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课后强化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课后强化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08:4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课后强化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蜜饯(xiàn) 掺和(chān) B.娴熟(xián) 水浒传(xǔ)
C.黏米(nián) 正月(zhēng) D.间断(jiān)万象更新(ɡènɡ)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炮 搅和 通霄 万不得已
B.书藉 聊天 远眺 不可思议
C.明媚 惊惶 幼稚 司空见惯
D.玻璃 倒霉 唯恐 涛涛不绝
3.凡事不能( ),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就行!
A.顽强 B.殷勤 C.勉强 D.勤勉
4.选择恰当的成语,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
A.鞠躬尽瘁 B.春蚕吐丝 C.废寝忘食 D.英勇牺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你看兰花的味道和颜色多美丽呀!
B.这个国家最初的发展和兴旺,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C.故乡的秋天是异常美丽和令人向往的地方。
二、填空题
6.课文朗读。
(1).课文共有( )个段落,我已经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正确□ 流利□ 有感情□
(2).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3).从《北京的春节》一文的题目,我知道 。
三、语言表达
7.仿写句子。
例:快: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1)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快乐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8.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各种”一词出现三次,强调了___,“不是……而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之情,而“农业产品展览会”则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传递出腊八粥带给作者_______的感受。
9.“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这句话中“零七八碎儿”改为“零食”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读选文的第2自然段,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jiào jué),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zhèng zhēng)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jiān jiàn),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11.根据课文内容,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1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灯火通宵:__________________
(2)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按照___________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___________,初一的特点是___________。(可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14.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把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___句,在文中起___________的作用。
16.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句,请你试着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2.C
【解析】

3.C
【解析】

4.A
【解析】

5.B
【解析】

6.1.13 3
2.蜜饯 鞭炮
3.文章介绍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解析】

7. 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这本书厚得我一年都看不完。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解析】

8. 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多样 对腊八粥的赞赏 比喻 富足美好
9.“零七八碎儿”是北京话,特指零食,换了不好。因为作者用北京人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普通话中的一般词语,就缺少了“京味儿”,不符合老舍的语言风格。
10.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孩子们过年的准备。从中我体会到孩子们对春节的期盼与喜爱之情,以及他们春节生活的热闹非凡与丰富多彩。
【解析】
【分析】
8.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以及修辞手法。
“各种”:指诸多物类。在句中指米的种类多,豆的种类多,干果的种类多。联系上文“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可知着重强调了腊八粥的种类多,食材丰富。
分析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比喻成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的说出了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可见表达了作者对腊八粥的赞美、喜爱之情。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阅读短文内容可知,“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中的“零七八碎儿”是指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这是北京话,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零食是普通话,换掉就没有文章原有的“京味儿”了。
10.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短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首先要把段落大意写出来,然后阅读题会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表达出春节来临前热闹的节日氛围和孩子们对春节的期盼和欢喜。
11.jiàn jiào zhèng jiān
12. 文中指除夕夜,每家每户都整晚开着灯,很热闹。 文中指初一的“静”与除夕的“闹”完全不同。
13. 时间 热闹 休息
14.除夕的活动有:做年夜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人感受到北京除夕热闹的场景和北京浓郁的民族文化。
15. 过渡 承上启下
1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多音字字音辨别。“间”读jiān时,表示方位词,中间,或者房间、时间;读jiàn时,表示空隙,隔开,不连续。所以“间断”的“间”读jiàn,“老年间”的“间”表示时间,读jiān。
“觉”读jiào时,表示睡觉,读jué时,表示感觉。
“正”读zhēng时,组词“正月”,表示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其他情况读zhèng。“正忙”表示正在忙着做某事,“正”读zhèng。
12.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先明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前后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
(1)“灯火通宵”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句子中,描写的是除夕夜热闹的情境,“通宵”指的是整个晚上,结合“灯火”即整晚都点着灯。
(2)截然不同:截然指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在“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句子中,联系下文可知,初一和除夕的情景是完全不一样的。
13.
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内容要点概括。从除夕到初一,再到初五初六,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
题干给出提示“可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可知可以在文中找到关键信息,选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除夕真热闹”,总结了除夕“热闹”的特点。从“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可知初一的特点是“休息”。
14.
本题考查信息搜集能力。选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除夕,仔细阅读这部分,将活动一个个摘录下来即可。从活动的丰富,“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让读者感受到除夕的热闹,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浓浓的民族文化特色。
15.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画线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句子讲的是“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联系上文,上一个自然段写的是“除夕”的热闹,下一个自然段写的是“初一”人们的活动。这句话正好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即“承上启下”,所以这是一个过渡句。
16.
本题考查诗句积累。题目要求写一句有关“春节”的诗句。我们学过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选择其中一句填入,也可以写自己积累的其他有关“春节”的诗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