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13: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漪”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中的儿童分别在做什么?
预设:玩球、踢毽子、放牛。
2.古代的儿童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感受他们多彩的童年吧。(板书: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以图导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儿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导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
过渡:同学们,第一首和第三首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先交代了环境背景,再写儿童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这两首诗。(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村晚 [宋] 雷震)
1.情境诵读
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昼(zhòu)”“耘(yún)”“供(gòng)”“陂(bēi)”“漪(yī)”。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点拨:
(1)“昼”,白天,跟“夜”相对。
(2)“耘”,除草。本诗中“耘田”即在田间除草。
(3)“供”,多音字。本诗中读第四声,从事的意思。
(4)“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组词为“涟漪”。
现在,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吧!
4.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教师请学生介绍这两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名臣、文学家,号石湖居士,“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著有《吴郡志》《吴船录》等。
②雷震(生卒不详),南宋诗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创作背景
①《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所作的组诗,共60首,宛如乡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
②《村晚》是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信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3)全班交流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
小组派代表回答。
(2)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村晚》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小组派代表回答。
4.成果展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①字词梳理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耘田:在田间除草。
夜:夜晚,同“昼”相对。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指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童孙:指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桑:指桑树。
阴:树荫。
②题目大意
关于田园四季有感而发的诗。
③诗歌大意
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孩子们不会耕地、织布,也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村晚》
①字词梳理
村晚:傍晚的农村。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横:横坐。
腔:曲调。
信口:随口。
②题目大意
傍晚的农村。
③诗歌大意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着,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关键词和插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诗中的儿童有怎样的形象。
2.探究过程
(1)通过想象画面,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我们先来探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吧。
①通过想象,你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预设:一片繁忙。
点拨:“昼”和“夜”从时间角度表现农家男耕女织的忙碌生活,“耘田”和“绩麻”体现出农村男女的勤劳。
②通过想象,你从“村庄儿女各当家”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预设:一片繁忙。
点拨:“儿女”从人物角度表现农家耕织的场景,“各当家”说明农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
③诗中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学种瓜,天真可爱。
点拨:孩子们不会耕地、织布,也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真是天真可爱。
④指导朗读
引导: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点拨: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可以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句可以语速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
(2)学习《村晚》
①引导:说说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预设:草、池塘、山、落日。我仿佛看到了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景色宁静幽美。
②追问:说说“满”“衔”“浸”等词语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学生自主交流。
点拨:两个“满”字让人感受到池塘边的草十分茂盛,池塘里的水十分丰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字让人觉得夕阳和水波好像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
③引导:诗中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横牛背、信口吹。诗人笔下的儿童让我感觉到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点拨: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奏着笛子,真是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④指导朗读
引导: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点拨:朗读《村晚》时,前两句中的两个“满”字要重读,“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3)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在内容上,《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农家男女和孩子们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晚》描写的是山村傍晚宁静幽美的景色和牧童随意吹笛的自在情态。在气氛上,《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一片繁忙的状态,《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
4.情境背诵
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借助两首诗的情境课文(背诵版),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四、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昼、耘、桑”3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昼”和“桑”都是上下结构,“昼”上半部分是“尺”,不要少写一捺;“桑”上半部分写得紧凑一点。
(2)“耘”是左右结构,左半部分“耒”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五、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古代的儿童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抒发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和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村晚》抒发的是对农村美景的赞美和对天真可爱、悠闲自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相机板书小结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村晚
[宋] 范成大 [宋] 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