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文档属性

名称 荷塘月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6 10:19:00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清华园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掌握本文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掌握散文的意境美、场面美、语言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课文
1、注意字词朗读,
2、找出本文的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3、总结本文的明暗线索。
读准下面的字
乘凉liáng
煤屑xiè
踱着duó
点缀zhuì
颤动chàn
霎时shà
敛裾jū
媛女yuàn
蓊郁wěng
脉脉mò
斑驳bó
袅娜niǎo
倩影qiàn
船櫂zhào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线索:
明线:游踪(内结构)
暗线:情感(外结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找出能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问: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3、描写荷塘四周什么样的景色?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月色下的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泻:体现月光的动态美,似流水(比喻)
浮:体现雾气的轻飘之状
笼:突出雾的轻、薄、透“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周
杨柳树
远山
路灯光
蝉声
蛙声
数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形态:重重围住、漏着……空隙
颜色:阴阴的
{
——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数量:一两点
亮度:没精打采的
{
}
最热闹
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比喻、通感、拟人的语句。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结:通感迷离精妙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小结:动词精当生动
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替换法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活。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谐感。
一览无余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写景技巧:比喻、炼字、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 的意境。
四、小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
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问: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作者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宁静又到不宁静,深切微妙地反映出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
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
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全文的景与情
⒈去荷塘途中的景:
曲径、树、月色 淡淡的哀愁
⒉荷塘边凝望的景:
①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 淡淡的喜悦
② 塘上月色:月色、树影
③ 荷塘四周:树、远山、路灯光、蝉声和蛙声 淡淡的哀愁
⒊思接千载采莲景 —《采莲赋》
写作特点
1、形象美——手法多样(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 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生动自然,描述传神,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4、融情寓景,情景交融
布置作业
写一篇散文。
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mí 充满)倩影(qiàn美丽) 风姿(zī姿态)
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
C、蓊郁(w 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
D、袅娜(li 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倏地(shù极快的)
A
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练习
本体 相似点
叶子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清香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月光 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迷茫,朦胧
灯光 昏暗,没有精神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