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木兰诗》课件(共3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7 22:0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也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看一看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怎样塑造花木兰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的。
木兰诗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一、预习检查反馈
1.读准蓝色字的字音
唧唧( ) 机杼(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 鸣溅溅( )鸣啾啾( )
燕山( ) 胡骑(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扶将( )阿姊( )磨刀霍霍( )
红妆( )策勋( )十二转( )
著( )我旧时裳( ) 傍地( )

zhù
tiě
kè hán
jiān
pèi
jiān
jiū
yān

rónɡ
shuò
tuò
jiāng

huò
zhuāng
bàng
zhuàn
zhuó
cháng
xūn
预习检查反馈2.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3.背景介绍
《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北魏的都城是盛乐,离黄河很近。当时调来的军队就集结在黄河边上。《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
二、听范读,把握朗读节奏:
1.听范读,在书本上用“/”标出节奏
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二一二”节拍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二三” 节拍
木兰/当户/织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二二一”节拍
2.自由练习朗读,读准课文节奏,把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
3.师生联读,读出情感
三、对照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2.小组交流,合作翻译难解诗句。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4.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
古今异义词
A.军书十二卷

古义:
多为虚数
今义:
数词,十二
B.愿为市鞍马

古义:

今义:
市场
C.从此替爷征

古义:
父亲
今义:
父亲的父亲
D.但闻黄河流

古义:

今义:

E.赏赐百千强

古义:
多余
今义: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强壮。强健。
G.愿驰千里足 

古义:
希望
今义:
愿意
H.出郭相扶将

古义:
外城
今义:
姓氏
l.双兔傍地走

古义:

