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波的干涉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4波的干涉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08 06: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波的干涉
一、选择题(共16题)
1.如图甲所示,振动方向相同的两横波,横波1沿方向传播,B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横波2沿方向传播,C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P与B相距,P与C相距,波速都为。两横波在P处相遇,P点振幅为(  )
A. B. C. D.
2.如图所示,、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波长,该时刻在点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点有时在波峰,有时在波谷,振动始终加强
B.点始终在波峰
C.点的振动不遵循波的叠加原理,点的运动也不始终加强
D.点的振动遵循波的叠加原理,但并不始终加强
3.如图所示是水平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2 cm,波速为2 m/s,波长为8 cm,E点是B、D和A、C连线的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C两处两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
B.B、D两处两质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是4 cm
C.E处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
D.经0.02 s,B处质点通过的路程是4 cm
4.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振动方向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O处于振动加强区,始终处在波谷
B.P、N两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
C.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点M将向O点处移动
D.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点M振动的振幅将减小
5.如图所示,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m/s,则可推断正确的是( )
①图中质点b的速度为负方向最大
②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4m,位移为零
③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该波所遇到的频率为50Hz
④若发生明显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的尺寸一般不小于20m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同步振动、频率相同、振幅均为A的两列水波在水面上相遇后,在它们重叠的区域形成如图所示的图样,其中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在图示时刻,M为波峰与波峰相遇点、N为波谷与波谷相遇点、P为波峰与波谷相遇点。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是振动减弱的点,但其振动并不始终减弱
B.质点N是振动减弱的点,其位移始终为0
C.质点M是振动加强的点,其位移大小始终等于2A
D.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稳定不变
7.当两列同频率的水波发生干涉现象时,若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则(  )
①质点P的振动始终加强 ②质点P的频率最大 ③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大 ④质点P的位移有时可能为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轴传播,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其中一列沿正x方向传播(图中实线所示),一列沿负x方向传播(图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传播速度均为10m/s,振动方向均沿y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列简谐波的频率均为1.25Hz
B.两列简谐波引起x=2m处质点振动的振幅为零
C.在t=0.2s两列简谐波引起x=4m处质点振动的位移为12cm
D.两列简谐波引起x=1m质点振动的位移可能为12cm
9.如图所示,在轴上,A、为振动情况相同的波源,相距,振幅为,两列波波长均为,传播速度均为,某时刻开始同时向同方向振动,则坐标为处的质点从该点起振时算起,在内通过的路程为(  )
A. B. C. D.
10.一条弹性绳子呈水平状态,M为绳子中点,两端P、Q同时开始上下振动,一小段时间后产生的波形如图,对于其后绳上各点的振动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波源Q产生的波将先到达中点M
B.波源P的起振方向是向上的
C.中点M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D.波源P振动的频率是波源Q的2倍
11.物体振动时,除了固有频率的基频波,还会产生频率为固有频率整数倍的倍频波。当如图所示的两种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时,物体振动形成的实际波形应为(  )
