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爱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兼爱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12: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6课 兼 爱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30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解
2.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用法的一项是(3分)(  )
A.不知疾之所自起 B.焉能治之
C.国与国不相攻 D.兄之不慈弟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含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必知乱之所自起 B.虽父之不慈子
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D.故大夫之相乱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子自爱,不爱父
D.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根据这两段文字,谈谈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有何区别。
答:                                    
                                    
7.补写名句。(6分)
(1)《兼爱》中针对社会现实提出补救的办法,即要人们“兼相爱”,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状况,进而“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
(2)《兼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
8.仿照下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各补写一个句子。(4分)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①________________;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②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万国瞩目的《四库全书》……
9.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3分)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中言,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
答: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避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12.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类比论证,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4分)
译文: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4分)
译文:                                    
                                    
14.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D。劝:鼓励。
2解析:选D。“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3解析:选C。C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解析:选B。A项,“不禁”,古义:不禁止。今义:抑制不住,不由自主地。C项,“自爱”,古义:爱自己。今义:爱惜自己(多指名誉)。D项,“弟子”,古义:弟弟、儿子。今义:徒弟,学生。
5解析:选C。A、 B、 D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
6答案: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儒家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很少犯上作乱,做到了孝悌,就是抓住了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墨家:从兼爱开始论述“孝”,兼爱是根本。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就不会出现“不孝”。
7答案:(1)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 焉能攻之
8解析:第①空与“是炫目的先秦繁星”的句式相同,内容上要有朝代,喻体应该是秋月、露珠等自然物;第②空与“是李白的杯中酒”的句式相同,内容上必须和某个名家有关,且要合理运用暗喻。
答案:①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②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9解析: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要确定属概念——新墨家学派,最后明确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
答案:“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以及“南方之墨者”等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家学派。
10解析:选C。“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为对称结构,故应在“高”“重”之前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解析:选B。“国,指诸侯国”错,“国”指国都。
12解析:选B。“贤良之士”并非指“国之善射御之士”,而是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13解析:(1)举,拿、把。三者,指上文提到的高爵、厚禄以及政令决定权。为,因为。(2)所以,用来……的。辅相,宰相。承嗣,即丞司,属官。
答案:(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
(2)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
14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本段开头墨子提出的观点,以及举例之后墨子的总结。本段开头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断予之令”,即圣王任用有德才的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则谋不困……则由得士也”,即总结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士人的益处。
答案: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参考译文:
墨子说:比如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得到增加了。何况贤能的人又具有敦厚的德行、善辩的言谈、广博的学识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和社稷的良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也就可以得到增加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国理政,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量说:“先前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我们先前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宿卫之官,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先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高墙和很大的屋子,墙修完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