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11: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31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谋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洴澼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车之用 之:结构助词,的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而:连词,表修饰
4.下列句子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凿户牖以为室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世世以洴澼为事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5.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A.自伐者无功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D.强行者有志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文意写出结论性的句子。(3分)
《老子》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中说:“无求备于一人。”《书经》中说:“有容德乃大。”《晋书》中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它们都是告诉我们:                                    
                                    
8.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在写作中运用古典韵文名句的三方面作用,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古典名句不是用来当“文化口红”显摆用的,恰当地用在文章中,确实能提升文章的层次。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没有华美的辞藻、恰当的节奏及用典,文章就会缺少一点儿气韵和神采。特别是经典韵文,增一字则太长,减一字则太短,言简意赅又辞约义丰,既有韵律感又很有表达效果。比如谈反腐倡廉,一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就极有效果;谈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言简意赅,不需要长篇大论去阐释,几个字就说清楚了。同时这些韵文中都有着中国人一看便懂的文化基因,一两句就能戳中内心那种隐秘的情感共鸣点,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此外,韵文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经典韵文不用,可能就会埋没在典籍中,写作的人有责任以这种方式去传承文明和文化。
答:                                    
                                    
9.下文是一份请柬的草稿,其中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4分)
我校文学社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庄子》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亲临,为我社《庄子》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
答: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人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分)
译文: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4分)
译文:                                    
                                    
14.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2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B。A项,“累”同“蔂”,土筐;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D项,“”,同“纩”,丝绵絮。
2解析:选C。C项,当:有,只有。
3解析:选D。D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4解析:选D。“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5解析:选D。“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强制进行。
6答案:(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其坚不能自举也 (则)瓠落无所容
7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寻找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心话题,再概括其共性的内容。
答案:胸怀博大者方能成就大事(宽容他人,包容一切)。
8答案:(1)增加文章的文采(或:提升文章的层次);(2)激发文化共情(或:激发对文化的情感共鸣);(3)传承文化文明(或:传承传统文化)。
9 答案:①“决定”改为“定”;②“有所研究”改为“研究造诣深厚”;③“亲临”改为“光临”;④“务必届时到会”改为“恭候您的到来”。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其学”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需要断开;“以……为务”,表完整意思,其后断开。排除A项、B项。“见”的主语应该是“老子”,宾语为“周之衰”;“去”的主语也应该是“老子”,连词“乃”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乃”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结合“李宫的玄孙叫李假”分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故选C。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原因分析不对应,应该是“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A。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1)“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2)“或”,代词,有的人;“即”,就是;“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人;“然”,正确。
答案:(1)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没有失败的事情了。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14答案: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第二,除去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
参考译文:
(二)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