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19:4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列宁
(1870-1924)
  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苏维埃俄国和苏联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主要领导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人物链接 — 列宁【俄国十月革命领袖】
新课导入 列宁【伟大的革命导师】
第十五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
钢铁联盟永不破灭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材料一: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 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 ;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原因1、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列宁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材料二: 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伤残,造成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
战争、破坏、饥荒造成的一切灾难全都压在劳动人民身上,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
因为饥荒,1916年罢工有1500起,参加人数超过100万。农村头5个月就有510次起义。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列宁
原因2、一战给俄国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材料三:以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少数大地主和金融资本家紧密勾结,维护着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暴动和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上流社会的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血腥的尼古拉
资本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健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工人:摆脱剥削和压迫,享受民主权利
农民:要求废除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和自由
焦点:沙皇专制制度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即苏联共产党前身)
①形成背景(p89)
②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举行
列宁主义的形成
(布尔什维主义)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马克思(转引自《大国崛起》)
③主要内容
列宁(1870-1924)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帝国主义论”)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一国胜利论” )
马克思(1818-1883)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④评价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革命和建设理论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史料: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过革命的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王斯德主编的《世界现代史》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Q1 根据材料概括俄国革命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组织基础:
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群众基础: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时间 罢工资料 参加人数
1914.8——12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0次 100万
1917.3.8 事件? 20多万工人、士兵
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part 1 绝望下的萌发 — 革命背景及列宁主义形成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时间
革命任务
性质
结果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口号:打到沙皇,打倒战争
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依据是其担任的革命任务,而不能只看其领导的阶级。
尼古拉二世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思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否满足了人民的愿望?
和平、面包、土地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
*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拒绝8小时工作制
*不实施土地改革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列宁回国油画
材料四: 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列宁在演讲
列宁口号:
结束战争! 土地归农民! 权力归苏维埃! 工作归失业者!
和平发展策略
四月提纲——指方向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战败,秋天,首都居民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大约110克面包。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统治陷入危机,引发国内50万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造成600余人伤亡。
和平过渡
武装起义
转折点
7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示威游行。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
七月流血——抛幻想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经济
政治
军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下的俄国
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社会矛盾尖锐
濒于全面崩溃
继续参加一战,俄军惨败
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坚持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
十月革命
大难临头
面包?土地?和平?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该舰用炮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涅瓦河畔。
攻占冬宫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主力
革命结果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
推翻沙皇制度
两种政权并存
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始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11月7日晚
时间:
会议:
地点:
内容: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斯莫尔尼宫
①《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配款的和约。
②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 列宁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材料七:“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
材料八: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高潮。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三)影响
地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对俄国
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启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
结束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对世界
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
3、对人类历史
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革命史观)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走的道路有何不同?从中有何启示?
十月革命走的道路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要与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了胜利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道路
VS
part2 阿芙乐尔号的呼喊 — 十月革命过程
空想到科学
理论到实践
理想到现实
一国到多国
新中国成立
俄国十月革命
巴黎公社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国家 时间 事件 土地政策(农业政策)
俄国 1861年 农奴制改革 农奴成为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赎买这份土地。
苏俄 1917年 十月革命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苏俄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额上交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国家征收粮食时给农民一定的补偿。
认识提升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它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大掠夺;苏维埃政府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苏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归纳提升—俄国历史上有关土地政策的演变经过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
沙俄
苏俄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1917年3月以前
1917年3月
二月革命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
1922年—1991年
斯大林模式 1928— 1991
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线索图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2
新经济政策 1921.3—1924
苏俄
苏联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作用(影响)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内容
为反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国家。
背景
1918~1920年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
内战结束后,此起彼伏的罢工和暴乱又开始了。其中最让布尔什维克觉得没面子的,就是喀琅施塔得水兵的起义。喀琅施塔得港是俄国海军最重要的波罗的海海军基地,苏共最忠实的支持者,十月革命那一声炮响,就是来自这个军港的舰只。
此时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Q2:面对奄奄一息的苏俄,列宁是如何拯救苏俄的?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药效如何?
喀琅施塔水兵暴动起义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劳动力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允许出租土地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所有制形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经营方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活跃了商品经济,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三: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承认市场经济。)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2)稳定了政治形势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影响
(评价)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4)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调动了人民积极性,稳定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1870年——1924年)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逝世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集权 经济集中
思想集控
(三)斯大林模式(1928-1991)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背景:
(三)斯大林模式(1928-1991)
工业生产落后(发展生产力);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加强国防);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思想)
工业化
(1925)
农业集体化
(1927)
正式确立
(1936)
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1928年起开始实行五年计划,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问题: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成就: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引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标志: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新宪法)
苏联确立新的经济体制。
2.确立: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消极影响)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莫斯科地铁站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
T-34坦克可以算作苏系坦克的开山之作,靠着超强的续航能力和霸气的可靠性,在广阔的国土上四面出击,淹没了德军装甲精英,共生产了四万辆。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 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Q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积极作用: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消极作用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②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苏)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part 3 钢铁的炼成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危机 国内经济落后,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自由贸易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布尔什
维主义
诞生
(资本主义)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
革命
两个政权并立(苏、资)
明确方向、革命情绪高涨
十月
革命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
《四月
提纲》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斯大
林模式
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苏联建立和建设
知识梳理
1903 1917 1918 1921 1928
列宁主义诞生
十 月 革 命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纵向 比较
合作探究
Q: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感悟?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感悟: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的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要高度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