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19: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19年
经过八十多载的考古发掘
良渚遗址整体发掘并对外开放
我相信
是神在召唤我们
发现良渚
力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目录
找寻
走进
——寻找早期文明发源地
——感受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早期文明如何产生
探秘
找寻
——寻找早期文明发源地
动动手,完成第一部分的思维导图
前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前4000左右
西亚文明
两河流域
五千年
中华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前6世纪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前8-6世纪
古希腊文明
爱琴海流域
找寻
——定位早期文明发源地
思考:文明是什么?它们为何能称之为“文明”?
时间:2021年8月5号
地点:非洲埃及
走进古埃及文明……
__________
文明要素1——城市、官僚制度
▲ 古埃及萨卡拉卫城南部城墙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页
城市
官僚体系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文明要素2——王权
文明要素3——文字
文明 地点 表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法老、金字塔、象形文字、神话与文学故事、太阳历、数学、纸莎草……
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 君主专制制度;最早的成文法典;
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最早的史诗;
洪水与方舟传说;60进位制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国家形成;种姓制度;佛教
古希腊文明 爱琴海流域 城邦国家;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辉煌的文化
王权
等级
文字
课前教材整理
思考:文明是什么?它们为何能称之为“文明”?
国家
制度
城市、艺术、科学等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明”的概念
动动手,完成第一部分的思维导图
走进
——感受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角度一:国家形态的多样性
角度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角度三: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走进
——感受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动动手,完成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
角度一:国家形态的多样性
——感受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走进
城邦体制
城邦国家
城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城邦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小国寡民。
——感受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走进
角度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严格的保护商业财产
同态复仇法
明显的阶级歧视
《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
人生而不平等
众生皆平等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贱民
种姓制度和印度防疫



尽管现在的印度已经废除种姓制度,但3000多年的历史根源在印度很多地区还无法清除,情况仍是相当严重。这种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阶层的固化使得低等级出身的人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从而造成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种姓制度和印度防疫



印度抗疫
两极分化
雅典民主制
农耕不发达
商品经济发达
海外贸易兴盛
有利

使
多山多岛
山河交错
海岸曲折
港湾众多
商品经济发达
宽松自由
平等互利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民主制度
动动手,完成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
探秘
——早期文明如何产生
你认为:人类早期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人口增长、生产需求变大,就有了这些吧。
为了生存,为了躲避死亡。
打不过别人就只能讲文明。
给狂野来点限制吧。
——早期文明如何产生
探秘
自然和人的共同创造
自然的力量
人的力量
水源
定居
提高生产效率
加速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分化
国家、政府
制度、文字
剩余产品产生
私有制产生
生产关系的变化
贫富差距拉大
阶级
上层(统治者)
下层(被统治者)
阶级矛盾
政府(政治制度)
军队(强制机关)
文字(记事管理)


社会大分工
生产力发展
(农业、畜牧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文化)
运用唯物史观理论理解文明的产生
小结
现代化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那不仅是理想,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毕竟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只有共荣才能共存。
——钱乘旦
多文明如何共存?
古文明将走向何处
“我们太多人的思维都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
——余秋雨
“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应该倒地!”
——余秋雨
古代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
和谐共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华文明的新生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