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 课后强化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 课后强化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8 08: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课后强化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纤纤擢素手(朴素) B.中庭地白树栖鸦(庭中,庭院中)
C.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 D.泣涕零如雨(落下)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宫殿  王侯  蜡烛
B.朴素  文张  寒食
C.充盈  牵牛星 咏络
D.栖息  桂花  乌鸭
3.下列诗人的姓氏按音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杜甫 ②苏轼 ③孟浩然 ④柳宗元
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4.下列不适合用来描写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诗句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填空题
5.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句子完成练习:(寒食节白天的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色。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A.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在春风中飘拂。
B.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都是柳絮飞舞,东风把柳枝吹得歪歪斜斜。
(3).关于“飞花”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写出了落花随风飞舞的样子。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花的动态,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B.“飞花”可以换成“落花”,意思是一样的。
三、语言表达
7.回答下列问题
(1).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
(2).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8.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9.“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1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12.把古诗补充完整。
13.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意的理解。A中纤纤擢素手的素是白晳的意思。本句出自《迢迢牵牛星》。
2.A
【解析】

3.A
【解析】

4.A
【解析】

5.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解析】

6. 飞花 柳树 暮春 A A
【解析】
【详解】

7.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解析】

8. 散 春夜 故园情
9.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诗人更是说自己被勾起”了思念故园之情。
10. B A
11.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解析】
【分析】
8.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飞”字相照应,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折柳”为离别曲,故又与结句中“故园情”相呼应,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9.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10.
本题考查诗词中的炼字。
解答炼字类题目,可以从词性,感彩,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把握它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分析这个词的作用。
第一句“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诗属于思乡诗,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12.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3.地白
14.C
15.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识记能力。完成此类题目,在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识记与积累。
本题根据对《十五夜望月》的记忆能力,把古诗补充完整即可。即: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地白”意为地面雪白,作者不写月光,其原因是十五之夜,满地的月光,皎洁、明净、素洁、清美、寂静。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清冷(寂静)的特点
14.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赏析能力。鉴赏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A.“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由此可知本项赏析正确。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由此可知本项赏析正确。
C.“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由此可知本项“没有这份思绪”赏析错误,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综上,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通过朗读全诗,诗歌后两句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故根据本诗望月思人这一题材和“秋思”这一提示词,可知本诗表达的是诗人的相思之情。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以疑问语气问“落谁家”,一个落字经静为动,含蓄深沉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表达了诗人的望月怀远、怀人之情,思念之情。(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