A. B. C. D.
12.如图所示,S是水面波的波源,MN是挡板,S1、S2是到S距离相等的两个相同的狭缝,BD为S1S2中垂线上的两点,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点为振动加强点
B.B、D点为振动加强点
C.当S1、S2两狭缝宽度增加时,D点振动一定更剧烈
D.当S1、S2两狭缝距离减小时,D点振动幅度一定明显降低
13.如图甲、乙分别为两列横波I、Ⅱ的振动图像,t=0时刻分别同时从图丙的A、B两点开始向四周传播,并在t=2s时恰好相遇,已知A、B相距0.8m,C为AB中点,D距A点0.15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直线上A、B外侧均为振动加强点
B.直线上A、B间(不包括A、B点)共有8个振动加强点
C.t=4s内直线上C点通过的路程为零
D.t=3.75s时D点经平衡位置向下振动
14.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此时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零
B.图示时刻质点b的加速度方向为y轴正方向
C.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
D.若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障碍物的尺寸一般不小于
15.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经半个周期后波上质点A的振动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传播速度为
B.在这一时刻以后的0.25 s内,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0.2707 m
C.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D.与该波发生干涉的另一列简谐横波的频率一定为
E.波上质点A与质点B振动方向总是相同
16.如图所示,A、B是两列波的波源,时,两波源同时开始垂直纸面做简谐运动。其振动表达式分别为m,m,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纸面传播。时P开始振动,已知,,则(  )
A.两列波的波速均为
B.两列波的波长均为0.25m
C.两列波在P点相遇时,振动总是减弱的点相遇时
D.P点合振动的振幅为0.4m
二、填空题
17.波的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判断方法
(1)公式法:
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________。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
若,则振动_____;
若,则振动_____。
②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
若,则振动_______;
若,则振动_____。
(2)图像法:
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_____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_____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形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_____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____。
18.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干波源发出的水波,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振幅都为,C点为AB连线的中点。图中A,B,C,D,E五个点中,振动减弱的点是__,从图示时刻起经过半个周期后,A点的位移为__cm。(规定竖直向上为位移的正方向)。
19.如图所示表示两个相干波源 S1、S2 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c 和 f 分别为 ae 和 bd 的中点,则在 a、b、c、d、e、f 六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若两振源 S1 和 S2 振幅相同,此时刻位移为零的点是________.
20.如图所示,S1、S2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振动同步且振幅相等;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某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在a、b、c、d四点中,振动减弱点为_____;经过四分之一周期不在平衡位置的点为___.
三、综合题
21.在学校运动场上直跑道的两端,分别安装了由同一信号发生器带动的两个相同的扬声器。两个扬声器连续发出波长为的声波。一同学从该跑道的中点出发,向某一端点缓慢行进。求在此过程中他听到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
22.如图所示,置于均匀介质中x轴上P、Q两点处的两个波源S1、S2,它们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均为y=Asin5πt,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相向传播,已知PM=2m,MQ=3m,M点振动的振幅为2A,求:简谐横波在该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23.甲、乙两列完全相同的横波分别从波源A、B两点沿x轴相向传播,t=0时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如果两列波的波速都是10m/s,求:
(1)甲、乙两列波的频率各是多少
(2)第几秒末两列波相遇 相遇时C、D两点间有哪些点位移最大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A
【详解】
周期T=1s,波速为v=0.2m/s,故波长
λ=vT=0.2m/s×1s=0.2m
PC-PB=50cm-40cm=10cm=0.1m=0.5λ
而t=0时刻两波的振动方向相反,则P是振动加强的点,振幅等于两波振幅之和,即为70cm;
故选A。
2.D
【详解】
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由于,且同种介质中波速相同,根据,可知两列波频率不同,不能发生干涉现象,但能叠加,则点的振动不可能一直加强。
故选D。
3.C
【详解】
A项:AC两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所以为振动减弱点,故A错误;
B项:B点为波峰与波峰相遇点,振幅为4cm,D点为波谷与波谷相遇点,所以振幅为4cm,故两质点高度差为8cm,B错误;
C项:因为E点时BD和AC的连线,所以E点在两列波中都处于平衡位置,波动情况一致,为加强点,C正确;
D项:两列波德周期为0.04s,所以经过半个周期B点由波谷运动到波峰,所以路程为8cm,故D正确.
