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35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
D.君子喻于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
B.人而不仁(如果)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才)
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靠)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就有道而正焉
B.天下归仁焉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根据所给名句,结合现实及所学,阐释你所理解的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要求:观点有理有据,语句通顺,逻辑严密,不少于80字。(3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答: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有些地方变成了“一阵风”。甚至孩子们还没摸到传统文化的皮毛,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反映出一些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不到位。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许初衷是好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③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留下来?既可以融入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也可以融入老师的日常教学。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有抱负的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学经典《大学之道》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注]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率:行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B.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D.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分别设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卿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B.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C.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称许。
D.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面对孔子提出的“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4分)
译文: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4分)
译文:
14.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D。A项,“然”同“燃”;B项,“内”同“纳”;C项,“知”同“智”。
2解析:选A。A项,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3解析:选C。C项,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A项,古义:靠近,走近;今义:副词,表顺承关系。B项,古义:称赞,称许;今义: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D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结果。
4解析:选D。D项,代词,它。A项,副词,表揣度语气/代词,他的。B项,介词,跟/介词,到。C项,介词,把/介词,用。
5解析:选D。D项是省略句,A、B、C三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6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名句和所学知识,阐释孔子的“义”“利”观。这就要对题中涉及的名句有综合性理解。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孔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他把仁义列于利益之上,以仁义为基础就可以创造很多高于利益的东西。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虽是道义,但并不反对获得财利。那些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君子是可以去追求的。但如果不符合道义,或是追求不到,那就要舍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要做到“见利思义”。
7答案:①活动就停止了 ②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
③关键还得留下来
8答案:不是讽刺齐人 而是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益的人 不是讽刺逃兵 而是讽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9答案:(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5)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6)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10解析:选D。断句时要注意标志性词语,如“譬使”“安”等领起后一句,其前面要有停顿。本句中,“由”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断句时也要注意。
11解析:选A。应是“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12解析:选D。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13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将“道”“少”“贬”等关键词语对应落实,做到文句通顺即可。(2)翻译时要注意将“大修”“不用”“丑”等关键词语及判断句式对应落实。
答案:(1)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2)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14答案: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颜回: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厄而不动摇,小人穷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为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为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