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地质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 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 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 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严重 B. 暴虐无道的统治
C. 外戚、宦官专权 D. 土地兼并严重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这则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 )
A.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B. 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C.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D. 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 )
A. 永济渠 B. 广通渠 C. 江南河 D. 灵渠
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
A.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 B.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C.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D.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B. 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 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 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 )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玄宗 D. 武则天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 )
A. 唐太宗时期 B. 唐中宗时期 C. 武则天时期 D. 唐玄宗时期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的是(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④鉴真东渡日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词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你知道唐朝时期著名的陶器和瓷器有哪些吗?( )
①唐三彩②白瓷③青瓷。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书圣”、“画圣”、“医圣”分别是指( )
A. 张旭、顾恺之、李白 B. 张旭、顾恺之、杜甫
C. 王羲之、吴道子、孙思邈 D. 王羲之、吴道子、张仲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增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主流,在唐代,反映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求婚情景的名画是( )
A. 《飞天图案》 B. 《清明上河图》
C. 《步辇图》 D. 《金刚经》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以下能体现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D.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分裂走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 靖康之变 B. 陈桥(驿)兵变
C. 玄武门之变 D. 葵丘会盟
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抗辽不力
C. 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融合加强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 北宋与金的争战 B. 南宋与辽的争战
C. 北宋与辽的争战 D. 南宋与金的争战
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南宋定都临安 B. 宋军收复建康
C. 宋金达成和议 D.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位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
A.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 他遭到奸臣的谋害
C. 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D.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
A. 赵高 B. 李林甫 C. 秦桧 D. 贾似道
“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 蕃坊 B. 市舶司 C. 蕃市 D. 知府衙门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A. 景德镇 B. 邢窑 C. 哥窑 D. 越窑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 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 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 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下列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阿骨打--建立辽 B.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C.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D. 元昊--建立西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剪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 材料二中的“她”是谁?试举两例谈谈她对科举制的贡献。
(4) 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5) 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二如图一、图二所示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回答问题: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 图一“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3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 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海外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
(1) 指出去往材料一图片中1、2所代表的国家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并写出他们的代表作或者成就。
(2) 根据第一问所答,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哪些难得的品质?
(3) 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哪两个地方?中国的什么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宋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和统一及开通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陈朝,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建立隋朝;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灭亡陈朝;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开通运河,故A正确。
BCD三项时间对应不正确,故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解析】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三征高丽,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引发农民起义。故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虐无道的统治。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知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发展。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故选:C。
本题以最南面的一段运河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C
【解析】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金榜题名”;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故D项错误,ABC三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知识。唐太宗时期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注意区分“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选:D。
本题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对武则天的评价.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点:“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繁荣富庶的景象.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知识点,应把握开元盛世的表现.
解答本题要熟记开元盛世的有关历史知识.
9.【答案】C
【解析】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①选项是筒车,④选项是曲辕犁,符合题意。
本题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10.【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任用突厥贵族为官,体现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多民族交往的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所以三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陶瓷业的发展,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陶瓷业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唐朝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圣人。题干关键信息“书圣”、“画圣”、“医圣”。
解答本题要把握王羲之、张仲景、吴道子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3.【答案】C
【解析】《步辇图》描述的是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的场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两大民族友好交往的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增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主流为依托,考查《步辇图》。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交往比较频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这一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征,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解析】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的结果与影响。
16.【答案】D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
17.【答案】C
【解析】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这些历史史实都显现出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
18.【答案】B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陈桥驿兵变。
故选:B。
本题考查陈桥兵变。
本题以角色扮演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19.【答案】C
【解析】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措施。
20.【答案】A
【解析】④设立进士科的是隋炀帝,与宋太祖加强文治无关,据此可排除BCD三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可知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的战和.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的战和的史实.
22.【答案】C
【解析】根据“澶渊之盟”的订立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杨家将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北宋与辽的争战,“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辽战争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宋辽西夏并立与和战的有关史实。
23.【答案】C
【解析】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知道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C
【解析】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和金的对峙,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理解和把握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表现。
25.【答案】C
【解析】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岳飞坚持抗金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岳飞的功绩。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岳飞抗金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理解岳飞抗金的意义。
26.【答案】C
【解析】南宋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以“谋反”罪名杀害岳飞,被后人唾弃,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秦桧。
故选:C。
本题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为切入点,考查岳飞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2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所以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市舶司的有关内容.
28.【答案】A
【解析】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期,北宋时期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故选:A。
本题以瓷都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本题以瓷都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9.【答案】C
【解析】题干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苏湖地区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30.【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金的建立,知道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本题考查金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1.【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选官制度,改以考试选官,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依据材料信息“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可知,九品中正制主要凭门第的高低选拔官员;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可知,她是武则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依据材料信息“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5)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1)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九品中正制:门第的高低;科举制:考试成绩(才能)。
(3)武则天。殿试、武举。
(4)重文轻武政策。
(5)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的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的意义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答案】
【小题1】(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了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长江流域,从而得出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有:北方政权更换频繁,战乱较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没有经历大的战乱;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四川,《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张择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是瓦子。
(3)依据材料“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包括,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4)依据所学和上述材料的描述宋代商品经济继续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出现了一些满足市民需求的文化娱乐项目,如瓦子、勾栏等,文学上还有宋词的出现,所以可以得出宋代城市经济生活中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故答案为:
(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2)纸币;四川地区;张择端;瓦子。
(3)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4)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考查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
(2)本题考查交子、《清明上河图》、瓦子的相关内容。
(3)本题考查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本题考查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本题以两宋时期历史为背景考查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的重大变化,考核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解题时应注意准确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33.【答案】【小题1】鉴真;玄奘;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
【小题2】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小题3】广州和泉州;指南针。
【小题4】对外开放,政府鼓励支持;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海外贸易、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4)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本题以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宋代海外贸易等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