钟鸣”与“朝已启”相照应,写诗人自早及晚候客未至,突出等待时间之长。
C.“过”字既写出春雨轻洒的动态,也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含诗人对友人的不满。
D.尾联有诗人对友人没有到来的叹息和遗憾,有伫立堂前的怅惘和失落,情感细腻动人。
16.《唐诗归》云:“颔联‘要欲’‘方将’等虚字下得极苦心。”请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3)《老子》中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以茶叶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地笑着,一脸的阳光……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遍,②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③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独特的粉丝文化,④推动了“粉丝经济”。⑤如何呵护好、规范好这一新生业态,⑥让“粉丝经济”带动市场发展、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⑦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⑧成为目前亟须破解的一道治理难题。
答: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秋冬季节,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的口号,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A项,宋代的“滑稽戏”并非古代相声。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说法不当,原文中说的是“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
2解析:选B。由材料二第四段可知,B项中“经常揭示……冷酷现实……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说法错误。
3解析:选B。B项与材料三论证了同一问题,即如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4答案:①阐述传统相声形式的整合积淀历程;②介绍传统相声的内容观念;③阐述传统相声中的讽刺特点。
5答案:(示例)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要传承发扬,对于糟粕我们要弃之如敝屣。②发挥当代多种媒介的力量,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提高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化的呈现。③鼓励与包容不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手段,发现与拓展更多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6解析:选A。 A.“是为了告诉读者:幸福乡的人并不幸福”错,曲解文意,作者引用省文联同志谈起的过去在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为了告诉读者几十年前幸福乡的人民不幸福。故选A。
7解析:选B。B.“文章结尾部分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照应开头”错,该画面没有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省文联同志的话,是表明几十年前幸福乡的人民不幸福。文章结尾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表明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脱贫工作卓有成效。所以,在结构上并没有形成首尾照应。故选B。
8答案:①制定脱贫攻坚政策。②修筑高速公路。③发展小企业,开办工厂。④优先扶持贫困户。⑤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9解析:首先考生要找到文中不同的环境描写,然后结合上下文简析其效果。
第二段,“幸福乡属于低洼圩区,又多丘陵,沟渠纵横交错,深居皖南中心腹地”“水患频繁”,从此处的环境描写可见幸福乡自然条件的恶劣。第三段,“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可见,此处描写幸福乡延伸的公路,漂亮的民居,是为了表现幸福乡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交通、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五段,“记得前几年去皖北……带着潮润的细腻和清新”表现了幸福乡美丽的自然环境,赞颂了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成效。第九段,“褐色是草木稼穑……那富足悠闲的生存状态”,描写皖北独特的环境风光,表现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展现人民富足、休闲的生活状态,烘托渲染了脱贫攻坚的成果。第十段,“那日在村里,风吹过麦浪……在天空经久游荡”,此处描写了村里和谐富足的生活图景,表现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考生可任选三处简析环境描写的效果。
答案:①第二段,描写幸福乡恶劣的自然条件,与下文变化作对比。②第三段,幸福乡延伸的公路,漂亮的民居,表现了乡里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发生了巨大变化。③第五段,表现幸福乡美丽的自然环境,烘托渲染了脱贫攻坚的成果。④第九段,描写皖北独特的环境风光,表现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展现人民富足、休闲的生活状态。⑤第十段,描写了村里和谐富足的生活图景,表现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解析:选A。“胶西王亦上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之后断开,排除B、D两项;“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大儒”是董仲舒的身份,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11解析:选D。“明清乡试考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说法错误。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乡试考中称为举人。
12解析:选B。“因才学出众,两度担任国相”错误,由原文“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可知,董仲舒担任胶西相的原因是被人陷害,不是因为才学出众。
13答案:(1)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
(2)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14解析:首先要阐述事例本身的含意,然后基于谈话内容及背景,说明所举例子的作用。
