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9课 复活(节选)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罗斯,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亚 玻良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除了他能去,还有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他叫什么名字?
D.你怎么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4.采用下列句子中“当×××说‘……’,我真正懂得了……”的句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4分)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重塑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当托尔斯泰说“对于心灵纯洁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当卢梭说“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大名医”,我真正懂得了人类的弱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每读完一本书,我们也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5.为组织好研讨活动,年级学生会决定邀请本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指导,下面是其邀请函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4分)
①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②陶冶审美情操,③我们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④操办一场专题研讨会。⑤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⑥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此,⑦我们特邀您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⑧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⑨恭候您莅临指导。
答:
6.请对下面这段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5分)
巴金一直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和滋养,在其笔下受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家》中,处处可见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启蒙和唤醒作用。晚年巴金有着和晚年托尔斯泰相类似的处境与压力。巴金晚年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常为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而苦恼,所以他在精神探索的路途上曾不断向这位文学大师寻求力量。巴金曾说:“我要走老托尔斯泰的路。我跟托尔斯泰差得很远,还得加倍努力!”在一个“告别革命”的新时代,巴金重提托尔斯泰和俄罗斯文学,是对他一生文学经历的回顾,也为他的思想轨迹重新找回了原点。
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5分)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雕塑《大卫》的流传没有因为米开朗基罗的仙逝而让他讴歌正义的思想磨灭;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让去世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国情感永恒。
答: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这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吗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中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中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节选自《哈吉穆拉特》,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做铺垫。
B.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10.小说中的警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1.“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D。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是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A项,问号表示特指问。B项,问号表示设问。C项,问号表示向对方发问。D项,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故选D。
2解析:“比喻具有相似性”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所以考生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本句中,“像”是比喻词,把各种树比作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粗大”“美丽”“蓬勃潇洒”“远近高低”描写的是树的外形,这与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相似;“粗大的……美丽的……树”是说树的种类多,“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是说兄弟姐妹的数量多,这是喻体和本体在数量上的相似;各种各样的树聚在一起与大家庭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是相似的。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相似性。
答案:①句中把树比作人,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高低不同的树和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在外形上相似。③多种多样的树和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在数量上有相似点。④多种多样的树在一起,和兄弟姐妹聚集在大家庭中也有相似点。
3答案:①原句定语独立成句,起突出强调作用,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后是“引发我们思考”,比改句更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伟大”“无比”,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4答案:(示例)当尼采说“失败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我真正懂得了失败时应做些什么;当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真正懂得了应怎样去读书。
5解析:③句式杂糅,将“围绕‘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主题”和“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删去其中一种句式即可。④“操办……研讨会”搭配不当。“操办”是操持办理的意思,一般是个人独自办理;“举办”指举行活动,办理事务,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因此应改为“举办”。⑤谦敬辞用错,“贵校”是对别人的学校的尊称,这里称呼自己的学校,应改为“我校”。⑧“拨冗”是敬辞,指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与句中的“从百忙之中”“抽身”语意重复。
答案:(1)③删去“围绕”或者删去“以”“为”;
(2)④将“操办”改为“举办”;
(3)⑤将“贵校”改为“我校”;
(4)⑧删去“拨冗”或删去“从百忙之中”“抽身”。
6解析:解答本题,应先分析材料的层次,然后提取关键词,概括各层次的中心内容。如第1句是第一层,从中可以提取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影响”。第2—4句是第二层,从这几句中可以提取关键词“晚年”“精神”“寻求力量”。第5句是第三层,从中可以提取关键词“思想轨迹”“原点”。然后将以上关键信息整合成句即可。
答案:巴金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晚年向托尔斯泰寻求精神力量,从中找到思想轨迹的原点。
7解析:本题可以把“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作为基准句,然后把后面的两句话都变成“……虽然……,但……因……而……”的形式即可。
答案: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米开朗基罗虽然仙逝,但他讴歌正义的思想会因雕塑《大卫》的流传而永存;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去世,但他的爱国情感会因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而永恒。
8解析:选B。B项,“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误。
9解析:选C。C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错误。
10答案: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11答案:(1)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使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2)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看似矛盾却是真实人性的再现。(3)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