4.B
【详解】
A.由图知此刻是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是振动加强区,再经历半个周期,O将处于波峰,故A错误;
B.、两点是波谷和波峰叠加,位移始终为零,即处于平衡位置,故B正确;
C.振动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逐流”,故C错误;
D.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点M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会变化,但其振幅不会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
①由于波向右传播,根据“上下坡”法,知道b质点向下振动,此时的速度最大。故①正确;
周期
②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s,即半个周期,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2个振幅,即4m,位移为4cm。故②错误;
③该列波的频率为50Hz,要想发生干涉,频率需相同。故③正确;
④当波的波长比障碍物尺寸大或差不多时,就会发生明显的衍射。即若发生明显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的障碍物的尺寸一般不大于4m,故④错误;
A.①③,与结论相符,选项A正确;
B.②③,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①④,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②④,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
两列水波同步振动、频率相同、振幅均为A,在叠加的区域会发生干涉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M和N是振动加强的点,振幅均为2A,且振动始终加强;质点P是振动减弱的点,其振幅为0,位移也始终为0;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稳定不变,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
由于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P点是振动加强点,因为两列波的频率相同,而且在相同的介质内传播,所以波速一致,根据
可知波长相同,所以干涉稳定,所以P振动始终加强,①正确;两列波发生干涉,它们的周期和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各个点的频率仍然是相同的,②错误;振动加强并不意味着其位移始终是最大,振动加强点的振幅最大,但位移总在变化,有时可能为零,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由图可知是两列横波的波的图象,它们的波速和波长相同,因此周期和频率也相同,根据公式v=λf,解得f=1.25Hz,故A不符合题意;B、由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可知,在x=2m处,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方向恰好相反,因此这个位置振动的振幅最小等于零,故B不符合题意;C、在t=0时刻,x=4m处实线波的质点振动沿y轴正方向,虚线波的质点质点也沿y轴的正方向;根据公式可解得:,当到达t=0.2s时刻,经历了 的时间,x=4m处两种波的振动质点都到达最高点,故位移是二者位移的矢量和,即:x=2A=12m,故C不符合题意;D、在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但绝对不会同时达到最大值,故这个位置的质点位移不可能质点12m,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
坐标为处的质点距离A、B两点的路程差为
由于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则该点为加强点,其振幅为0.1m,根据周期公式可知
则质点在内完成2次全振动,所以路程为
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B
【详解】
A.由题意可知,虽然波形不同,但波速相同,由于距离相同,所以两波同时到达M点,故A错误;
B.由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P质点的起振方向向上,故B正确;
C.由于波长不同,故两列波的频率不同,不能发生干涉现象,因此在M点相遇时,并不总是加强或减弱的,故C错误;
D.由波形图可知
根据,可得
故D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
根据波的叠加,两列波叠加后,位移为两列波位移的矢量合。把倍频波的位移与基频波的位移叠加,如图所示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
A.A、C点是波峰和波谷叠加,为振动减弱点,故A错误;
B.B点是波谷和波谷叠加,为振动加强点,D点是波峰和波峰叠加,为振动加强点,故B正确;
C.当S1、S2两狭缝宽度增加时,如果缝的宽度大于波的波长,衍射现象不明显,故C错误;
D.当S1、S2两狭缝距离减小时,D点可能不是振动加强点,这时振动幅度降低,但如果S1、S2两个狭缝关于BD对称的减小时,D点是振动加强点,此时振动幅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3.A
【详解】
A.设两列波的波速均为v,由题意可得
解得
则两列波的波长均为
直线上A、B外侧的点到A、B的波程差的绝对值均为4λ,由于两波源起振方向相反,所以直线上A、B外侧均为振动减弱点,故A错误;
B.直线上A、B间的振动加强点到A、B的波程差的绝对值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根据长度关系有
解得
所以
即直线上A、B间(不包括A、B点)共有8个振动加强点,故B正确;
C.因为两列波在C点相遇,且C点到A、B的波长差为零,为振动减弱点,所以t=4s内直线上C点通过的路程为零,故C正确;
D.D点到A、B的波程差为
所以D点为振动加强点,A产生的波传播到D所用时间为
所以t=3.75s时D点刚好完成第3次全振动且正经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故D正确。
故选A。
14.BC
【详解】