答案:柳下惠因被问及是否作战而感到羞愧,董仲舒以此来表明越国实行的是霸业,推崇欺诈武力,借以纠正易王的说法,规劝其做仁人。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从年少时就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上帘幕,教授经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不合乎礼仪的便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汉武帝登上帝位以后,下令先后荐举贤良文学之士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侍奉辅佐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问题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我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易王说:“说得好。”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对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制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等到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时,推崇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15解析:选C。“暗含诗人对友人的不满”说法错误。
16答案:①“要欲”是好像、仿佛的意思,“方将”是将要、正要的意思;②颔联用两词描写诗人好像听到友人身上玉佩的清响,正要起身出门去迎接;③细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待朋友时殷切又焦急的心理状态。
17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的破折号是表示对前面内容的具体解说,属于解释说明。A项,破折号引出总括性的说明;B项,破折号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C项,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D项,破折号后是对前面内容的具体解说,属于解释说明。故选D。
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鉴赏品味语言一般可以从修辞角度、语体角度、句式角度、用词角度等几个方面分析。“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主要使用短句,没有过多的修饰,非常干净利落;同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和“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结构一致,句式工整;且“出……”“沿……”“就到……”采用流水句,流畅轻快。从用词角度来看,“沿溪行”有文言特色,而“又没多远”又属于口语,文白夹杂,富有特色。从这句话的内容来看,这句话是紧承“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而来,后面是介绍老刘家的具体位置,语气上显得轻松幽默。
答案: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
20答案: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
21答案:①“普遍”改为“普及”;②删掉“之中”; ④“粉丝经济”改为“‘粉丝经济’发展”;⑥“带动”后面语序调整为“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展”。
22答案:(示例)年度流行语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国家发展,不变的是人们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23[思路点拨]
作文材料分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这两种态度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更进一步思考,这其实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战胜自然,以对立态度对待自然;后者在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以互融态度对待自然。此外,二者的视角也不相同。前者从城市的净化和管理的便利角度出发,是实用主义视角;后者从城市的美化和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发,是浪漫主义视角。写作中既可以肯定支持尽扫落叶的前者,也可以肯定尝试保留落叶的后者,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立意。
参考立意:以制度管理保障生活环境,让生活多一点诗意;让制度与人文比翼齐飞;留住城市里的自然之美;“一刀切”的管理要不得;等等。
[参考例文]
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
要求环卫工人轮班值守,不留一片落叶有错吗?没有,因为此举是为确保人民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但若把落叶暂时保留下来,让市民感受落英缤纷的美景,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可使人身心愉悦,岂不更好?净化环境固然很好,但若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环境,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则更符合现代化城市所崇尚的人文之美。
从干净安全的角度来说,落叶遍地,一阵风起,既会降低环境的清洁度,又可能会影响交通。但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刻,我们又需要落叶来遣兴、感怀。“一叶落知天下秋”,千百年来,我们通过落叶来感受秋的肃杀和迷人,当秋天再也见不到落叶,就如春无百花、夏无浓荫、冬无瑞雪一样,失去了季节的灵魂,也让我们失去了对时序的感知。
郁达夫在想念故都的秋天时,念念不忘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夜秋风起,落叶满京城,眼前是黄叶的飘飞,脚下是落叶的柔软,这种感觉,在高楼林立的钢铁丛林中,在水泥混凝土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现代都市里,这是我们少有的亲近自然和追寻诗意的时刻。
文明的发展让我们从自然进入社会,从乡村来到城市。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人文的失落、精神的匮乏。有人怀念乡间的小道,有人不舍茅屋上方的炊烟,更有人开始逃离城市,只为再次感受小桥流水的清幽、落日残霞的宁静,当然,也包括落叶飘零的静美。我们虽不必如此,但在城市里留一份念想,在科技的理性和制度的冰冷之外多一份美好和诗意,多一些感性和人文,并不过分。
暂时保留一些落叶,给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意义也就在此。遥想当年杜甫在夔州城登临送目,看天高地远处“无边落木萧萧下”,由落叶而想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心生悲怆。设若先生于今日再次登临,却只见高楼鳞次,而不见长江,只见林木萧疏,而不见落叶,不知感慨还能系于何端?
丰子恺有两句小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写尽了生活的诗意。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树下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落叶”也未尝不可,只需城市管理者多一些人文思考,便可给城市留此诗意之美。
[点评]
本文以小见大,透过落叶看到的是一种人文和诗意。开篇对材料中两种态度进行分析,并指出落叶的存在对人的意义。然后以郁达夫《故都的秋》、杜甫《登高》为例来论证为城市留一份诗意之美的意义,让文章有了深度。最后化用丰子恺的小诗,再次点题。文章多处引用,富有文采和诗意,同时文中出现的郁达夫和杜甫的作品均出自课本,体现出考生对课本的熟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