今义:
行走
M、策勋十二转

古义:
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今义:
转过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
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买”
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记”。
5.翻译全诗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木兰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能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能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
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四、知内容(写什么)
1.梳理故事情节,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
示例:
第一节:“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第二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自主概括段意并展示交流:
第三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第四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第五节:“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六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第七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聪明的同学们,你从上述提炼出段意的句子中发现什么了规律?
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
2.用四字语概括诗歌故事情节,体会详略安排
停机叹息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征途思亲
征战生活
凯旋回朝、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团聚改装
设喻回答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民歌的内容
《木兰诗》这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五、品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用“从‘__________’(课文中的词、句)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______ 的女子,因为______ 的形式”说说你对木兰的认识。
示例: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民少女,一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子。因为从“当户织”中可看出木兰的家庭出身及勤劳的优良品质,“叹息”二字道出了木兰心事重重、多愁善感,反应了她忧愁、复杂、矛盾的心理,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从中可看出木兰的善良、孝顺。
①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中“愿”字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爱亲人也爱国家、勇敢担当、忠孝两全女子。因为“替爷征”三个字写出了木兰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女扮男装,挺身而出,替年老的父亲承担起了“阿爷”应承担的责任,驰骋沙场, 从中可看出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做到了忠孝两全。
②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 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身手矫健、坚毅勇敢、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因为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可看出木兰报效国家,奔赴疆场的勇敢、义无反顾、进军的神速、心情的急迫等,木兰的勇敢;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从可看出木兰在面对边塞金戈铁马的军营艰苦生活的勇敢坚毅。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可看出木兰一位身手矫健的奇女子,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
③我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读出了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女子。因为从“木兰不用尚书郎”中,可看出胜利归来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从“还故乡”中,可看出木兰对父母双亲的思念,对家园生活的眷念,她身上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情。
④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 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热爱和平生活的女子的女子。因为从“著我旧时裳”中,可看出木兰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可看出木兰是一个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普通少女,是一个娇美的女儿。
⑤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机敏谨慎、俏皮活泼的女子 。因为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可看出木兰的机敏谨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可看出木兰的淳厚质朴、俏皮活泼。
链接中考“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从人物形象角度,给《木兰诗》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写作提示:① 结合文章内容;②100字。
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既是一个平民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从此替爷征”;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不用尚书郎”,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送儿还故乡”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六、知主旨,明写作意图
链接中考“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从主题思想角度,给《木兰诗》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
①结合文章内容 ②不少于100字。
《木兰诗》这首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等优秀品质和英雄气概,歌颂了她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
七、知写法(好在哪里?)
1.用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种口语化的问答,既表现出木兰为父亲担心,也表现出父母对女儿的关切之情。
2.用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
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作出征的准备。
再如:“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用复沓、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木兰行为情态,表现出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和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舍。
再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出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
又如:删去的“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以木兰一连串的动作,写出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出她回到家乡后的喜不自胜。
3. 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结尾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令人回味。
4.详略巧妙,突出形象。
详写
代父从军
略写
准备出征、征途思亲
凯旋辞官
团聚改装
停机叹息
征战沙场
设喻回答
八、探究问题:
1.《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详有略。说说这样安排详略好在哪里
一般说来,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虽以战争为背景刻画人物,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
2.“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将兔子提耳悬空时,雄兔和雌兔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区分;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 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9.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不禁对巾帼女英雄肃然起敬。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女中豪杰的故事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女英雄:穆贵英挂帅破天门
北宋年间,宋辽大战,杨宗保随父亲杨延昭率领大军反击辽军收复失地,不料辽国萧太后命巫师摆起天门阵,致使宋军死伤惨重,杨宗保奉命前往穆柯寨求取降龙木,遇上穆羽摆下比武招亲擂台,杨宗保和穆桂英“一战倾心”,穆桂英将降龙木交于杨宗保助他破阵,不料杨宗保看护不当,降龙木在其营中被贼人烧毁,杨延昭欲将杨宗保军法处置,关键时刻穆桂英闯入法场救下杨宗保,并亲自率领宋军破解天门阵,大胜辽军。
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1130年,金兀术率领着十万名金兵,乘坐着几百艘战船准备攻打镇江,南宋名将韩世忠当时在镇江驻防,于是带领着八千名水师准备阻拦金兵。
梁红玉和韩世忠商量了准备利用地形的优势把敌人引进黄天荡然后把他们包围歼灭的对策,为了提高士兵们的士气。梁红玉站在金山的妙高台上面为士兵们击鼓振威,使得韩世忠大获全胜,金兀术损失惨重,向北面逃去。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明崇祯四年的春天,饥荒严重,河南杞县举人李岩打开自家粮仓救济饥民,可僧多粥少,解决不了大问题,于是出面请求县令,打开粮仓放粮济民。省府闻讯调查此事,县令恐丢掉乌纱帽,推说是李岩带领饥民强行开仓抢粮。李岩于是成了哄抢粮仓的首犯,被关进大牢,准备就地处死。流浪艺人红娘子巡回演出恰好来到杞县,闻听此事,手挥宝剑,骑着一匹白马飞驰入城,在闹市中振臂一呼,应者上千,冲进县衙,赶跑衙役,杀了县令,打开地牢,救出李岩。
六、拓展延伸
2000年,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名为《花木兰》的特种邮票,共四张: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张邮票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张邮票。
示例1 我喜欢第一张邮票
一个女子坐在织布机前,手里拿着梭子,一头黑发随着头的下垂搭在那一身纱般的长衣上,她的眼睛微微合着,充满了忧郁。这个女子便是木兰,此时的她正在为可汗命父亲出征的事叹息,你看她的眼睛,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眼神呀!她不愿让年迈的父亲从军,可家里除了父亲外,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她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示例2 我喜欢第二张邮票
从军途中,木兰身披铠甲,手抚大刀,在月光的幽幽照射下,刀口射出一道寒冷的银光,让人不寒而栗。依然是那个木兰,但在河水的辉映下却显出一种凄凉的瘦削;依然是那个木兰,但在思乡浓情的感染下却露出了一丝孤独的痛楚。她想家了,朦胧的月光让她禁不住思绪万千。
示例3 我喜欢第三张邮票
看,她身披铠甲,一手持长剑,一手握缰绳,完全是一副男子打扮;再看她面上的豪情,眉头紧皱,双目圆瞪,原本是柔弱的她成了一名叱咤风云的英雄。单是她胯下双蹄腾起、目光炯炯的马匹,就证明了木兰已久经沙场、身经百战!
示例4 我喜欢第四张邮票
打开尘封的镜匣,拿出未擦拭的铜镜,纤纤玉手轻轻拂去灰尘,拇指与食指轻捏镜柄,正要对窗梳妆。镜中一弯黛眉、一汪深潭,依然如昨。眼角有笑意、眉尖已上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怎一个“美”字了得 她脱去戎装,梳妆打扮,又变成了从前那个温柔美丽的木兰。
木兰诗
替父从军
孝敬父母
辞官归乡
停机叹息
决定代父从军
勤劳善良
出征前的准备
坚毅勇敢
报效国家
奔赴战场时的思亲心态
十年征战生活
还朝辞官
不慕高官厚禄
热爱和平生活
还乡团聚,恢复女儿装束
返回军营
淳厚质朴、机敏活泼
坚毅勇敢
勇于担当
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福
对战争冷淡和疏远
女儿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