A.由图λ=4m,则
t=0.01s=T,经0.01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S=2A=40cm,恰好到达最低点,其位移为-20cm,故A错误;
B.图示时刻质点b的位移为负值,可知加速度方向为y轴正方向,选项B正确;
C.该波的频率为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选项C正确;
D.由于波长λ=4m,若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障碍物的尺寸一般不大于4m,故D错误。
故选BC。
15.ABD
【详解】
A.由图1知,波长,由图2知,质点振动周期为,那么波速,则选项A正确;
B.由图2可知,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周期为0.4 s,在以后的0.25 s内,质点振动的时间为周期的,由正弦函数的性质可知,质点在半个周期内运动的距离为振幅的二倍,其余的八分之一周期内,质点运动的路程应为振幅的倍,即路程为0.0707 m,那么总路程为0.2707 m,则选项B正确;
C.由图2知,计时开始时,图1中质点A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那么这列波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则选项C错误;
D.由于该波的频率为,那么与该波发生干涉的另一列简谐横波的频率一定为,则选项D正确;
E.波上质点A与质点B相差半个波长,那么波上质点A与质点B振动方向总是相反,则选项E错误。
故选ABD。
16.ACD
【详解】
A.两列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纸面传播,故两列波的波速相同;根据质点P开始振动的时间可得
A正确;
B.由振动方程可得,两列波的周期T相同,由公式
故两列波的波长均为
B错误;
CD.根据两波源到P点的距离差
可知,B波比A波传到P点的时间晚,根据振动方程可得,A波起振方向与B波起振方向相同,故两波在P点的振动反向,那么,P点为振动减弱点,故两列波在P点相遇时振动总是减弱的,P点合振动的振幅为
CD正确。
故选ACD。
17. 距离之差Δr 加强 减弱 加强 减弱 加强 减弱 介于 之间
【详解】
(1)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波的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判断方法,第一种公式法,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
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如果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偶数倍),那么该点是振动加强点;如果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那么该点是振动减弱点。
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如果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偶数倍),那么该点是振动减弱点,如果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那么该点是振动加强点。
(2)第二种图像法,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加强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减弱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形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介于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之间。
18. D、E -20
【详解】
振动减弱的点为波峰和波谷相遇,由图象知振动减弱的点是D、E;
A点是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后是波谷和波谷相遇,所以位移为-20cm。
19. a、c、e b、c、d、f
【详解】
在 a、b、c、d、e、f 六点中,a点是谷谷相遇点,振动加强;e点是峰峰相遇点,振动加强;而c点在ae点的连线上,也是振动加强点;即振动加强的点是a、c、e;
因c点在峰峰相遇的e点和谷谷相遇的a点之间,则c点此时的位移为零;bd都是峰谷相遇点,振动减弱,振幅为零,则此时的位移为零;f点在bd之间,也是振动减弱点,振幅为零,此时的位移为零;即此时刻位移为零的点是b、c、d、f.
.
20. a d
【详解】
试题分析:此时b质点处是两列波波峰与波峰叠加的地方,c质点处是波谷与波谷叠加的地方,振动是最强的.d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振动也是最强的.即b、c、d质点振动都最强.a处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振动最弱;d点此时刻在平衡位置,故经过四分之一周期不在平衡位置;
21.4
【详解】
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设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当等于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该点振动减弱,设该同学向某一段运动的距离为x,则

根据

可知当n取0、1、2、3,即该同学向某一段运动的距离x为1.25m、3.75m、6.25m、8.75m时波的振动减弱,即该同学听到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为4次。
22.
【详解】
波的周期为
可知
(k=1,2,3,….)
根据
解得
(k=1,2,3,….)
23.(1) 2.5Hz 2.5Hz (2) 0.2s ,C、D间有x=5m和x=7m处的点位移最大
【详解】
(1)由题图知:λ=4m,又因v=10m/s,所以由v=λf得

故甲、乙两列波的频率均为2.5Hz.
(2)设经t时刻两波相遇,则 2vt=4m
所以 t= s=0.2s
又因,故波分别向前传播相遇.
此时两列波的图象如图中的虚线所示.
故CD间有x=5m和x=7m处的点位移最大.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